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口

  • 永存左上腔静脉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一例
    控大头导管至冠状窦口前缘1.0cm 以内的地方,标测到小A 大V,A 波碎裂且无H 波处(图3)放电,可见间隙性交界性心律出现,但因为消融导管不能稳定贴靠,易摆动,有快交界性心律间断出现,而且S1S1起搏不能夺获,遂调整消融导管,多次短时间巩固放电,每次20~40 s,重复电生理检查,S1S1170次/分时出现文氏现象,S1S2500 ms/400 ms以10 ms递减扫描未见S2V跳跃,无心动过速发生,静脉点滴异丙肾后重复上述检查未见S2V 跳跃延长,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2年6期2023-01-09

  • 肠镜下治疗阑尾术后盲肠-腹壁瘘一例
    长约0.3 cm窦口,向窦道内探查,可探及一深约5.0 cm窦道,按压周围皮肤后可见黄褐色稀薄脓性分泌物溢出,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图4)。脐上约1.0 cm处及右侧锁骨中线平脐水平分别可见长约1.5 cm及2.0 cm手术后瘢痕愈合切口,呈红褐色,稍突出皮面。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基本正常。图1 术后病理 图2 经腹壁瘘管造影检查示造影剂进入盲肠 图3 CT示腹壁窦道 图4 腹壁窦口 图5 负压吸引 图6 盲肠内瘘口 图7 肠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9期2021-10-18

  • 鼻内镜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及其对鼻纤毛传输能力的影响
    多以于上颌窦进行窦口开放手术为主,可缓解患者头痛、鼻塞等症状,但可能引起术后鼻腔粘连的发生[1]。研究[2]表明,鼻内镜下,于上颌窦进行窦口开放手术联合于下鼻道开窗手术可改善FS 患者的鼻纤毛传输能力,调节术后鼻窦腔开放水平。本研究旨在探究鼻内镜不同手术入路治疗FS 的效果及其对鼻纤毛传输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5月127 例FS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9期2021-10-10

  • 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在鼻窦内镜术中的应用价值⋆
    气功能、开放鼻窦窦口,促进各鼻窦病变清除[3]。鼻道-窦口复合体是近年来新提出的解剖概念,其与周边结构变异情况被认为是鼻窦炎发生的直接因素,内镜鼻窦手术可有效使鼻窦恢复正常功能,但对复杂结构无法直接进行治疗[4]。因此找到合适的评估手段有利于提高内镜鼻窦手术成功率。CT扫描中容积扫描技术实现了多项同性重组图像,理论上也能够清晰显示鼻窦微小解剖结构与变异情况,但缺乏临床数据支持[5]。因此本研究就我院耳鼻喉科诊治的105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10期2021-09-26

  • 上颌窦口大小与上颌窦副口对上颌窦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
    得更加棘手。上颌窦口是窦腔与鼻腔进行直接沟通交流的结构区域,而上颌窦副口是一解剖变异,位于钩突和下甲骨之间。窦口直径的差异、上颌窦副口的存在是否对上颌窦的气化产生一定影响是本文需探讨的问题。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100例于2020年1月—6月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并拍摄CBCT影像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无头颅及鼻窦外伤史;无鼻腔鼻窦手术史;(3)上颌窦内无明显炎性病变、肿瘤;(5)双侧第二前磨牙、第一

    医药前沿 2021年17期2021-08-06

  • 电子鼻咽喉镜在真菌性上颌窦炎术后换药的应用
    等症状完全消失,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尚未发现脓性分泌物或干酪团块物;好转-患者窦腔中有轻微的黏膜红肿、肥厚等现象,偶见脓性分泌物、干酪样团块,临床症状如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换药后,发现患者窦口有息肉形成,窦口不通畅,可见明显的脓性分泌物及干酪样团块(如图2)。图2 患者彩超影像图1.4 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2.0分析实验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统计学意义判断标准为P<0.05。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6期2021-07-06

