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变异相关疾病分析

2015-01-20 12:11原仲晖敖振杰李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35期
关键词:窦口三维重建

原仲晖+敖振杰+李军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变异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薄层重组CT图像,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200例慢性副鼻窦炎中,鼻中隔偏曲占62.0%;筛泡过度气化和中鼻甲过度气化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7.0%和36.5%;Haller 气房占33.0%;钩突偏移占22.0%;中鼻甲反向弯曲13.0%;鼻丘过度气化12.5%。 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慢性副鼻窦炎范围,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 窦口-鼻道复合体; 解剖变异; 副鼻窦; MSCT;三维重建

[中图分类号] R816.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5-0083-03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是近年来鼻科学的一个新的解剖概念,此区域既细微又复杂,同时也是炎症好发部位和五官科医生关注的区域。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生关注度的提高,深入了解其解剖结构对影像科医生变得非常重要。同时OMC常伴一种或多种解剖变异,与鼻窦炎症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5年~2013年鼻窦炎患者200例, 男112例,女88例,年龄15~75 岁,平均45岁,病程3个月~20年。临床多表现为鼻塞、多脓涕、头痛、嗅觉下降。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Aquilion四排螺旋CT,患者仰卧位,嘱咐患者平静呼吸,摘除扫描范围内的一切金属异物,以保证图像质量;扫描基线与听眶下线平行,以上颌窦窦口为中心,扫描范围由上至下、从额窦顶壁至下颌窦底部行轴位层厚1 mm无间隔容积扫描。观察方式以骨窗为主(窗宽1500~2500 Hu、窗位300~400 Hu),以其他不同窗宽、窗位为辅。将原始数据传至Vitrea工作站及天健系统工作站进行MPR、3D重建,主要从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三个方位,必要时从曲面重建图像中观察OMC,主要了解其解剖变异情况、鼻窦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2 结果

所有病例由两名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观察分析,笔者对结果整理后得出:单纯鼻窦炎18例,鼻窦炎合并单一OMC解剖变异56例,合并两种或以上OMC解剖变异126例。CT表现:鼻窦窦腔黏膜增厚,伴或不伴腔内密度增高影,部分患者窦腔缩小,急性发病者可见窦腔内液气平面影或伴有鼻甲不同程度肥大、鼻中隔偏曲、窦壁骨质增生硬化破坏改变等;显示OMC区域的结构变异情况有鼻中隔偏曲124例(62.0%)、筛泡过度气化74例(37.0%)、中鼻甲过度气化73例(36.5%)、Haller气房66例(33.0%)、钩突偏移及其他变异44例(22.0%)、中鼻甲反曲26例(13.0%)、鼻丘过度气化25例(12.5%)。

3 讨论

3.1 OMC定义和正常解剖结构

OMC(ostiomeatal complex或ostiomeatal unit)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称窦口鼻道区、窦口鼻道组合,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中鼻道、中鼻甲及其基板、前组和中组筛窦、额窦开口、上颌窦裂口以及上颌窦自然口等的区域性解剖结构,其中筛漏斗、上颌窦口与中鼻道最重要。OMC等结构在CT冠状位图像上显示较好。在中鼻道的外侧壁上,可辨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上方近似圆形的是筛泡内腔,下方为左右略扁的钩突断面。额窦、上颌窦和前组筛窦开口均在OMC区。

3.2 常见OMC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3.2.1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封三图1)很常见,本组选取偏曲角度大于10°以上者,共124例,约占62.0%。鼻中隔偏曲压迫中鼻道,相应鼻腔变窄,临床上可引起鼻塞、头痛,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鼻中隔偏曲还可导致中鼻甲和钩突向外偏曲,引起筛漏斗狭窄,继发其他鼻窦炎症,笔者认为这可能与鼻窦代偿功能或者存在先天发育有关。文献报道[1]鼻中隔偏曲的角度与OMC病变呈正相关,且鼻中隔高位偏曲更易引起双侧OMC 病变。鼻中隔偏曲程度与术后愈合有关,临床上应注意此情况。

3.2.2 筛泡过度气化 筛泡过度气化(封三图2)本组74例,约占37.0%。筛泡呈圆形,位于中鼻道的外侧壁,位置固定,为前组筛窦中最大的气房。当筛泡过度气化时,占据中鼻道阻塞筛漏斗,影响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通气引流,引起相关鼻窦炎症[2]。评估筛漏斗宽度必须在其中心层面观察[3],当筛漏斗/半月裂口宽度 >2 mm 时属正常大小范围,反之可考虑为筛泡肥大,应引起重视[4]。

