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中TNF-α、CRP 的影响分析

2015-01-19 04:52宋岳涵于春丽王楠吴香梅金怡
河北医药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丁苯性反应神经功能

宋岳涵 于春丽 王楠 吴香梅 金怡

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中TNF-α、CRP 的影响分析

宋岳涵 于春丽 王楠 吴香梅 金怡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肽治疗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为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内科收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比较常规治疗(对照组,n=50)与加用丁苯肽治疗(观察组,n=50)临床效果及对血清中TNF-α、CRP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TNF-α、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恶心、胃肠道不适症状2例,对照组1例;2组均无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肽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血清中TNF-α、CRP水平,最大程度保障预后。

丁苯肽;脑梗死,急性;治疗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保定市第四医院、涿州市医院和保定市清苑区人民医院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62例,女38例;年龄67~84岁,平均年龄(78±10)岁。均与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制定的诊断标准[3]符合,经MRI或CT检查确诊。将可对CRP及TNF-α水平造成影响的疾病,比如急性感染性疾病、脑出血、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等疾病排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包括降血压、降血糖、改善微循环、降颅压等,同时对患者的脑功能进行保护,促使抗血小板聚集,给予自由基清除剂、脑保护剂、阿司匹林等,有脑水肿者,给予20%甘露醇脱水处理。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方案应用同时,给予丁苯肽软胶囊 0.2 g,口服,3 次/d,14 d 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入院24 h内,且在实施1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行空腹静脉抽血,TNF-α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CRP使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1.4 效果评定 基本痊愈:评估 NIHSS,呈90% ~100%减少;显著进步:评估 NIHSS,呈50% ~89%减少;进步:评估NIHSS,呈15% ~49%减少;无变化:评估NIHSS,呈<15%减少;恶化:评估病变,有加重表现。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50,例(%)

2.2 2组 NIHSS、TNF-α 及 CRP比较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TNF-α、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均有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NIHSS、TNF-α及CRP比较n=50,±s

表2 2组NIHSS、TNF-α及CRP比较n=50,±s

观察组 15.1 ±7.4 7.9 ±5.3 4.00 ±0.20 2.10 ±0.21 35.1 ±12.3 16.1 ±5.6对照组 15.9 ±7.0 5.1 ±4.3 3.91 ±0.20 0.91 ±0.10 35.8 ±12.9 8.5 ±2.9 t值0.555 8.288 2.5 34.947 0.277 8.521 P值0.579 0.000 0.014 0.000 0.781 0.000

2.3 2组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有恶心、胃肠道不适症状2例,对照组1例;2组均无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以口眼歪斜、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发病与脑动脉硬化、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增大等密切相关,且早期对急性脑梗死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对预后改善意义重大。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原因:患者突发血流受阻,脑动脉中局部血管供血不足,脑组织因缺氧缺血而发生坏死,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从而引发死亡。若未及时治疗,分布于梗死灶周围的存活半暗带神经元就会死亡,加重神经功能损伤[4]。因此,在早期治疗中,对患者进行血管扩张,可改善局部血流,联合脑保护手段,可使急性脑梗死得到理想治疗。

丁苯肽是一种新研发出来的药物,能够有效阻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多个缺血性脑损伤,在保证患者处于即使低氧低糖状态下,其神经细胞也不会受到损伤,同时会对患者的线粒体进行保护,能使线粒体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能够使细胞内的钙质得以有效释放,能够将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有效减少,能有效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同时对谷氨酸的释放与合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抗氧酶的活性,对炎性反应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对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起到有效的阻止作用。此外,该药物还能对缺血脑区血流量进行改善,对微循环和大脑缺血后的能量代谢进行改善,促使局灶性脑缺血明显缩小,缩小梗死的面积,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将因脑水肿而引发的血脑屏障损伤得以减小[5,6]。