  • 单纯或杂交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加压使目标鼻窦的窦口扩张,通畅鼻窦引流。相比传统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BS可避免对鼻窦骨性结构及引流通道黏膜的过度损伤,减少术后术腔黏膜水肿、炎症及瘢痕,是更加微创的治疗手段。近年来,BS在临床逐步广泛应用,已从一种单独的手术方式过渡为鼻内镜手术中的常用技术工具[1,2]。我科2013年1月~2017年12月对82例CRS行单纯或杂交BS,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2例,男42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年4期2021-04-25

  • 修正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复发性鼻-鼻窦炎的临床价值
    中鼻甲被保留)、窦口重新闭合或狭窄(额窦口、上颌窦口或蝶窦口狭窄)、鼻息肉复发,两组病例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鼻中隔偏曲22例(28.2%),对照组为18例(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6,P=0.733)。1.2 方法术前2周两组均予口服抗生素(二、三代头孢菌素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强的松(0.5 mg/kg)、黏液促排剂(桉柠蒎)及鼻喷激素(布地奈德)喷鼻治疗。两组均选择平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35期2021-01-19

  • 上颌窦口球囊扩张术治疗48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能恢复欠佳。上颌窦口球囊扩张术是借助气囊膨胀扩张窦口以改善鼻塞等症状的治疗手段,临床已在慢性上颌窦炎治疗中获得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观察上颌窦口球囊扩张术在慢性鼻-鼻窦炎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慢性鼻-鼻窦炎患者95例,按手术方案分试验组(n=48)、参照组(n=47)。试验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1~49岁,平均(35.03±6.03)岁;参照组男2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7期2020-12-25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213001)窦口-鼻道复合体处于中鼻甲和下鼻甲之间,包含半月裂、筛泡、筛漏斗、中鼻道等解剖结构[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周围结构的变异被认为是鼻窦炎的诱导原因,因而被临床广泛关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成功与否,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其所致鼻窦炎是否清晰显示相关[3,4],通过多层螺旋CT的容积扫描可获得各项同性重组图像,并多方位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及变异[5]。本研究探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年6期2020-11-27

  • 鼻内镜下球囊扩张窦口成型术
    改良以应用于鼻窦窦口扩张,一个新的公司--Acclarent Inc (Menlo Park,CA)21因此成立[1]。2006-2007年相继有文章发表在Am J Rhinol,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和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杂志上,从尸头试验、单中心临床试验及多中心临床试验3 个层面证实这种装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5]。手术过程术前准备同传统鼻内镜手术[5]。除传统鼻内镜手术设备外还需C 型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5期2020-09-09

  • 鼻窦球囊扩张术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嗅觉改善的影响
    导下导入鼻窦,于窦口放置鼻窦球,随后冲水、加压,膨胀鼻窦球,并维持10s,随后回缩球囊,将导丝、球囊导管抽回,冲洗鼻窦。1.4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嗅觉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时依据复查两组开放窦口恢复评估近期疗效,其中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窦口完好为有效;窦口狭窄或窦口周边黏膜出现水肿为无效,统计两组有效率。术后6个月时通过标准T&T试嗅法对嗅觉功能进行测定,并观察眼眶青肿、鼻腔粘连、脑脊液鼻漏等发生情况。2 结果2.1 近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5期2020-08-06

  • 鼻窦球囊杂交技术治疗慢性鼻窦炎*
    该手术仍难以避免窦口黏膜损伤、破坏解剖结构与出血、术后瘢痕形成等医源性损伤[2]。2006年Brown等[3]提出鼻窦球囊扩张术(balloon sinuplasty,BS)治疗慢性鼻窦炎,但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结构异常、筛窦病变中,鼻窦球囊扩张术仍有技术局限性[4]。Garvey[5]报道鼻窦球囊杂交手术(hybrid technique using balloon sinuplasty),即FESS联合鼻窦球囊扩张术,使鼻窦手术更加安全可靠、微创[6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年11期2019-11-28