3.2.3 中鼻甲过度气化 中鼻甲过度气化(封三图3)本组为73例,约占36.5%。不同部位或不同程度的中鼻甲过度气化都容易继发炎症,或因为压迫钩突,或因为阻塞半月裂孔、筛漏斗及相邻窦口,致窦腔引流不畅。冠状面CT对显示中鼻甲气化良好,但当存在广泛鼻息肉时,骨和软组织界面模糊,常不能判断其是否存在变异或病变。有时功能性鼻内窥镜易将过度气化的鼻甲误认为肥大,中鼻甲气化程度和是否合并鼻窦炎症与手术方式有关,术前行CT检查是必需的。

3.2.4 Haller气房 Haller气房(封三图1)本组66例,约占33.0%。Haller气房也称眶下气房,一般是中组筛房气化过度时向外发展,延伸至眼眶下壁之下形成的,在冠状位CT图像上显示较好,亦可作为鼻内窥镜手术的参考解剖标志。眶下气房增大时,可使筛漏斗及上颌窦开口变窄,可导致上颌窦和额窦炎症久治不愈或预后延迟。Haller气房感染时可与邻近结构的黏膜病变同时存在。Haller气房是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损伤眼眶的原因之一。Haller气房的存在或不同类型的Haller气房在手术中的处理不完全相同,术前必须仔细观察CT图像,否则容易造成鼻窦病变迁延复发。endprint

3.2.5 钩突偏移及其他变异 钩突为筛骨的一部分,与筛漏斗和中鼻道关系密切,或接触中鼻甲,或作为附属的鼻甲,或附着在中鼻甲上,阻塞中鼻道,导致临近鼻窦发生炎性病变。钩突可向外侧偏曲,甚至与纸状板融合,阻塞筛漏斗或形成盲隐窝,长期存在更有可能发生静窦综合征。钩突偏移的角度越大,通道越小,越容易继发炎症。筛骨钩突气化可导致筛窦漏斗宽度变小,或改变筛隐窝解剖学关系,或突入中鼻道,阻塞中鼻道入口。朱俭[5]等指出钩突切除术时易危及眼眶。

3.2.6 中鼻甲反向弯曲 中鼻甲反向弯曲(封三图4)本组26例,约占13.0%。中鼻甲反向弯曲即中鼻甲曲线向外凸向中鼻道,广泛或局部、大小不等,多呈“棒状”,可阻塞中鼻道入口。有国外学者[6]认为,中鼻甲反曲应视为诱发鼻窦炎病因之一,尤其是与其他解剖变异同时存在时。在手术过程中,对中鼻甲是否保留或中鼻甲内侧面黏膜功能是否存在应慎重对待,否则容易造成术后粘连[7]。

3.2.7 鼻丘过度气化 鼻丘过度气化本组25例,约占12.5%。大部分位于筛房壁外侧和额隐窝的前方,或位于泪囊/中鼻甲顶部层面。鼻丘过度气化上至额窦后部和额隐窝,后达筛泡上方,继发相应鼻窦炎症。