有报道指出,缺血性脑卒中在病发过程中,炎性反应为一项较为重要的病理过程,其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害和脑组织损伤对患者形成的影响均较大,在缺血状态下,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增高,在很大程度上会参与神经损伤[7]。而致炎因子TNF-α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细胞毒性能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还可促使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以在机体脑梗死病发、发展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参与。深入分析主要诱导脑梗死形成的病因,为血管内壁出现病理性改变,损伤血管平滑肌,诱导血小板在病变处聚集,引发管腔狭窄,促使血管弹性下降,加之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高黏度等因素,引发血流凝滞性出现增高的状况,促使血流缓慢,进而诱导血栓形成[8]。此外,有报道指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炎性反应起着重要作用,炎性反应在斑块内发生,对动脉血栓形成有促进效果,TNF-α为具效应功能与免疫调节的多肽类细胞因子,多由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9]。有研究显示,临床急性脑梗死病例血清TNF-α明显升高,且与脑梗死面积的大小关联密切,其水平在梗死灶越大的病例中,越呈较高显示,故TNF-α水平出现增高的程度,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10]。对TNF-α的表达阻断,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动态检测TNF-α水平,可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程的发展,并可用于预后评估。CRP是一种急性是相反应蛋白,为主要引发脑梗死的因素,是对人体内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进行反映的一个最为敏感的标志物,利于补体系统、炎症系统、凝血纤溶系统等多种途径,在机体脑梗死病发、发展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参与。多项研究指出,血清CRP、TNF-α的高低,对脑梗死临床症状的表现可直接反映,对脑梗死病例病情转变的监测,治疗指导,预后评估均有重要价值[11]。丁苯肽以dI-3-正丁基苯肽为活性成分,其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机制具体包括:对缺血区微循环重构,对线粒体加以保护,以防发生损伤,使能量代谢改善,对花生四烯酸(AA)代谢产生影响,对AA及其代谢物介导的多种病理过程选择性抑制,可使微血管痉挛解除,对血小板聚集抑制,使血栓素A2合成受阻,自由基得以清除,进而多环节、多途径对脑缺血缺氧后相关炎性反应阻断,对神经元有保护及修复效果,达到治疗目的[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 NIHSS评分、TNF-α、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选取病例有恶心、胃肠道不适症状2例,对照组1例,2组均无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提示丁苯肽可使炎性反应减轻,最大程度的促全脑能量代谢改善,使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降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较高安全性。针对临床溶栓最佳的时机丧失的急性脑梗死病例,在病程早期应用丁苯肽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肽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血清中TNF-α、CRP水平,最大程度保障预后。

1 唐智敏,凌芳,曾伟.可溶性CD40L、MMP-9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686-689.

2 Isahaya K,Yamada K,Yamatoku M,et al.Effects of edaravone,a free radical scavenger,on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cute brain infarction.J Stroke Cerebrovasc Dig,2012,21:102-107.

3 周金荣.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研究.中国基层医药,2009,16:56.

4 Camerlingo D,Valente L,Tognozzi M,et al.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the first three hour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Int J Neurosci,2011,121:65-68.

5 熊涛.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及血管弹性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9-51.

6 Offner H,Subram anian S,Parker M,et al.Experin ental stroke induces massive,rapid activation of the peripheral inmune system.J Cereb Blood Flow Metah,2006,26:654-665.

7 刘明伟,陆爽,林昕,等.丁苯肽与马来酸桂哌奇特注射液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101-102.

8 Di-Napoli M,Pava F,Bocola V.C-reactive protein in ischemic strok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troke,2007,32:917-924.

9 程立山,高朋杰,陈晶,等.丁苯肽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中国保健营养,2010,19:31-33.

10 Kouwenenhovenn M,Carlstrom C,Ozenci V,et al.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nd cytokine profiles in monocytes over the course of stroke.J Clin Immunity,2001,21:365-375.

11 王洪胜,李军,郭迎丽.丁苯肽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不同分型脑梗死123例疗效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3-554.

12 Vila N,Castillo J,Davalos A,et al.Proinflammatory eytokines and early neurological worsening in ischemic stroke.Stoke,2008,31:2325-2329.

R 743.33

A

1002-7386(2015)21-3253-03

10.3969/j.issn.1002 -7386.2015.21.017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第四医院内科(宋岳涵),神经内科(王楠);河北省涿州市医院急诊科(于春丽);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吴香梅);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急诊一科(金怡)

近年来,随着公众饮食结构的调整及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明显增加了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病发几率,本病有较高致残和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在急性期应用有效方案治疗,可直接促使预后改善[1]。虽已公认溶栓为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措施,但最佳的溶栓时机较为短暂,大部分患者到院就诊时多已丧失,治疗缺乏及时性。有研究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重要炎性介质,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参与,而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在治疗时重视TNF-α、CRP水平降低,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救治效果[2]。本研究探讨丁苯肽对 TNF-α、CRP的改善情况,报告如下。

2015-04-19)

猜你喜欢
丁苯性反应神经功能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益气活血、舒筋通络法联合西药干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炎性反应50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