  • 鼻内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分析*
    由于其解剖特点为窦口位置高、偏后,硬性鼻内镜及各种角度弯曲器械,均存在一定的操作死角。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们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自然窦口开放术,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窦口开放术中鼻道联合下鼻道开窗术,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自然窦口开放术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手术三组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110例,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收集2015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科手术治疗的11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病人。其中63例男性,47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9年5期2019-10-30

  • 鼻内镜上颌窦球囊扩张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观察
    除钩突、开放上颌窦口,如中鼻道及窦口有息肉则一并清除,保证上颌窦口开放良好,将窦腔内脓性分泌物与霉菌渣清除,对鼻中隔及中鼻甲异常结构进行纠正,用生理盐水冲洗并填充高分子止血棉。手术完成48h后将止血棉取出,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避免鼻腔出现炎症反应,引发黏膜水肿。实验组患者鼻内镜上颌窦球囊扩张术。患者局部麻醉后,在鼻内镜的辅助下将上颌窦扩张球囊置入上颌窦口扩张上颌窦自然口,将窦腔内霉菌渣清除,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直到生理盐水清亮。两组均于术后有效随访3个

    医药前沿 2019年24期2019-09-18

  • 选择性黏膜剥离术对单侧上颌窦严重息肉样变的疗效
    [1,2],上颌窦口的开放程度也是学术热点之一[3]。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以彻底清除窦腔的黏膜组织,并在上颌窦低位开窗引流为主要手段,因其对窦腔黏液纤毛系统的破坏所导致的不可逆并发症,早已被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所替代[2]。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则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灶的基础上,强调对窦腔黏膜的保护,通过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生理功能来治疗鼻窦炎。上颌窦窦口位于鼻腔外侧壁,开放窦口较易,但因其窦腔大,隐窝多,处理窦腔病变较难。因此很多术者常采用扩大窦口,加强引流的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3期2019-07-29

  • 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3]。(2)鼻窦窦口开放:切开钩突前缘黏膜,用反咬钳咬除钩突骨质,开放、扩大上颌窦口。开放前后组两组筛窦, 咬除基板,吸尽筛窦内脓性分泌物, 取出息肉组织,显露筛窦顶壁。单纯上颌窦炎患者仅作后鼻孔息肉和钩突切除,扩大上颌窦口[4]。(3)中鼻甲部分切除:中鼻甲游离缘黏膜肥厚、息肉样变者用吸切器切除肥厚、息肉样变黏膜后,镰状刀自后向前纵行切开中鼻甲游离缘,息肉钳咬除中鼻甲外侧骨壁与黏膜。行鼻息肉摘除者,残留中鼻甲仅保留内侧骨壁与黏膜,鼻内膨胀海绵填塞止血[5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7期2018-10-24

  • 鼻窦球囊扩张术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窦口黏膜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
    对儿童慢性鼻窦炎窦口黏膜结构和功能影响展开分析,具体情况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儿童慢性鼻窦炎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患儿16例,女患儿24例,年龄为10~13岁,平均(13.6±1.3)岁,病程5个月~2年,平均(1.5±0.6)年;观察组患男患儿19例,女患儿21例,年龄为9~13岁,平均(14.5±1.4)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23期2018-10-20

  •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分析
    行鼻内窥镜下鼻窦窦口开放+真菌团块清理手术治疗;给予患者行全身麻醉,术中见患者鼻腔中鼻甲气化、鼻中隔偏曲、中鼻道息肉、钩突肥大等局部病变,给予相应的手术处理。依据患者的具体病变范围行相应的鼻窦窦口开放,需注意的是必须完全扩大引流不畅的鼻窦窦口;上颌窦窦口开放半径约为1.0cm左右,再利用钳夹、吸引器与窦腔冲洗等方式对鼻窦窦腔脓性分泌物和真菌团块进行彻底清除,并将上述物质送检。手术中,较易发生病变的窦腔黏膜水肿充血现象较为严重,此种状况下不可切除。术后,治疗