3.3 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

常规CT扫描有冠状位、轴位, 冠状位扫描不但可以观察OMC所有结构及毗邻关系,而且可发现功能性鼻内镜检查中难以发现的病变,而轴位扫描是有利的补充。当上颌窦开口小且位置低的时候,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常难以发现,需用探针或小刮匙协助,这就难免对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且当窦口、窦道黏膜肿胀、炎性阻塞或新生物形成时,功能性内窥镜亦难以全面了解鼻窦复合体结构和窦腔。多层螺旋CT能直接显示鼻窦炎病变情况以及OMC的解剖变异、骨质改变等[13-15]。MSCT三维(3-Dimensional)重建技术能直观显示OMC的立体形态与结构关系。重建范围以出现钩突开始至蝶窦结束,调整最佳视觉图像,以窦口最佳显示为标准[8]。MPR图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OMC的解剖结构及与周围的关系,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明显优于常规冠状面扫描,对于术前功能性鼻内镜盲区均能显示。MSCT多平面重建(MPR)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术前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9]。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irtual endoscopy,CTVE) 近似于纤维内镜检查,可以模拟手术路径,帮助决定手术方式,另外可在窦腔内以任意角度、方向及距离观察病变,对窦腔内病变有整体认识,同时可采取不同方向对各窦口进行观察。现在MSCT后处理技术和功能日益强大,斜矢状位成像、任意角度成像的应用也不容忽视,如在涉及额隐窝的鼻内窥镜手术中,它能很好地辨认解剖结构,让五官科医生提出更好的手术方案和路径,减少鼻窦不必要的损伤;也可以应用“搭积木”的理念和方法重建各组鼻窦气房的三维解剖,建立引流通道的三维解剖概念。MSCT三维重建技术和鼻内窥镜的协同应用是手术治疗鼻窦疾病最有效的方法[10]。同时多层螺旋CT所获得的信息是X线平片和MRI无法比拟的:以往鼻窦平片是影像学诊断中的最基本、简便、快捷的方法。常用投照体位有鼻额位(Calldwell 氏位)、鼻颏位(Water 氏位)、副鼻窦侧位。但是,X 线平片检查重叠多,层次不清,仅能提供鼻腔下1/3 及各鼻窦的大体轮廓,对于中鼻道细微结构及软组织情况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影像[11,12]。鼻窦平片应用的局限性、部分阅片医师的经验不足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这是此检查近年来逐渐被多层螺旋CT所取代的原因之一[13-15];磁共振(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对真菌性鼻窦炎及鼻窦新生物,尤其是小息肉、囊肿及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对OMC的骨性结构及细微解剖结构价值不大。MRI的扫描层厚也无法媲美MSCT,观察无法做到细致入微。而且磁共振在基层医院普及程度低,医生及患者对其认识不深,再加上其检查时间较长、费用高,影响了它的普及和应用。佩戴非活动性义齿患者,对于急性鼻窦炎诊断、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的显示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本研究表明,在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OMC的结构及变异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构及病变在MSCT 三维(3-Dimensional)重建技术尤其是冠状位和MPR图像显示清晰、细致,可提供各种相关资料,指导临床治疗、术前术后评估等,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MSCT可无创性快速容积扫描,不漏病灶,诊断准确率较高,适宜于患儿、老年人和被动体位患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朱青. 鼻中隔偏曲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CT观察[J]. 临床耳鼻喉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3):1096-1097.

[2] 王正敏. 耳鼻喉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141-144.

[3] 虞雪梅. 多层螺旋CT检查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与鼻窦炎性疾病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J]. 黑龙江医药,2012, 25(6):863-865.

[4] 曹结水,张华兵.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及鼻窦炎的诊断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3, 20(16):120-122.

[5] 朱俭,段承祥.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正常解剖及变异[J]. 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4):238.

[6] Laine FJ,Smoker WRK. The ostiomeatal unit and endoscopic surgery:Anatomy viariations,and imaging findings in inflammatory diseases[J]. Am J Roentgenol,1992,159: 849-857.

[7] 韩德民,张罗,葛文彤,译. 鼻窦和前颅底内镜手术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1-93.

[8] 周伟明,李惠民,刘光华. 窦口鼻道复合体CT 扫描三维重建技术[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2000,6( 3):205.

[9] 李国华,候锡银. 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关系的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104-106.

[10] 郑雪丽,朱宏,朱少军,等.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多排螺旋CT技术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097.

[11] 许庚,李源. 鼻内窥镜外科学[M]. 广州: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59-84.

[12] 曹力科,邓云. CT扫描对儿童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关系的评价[J]. 当代医学,2013,19(5):6-7.

[13] 孙国龙. 探讨CT扫描在儿童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关系中的应用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62-63.

[14] 姜力. 螺旋 CT 在鼻腔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26-127.

[15] 张秉权,曾沛丰,孔德灿. 鼻道窦口复合体高分辨率CT扫描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4):104-106.

(收稿日期:2014-09-23)endprint

3.2.5 钩突偏移及其他变异 钩突为筛骨的一部分,与筛漏斗和中鼻道关系密切,或接触中鼻甲,或作为附属的鼻甲,或附着在中鼻甲上,阻塞中鼻道,导致临近鼻窦发生炎性病变。钩突可向外侧偏曲,甚至与纸状板融合,阻塞筛漏斗或形成盲隐窝,长期存在更有可能发生静窦综合征。钩突偏移的角度越大,通道越小,越容易继发炎症。筛骨钩突气化可导致筛窦漏斗宽度变小,或改变筛隐窝解剖学关系,或突入中鼻道,阻塞中鼻道入口。朱俭[5]等指出钩突切除术时易危及眼眶。

3.2.6 中鼻甲反向弯曲 中鼻甲反向弯曲(封三图4)本组26例,约占13.0%。中鼻甲反向弯曲即中鼻甲曲线向外凸向中鼻道,广泛或局部、大小不等,多呈“棒状”,可阻塞中鼻道入口。有国外学者[6]认为,中鼻甲反曲应视为诱发鼻窦炎病因之一,尤其是与其他解剖变异同时存在时。在手术过程中,对中鼻甲是否保留或中鼻甲内侧面黏膜功能是否存在应慎重对待,否则容易造成术后粘连[7]。

3.2.7 鼻丘过度气化 鼻丘过度气化本组25例,约占12.5%。大部分位于筛房壁外侧和额隐窝的前方,或位于泪囊/中鼻甲顶部层面。鼻丘过度气化上至额窦后部和额隐窝,后达筛泡上方,继发相应鼻窦炎症。

3.3 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

常规CT扫描有冠状位、轴位, 冠状位扫描不但可以观察OMC所有结构及毗邻关系,而且可发现功能性鼻内镜检查中难以发现的病变,而轴位扫描是有利的补充。当上颌窦开口小且位置低的时候,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常难以发现,需用探针或小刮匙协助,这就难免对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且当窦口、窦道黏膜肿胀、炎性阻塞或新生物形成时,功能性内窥镜亦难以全面了解鼻窦复合体结构和窦腔。多层螺旋CT能直接显示鼻窦炎病变情况以及OMC的解剖变异、骨质改变等[13-15]。MSCT三维(3-Dimensional)重建技术能直观显示OMC的立体形态与结构关系。重建范围以出现钩突开始至蝶窦结束,调整最佳视觉图像,以窦口最佳显示为标准[8]。MPR图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OMC的解剖结构及与周围的关系,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明显优于常规冠状面扫描,对于术前功能性鼻内镜盲区均能显示。MSCT多平面重建(MPR)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术前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9]。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irtual endoscopy,CTVE) 近似于纤维内镜检查,可以模拟手术路径,帮助决定手术方式,另外可在窦腔内以任意角度、方向及距离观察病变,对窦腔内病变有整体认识,同时可采取不同方向对各窦口进行观察。现在MSCT后处理技术和功能日益强大,斜矢状位成像、任意角度成像的应用也不容忽视,如在涉及额隐窝的鼻内窥镜手术中,它能很好地辨认解剖结构,让五官科医生提出更好的手术方案和路径,减少鼻窦不必要的损伤;也可以应用“搭积木”的理念和方法重建各组鼻窦气房的三维解剖,建立引流通道的三维解剖概念。MSCT三维重建技术和鼻内窥镜的协同应用是手术治疗鼻窦疾病最有效的方法[10]。同时多层螺旋CT所获得的信息是X线平片和MRI无法比拟的:以往鼻窦平片是影像学诊断中的最基本、简便、快捷的方法。常用投照体位有鼻额位(Calldwell 氏位)、鼻颏位(Water 氏位)、副鼻窦侧位。但是,X 线平片检查重叠多,层次不清,仅能提供鼻腔下1/3 及各鼻窦的大体轮廓,对于中鼻道细微结构及软组织情况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影像[11,12]。鼻窦平片应用的局限性、部分阅片医师的经验不足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这是此检查近年来逐渐被多层螺旋CT所取代的原因之一[13-15];磁共振(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对真菌性鼻窦炎及鼻窦新生物,尤其是小息肉、囊肿及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对OMC的骨性结构及细微解剖结构价值不大。MRI的扫描层厚也无法媲美MSCT,观察无法做到细致入微。而且磁共振在基层医院普及程度低,医生及患者对其认识不深,再加上其检查时间较长、费用高,影响了它的普及和应用。佩戴非活动性义齿患者,对于急性鼻窦炎诊断、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的显示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本研究表明,在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OMC的结构及变异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构及病变在MSCT 三维(3-Dimensional)重建技术尤其是冠状位和MPR图像显示清晰、细致,可提供各种相关资料,指导临床治疗、术前术后评估等,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MSCT可无创性快速容积扫描,不漏病灶,诊断准确率较高,适宜于患儿、老年人和被动体位患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朱青. 鼻中隔偏曲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CT观察[J]. 临床耳鼻喉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3):1096-1097.

[2] 王正敏. 耳鼻喉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141-144.

[3] 虞雪梅. 多层螺旋CT检查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与鼻窦炎性疾病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J]. 黑龙江医药,2012, 25(6):863-865.

[4] 曹结水,张华兵.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及鼻窦炎的诊断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3, 20(16):120-122.

[5] 朱俭,段承祥.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正常解剖及变异[J]. 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4):238.

[6] Laine FJ,Smoker WRK. The ostiomeatal unit and endoscopic surgery:Anatomy viariations,and imaging findings in inflammatory diseases[J]. Am J Roentgenol,1992,159: 849-857.

[7] 韩德民,张罗,葛文彤,译. 鼻窦和前颅底内镜手术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1-93.

[8] 周伟明,李惠民,刘光华. 窦口鼻道复合体CT 扫描三维重建技术[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2000,6( 3):205.

[9] 李国华,候锡银. 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关系的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104-106.

[10] 郑雪丽,朱宏,朱少军,等.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多排螺旋CT技术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097.

[11] 许庚,李源. 鼻内窥镜外科学[M]. 广州: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59-84.

[12] 曹力科,邓云. CT扫描对儿童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关系的评价[J]. 当代医学,2013,19(5):6-7.

[13] 孙国龙. 探讨CT扫描在儿童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关系中的应用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62-63.

[14] 姜力. 螺旋 CT 在鼻腔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26-127.

[15] 张秉权,曾沛丰,孔德灿. 鼻道窦口复合体高分辨率CT扫描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4):104-106.

(收稿日期:2014-09-23)endprint

3.2.5 钩突偏移及其他变异 钩突为筛骨的一部分,与筛漏斗和中鼻道关系密切,或接触中鼻甲,或作为附属的鼻甲,或附着在中鼻甲上,阻塞中鼻道,导致临近鼻窦发生炎性病变。钩突可向外侧偏曲,甚至与纸状板融合,阻塞筛漏斗或形成盲隐窝,长期存在更有可能发生静窦综合征。钩突偏移的角度越大,通道越小,越容易继发炎症。筛骨钩突气化可导致筛窦漏斗宽度变小,或改变筛隐窝解剖学关系,或突入中鼻道,阻塞中鼻道入口。朱俭[5]等指出钩突切除术时易危及眼眶。

3.2.6 中鼻甲反向弯曲 中鼻甲反向弯曲(封三图4)本组26例,约占13.0%。中鼻甲反向弯曲即中鼻甲曲线向外凸向中鼻道,广泛或局部、大小不等,多呈“棒状”,可阻塞中鼻道入口。有国外学者[6]认为,中鼻甲反曲应视为诱发鼻窦炎病因之一,尤其是与其他解剖变异同时存在时。在手术过程中,对中鼻甲是否保留或中鼻甲内侧面黏膜功能是否存在应慎重对待,否则容易造成术后粘连[7]。

3.2.7 鼻丘过度气化 鼻丘过度气化本组25例,约占12.5%。大部分位于筛房壁外侧和额隐窝的前方,或位于泪囊/中鼻甲顶部层面。鼻丘过度气化上至额窦后部和额隐窝,后达筛泡上方,继发相应鼻窦炎症。

3.3 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

常规CT扫描有冠状位、轴位, 冠状位扫描不但可以观察OMC所有结构及毗邻关系,而且可发现功能性鼻内镜检查中难以发现的病变,而轴位扫描是有利的补充。当上颌窦开口小且位置低的时候,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中常难以发现,需用探针或小刮匙协助,这就难免对患者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且当窦口、窦道黏膜肿胀、炎性阻塞或新生物形成时,功能性内窥镜亦难以全面了解鼻窦复合体结构和窦腔。多层螺旋CT能直接显示鼻窦炎病变情况以及OMC的解剖变异、骨质改变等[13-15]。MSCT三维(3-Dimensional)重建技术能直观显示OMC的立体形态与结构关系。重建范围以出现钩突开始至蝶窦结束,调整最佳视觉图像,以窦口最佳显示为标准[8]。MPR图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OMC的解剖结构及与周围的关系,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明显优于常规冠状面扫描,对于术前功能性鼻内镜盲区均能显示。MSCT多平面重建(MPR)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术前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9]。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irtual endoscopy,CTVE) 近似于纤维内镜检查,可以模拟手术路径,帮助决定手术方式,另外可在窦腔内以任意角度、方向及距离观察病变,对窦腔内病变有整体认识,同时可采取不同方向对各窦口进行观察。现在MSCT后处理技术和功能日益强大,斜矢状位成像、任意角度成像的应用也不容忽视,如在涉及额隐窝的鼻内窥镜手术中,它能很好地辨认解剖结构,让五官科医生提出更好的手术方案和路径,减少鼻窦不必要的损伤;也可以应用“搭积木”的理念和方法重建各组鼻窦气房的三维解剖,建立引流通道的三维解剖概念。MSCT三维重建技术和鼻内窥镜的协同应用是手术治疗鼻窦疾病最有效的方法[10]。同时多层螺旋CT所获得的信息是X线平片和MRI无法比拟的:以往鼻窦平片是影像学诊断中的最基本、简便、快捷的方法。常用投照体位有鼻额位(Calldwell 氏位)、鼻颏位(Water 氏位)、副鼻窦侧位。但是,X 线平片检查重叠多,层次不清,仅能提供鼻腔下1/3 及各鼻窦的大体轮廓,对于中鼻道细微结构及软组织情况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影像[11,12]。鼻窦平片应用的局限性、部分阅片医师的经验不足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这是此检查近年来逐渐被多层螺旋CT所取代的原因之一[13-15];磁共振(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对真菌性鼻窦炎及鼻窦新生物,尤其是小息肉、囊肿及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对OMC的骨性结构及细微解剖结构价值不大。MRI的扫描层厚也无法媲美MSCT,观察无法做到细致入微。而且磁共振在基层医院普及程度低,医生及患者对其认识不深,再加上其检查时间较长、费用高,影响了它的普及和应用。佩戴非活动性义齿患者,对于急性鼻窦炎诊断、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的显示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本研究表明,在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OMC的结构及变异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构及病变在MSCT 三维(3-Dimensional)重建技术尤其是冠状位和MPR图像显示清晰、细致,可提供各种相关资料,指导临床治疗、术前术后评估等,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MSCT可无创性快速容积扫描,不漏病灶,诊断准确率较高,适宜于患儿、老年人和被动体位患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朱青. 鼻中隔偏曲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CT观察[J]. 临床耳鼻喉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3):1096-1097.

[2] 王正敏. 耳鼻喉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141-144.

[3] 虞雪梅. 多层螺旋CT检查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与鼻窦炎性疾病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J]. 黑龙江医药,2012, 25(6):863-865.

[4] 曹结水,张华兵.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及鼻窦炎的诊断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2013, 20(16):120-122.

[5] 朱俭,段承祥.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正常解剖及变异[J]. 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4):238.

[6] Laine FJ,Smoker WRK. The ostiomeatal unit and endoscopic surgery:Anatomy viariations,and imaging findings in inflammatory diseases[J]. Am J Roentgenol,1992,159: 849-857.

[7] 韩德民,张罗,葛文彤,译. 鼻窦和前颅底内镜手术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1-93.

[8] 周伟明,李惠民,刘光华. 窦口鼻道复合体CT 扫描三维重建技术[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2000,6( 3):205.

[9] 李国华,候锡银. 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关系的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104-106.

[10] 郑雪丽,朱宏,朱少军,等.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多排螺旋CT技术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097.

[11] 许庚,李源. 鼻内窥镜外科学[M]. 广州: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59-84.

[12] 曹力科,邓云. CT扫描对儿童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关系的评价[J]. 当代医学,2013,19(5):6-7.

[13] 孙国龙. 探讨CT扫描在儿童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关系中的应用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62-63.

[14] 姜力. 螺旋 CT 在鼻腔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126-127.

[15] 张秉权,曾沛丰,孔德灿. 鼻道窦口复合体高分辨率CT扫描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4):104-106.

(收稿日期:2014-09-23)endprint

猜你喜欢
窦口三维重建
鼻内镜下球囊扩张窦口成型术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鼻窦球囊扩张术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窦口黏膜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鼻内镜术后影响上颌窦口引流的相关因素分析
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内镜引导下的鼻窦窦口球囊扩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