    医药前沿 2018年25期2018-08-20

  • CT观察双侧上颌窦口与二十四节气关系❋
    CT检查影像上其窦口鼻道复合体也会随着季节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其上颌窦口完全闭塞的患者比例有所不同,遂整理出2015年立冬至2016立冬之间一整年所有来我院进行鼻窦CT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共计826例,通过CT检查技术深入观察鼻腔鼻窦口形态表现,并结合二十四节气规律探索人体内部与自然天地之间相应的规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研究对象1.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1月8日(乙未年九月廿七立冬)至2016年11月7日(丙申年十月初八立冬)之间所有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4期2018-05-16

  • 鼻窦球囊扩张术与功能性鼻内镜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临床对比研究
    的引流通道狭长,窦口周围的解剖复杂,现今的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仍难以避免窦口黏膜损伤、解剖结构破坏及术后额窦口极易形成瘢痕和狭窄,使额窦的手术治疗十分棘手[1]。鼻内镜下鼻窦球囊扩张术(BS)则为微创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能最大程度的保留鼻窦内黏膜并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术后并发症少,舒适度高等的优点[2-3]。本文对慢性额窦炎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行FESS和BS,并对手术临床疗效、安全性、患者舒适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3期2018-04-27

  • 上颌窦CT在鼻渊中医辨证分型中的价值
    统计每种证型上颌窦口闭塞、上颌窦黏膜增厚比例,窦腔内积液及发生皂泡、发生钙化例数,计算出占该证型比例。1.3图像分析及后处理以轴位相为主,以窦口气体为线索,连续前后移动层面,观察双侧鼻窦、鼻道、鼻甲特征,重点观察双侧上颌窦内病变特征。剔除解剖变异,如泡状鼻甲、Haller气房、鼻中隔偏曲等异常者。由2名主治以上的医师观察双侧上颌窦口闭塞情况,窦腔内黏膜厚度(图1)、积液发生皂泡(图2)、钙化(图3)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年2期2018-04-11

  • 鼻内镜手术治疗伴与不伴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将上颌窦的自然窦口扩大,将窦口、窦腔内病变组织清除,若鼻窦口受鼻中隔偏曲的影响,则实施矫正术先行治疗;若中鼻甲中不存在显著病变或是轻度的息肉样变则将中鼻甲保留;若中鼻甲呈重度的息肉样变,则实施中鼻甲的部分切除手术。将不可逆性病变去除,预防可逆性粘膜损伤。在手术后的2周中皆实施常规的抗感染用药治疗,应用黏液溶解的促排剂,在24周内实施糖皮质的激素类用药即对鼻喷雾,以浓度是0.90%的生理盐水对鼻腔进行盥洗,每天清洗两次。1.3 观察指标和判定[1]观察两组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5期2018-01-19

  • 真菌性鼻窦炎治疗中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手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的效果观察
    然口开放,在上颌窦口使用反向咬切钳或40度切割器扩大至1.5×1.5cm[2]。用弯吸头将上颌窦中的病变组织清除,再将下鼻甲前端往内轻微骨折,并在距离鼻甲前端后1cm位置的下鼻道外侧,将黏膜切开使骨质暴露,再使用下鼻道开窗器开窗,使用咬骨钳对骨窗扩大。保持30度或70度的鼻内镜下角度结合手术器械对上颌窦中的黄色干酪物进行清理,并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清洁。术后在使用高膨胀海绵填塞进行止血。1.3 观察指标 ①治愈:患者术腔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没有脓性分泌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22期2017-10-25

  • 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
    窦炎操能有效缓解窦口阻塞情况,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消失,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的手术方法。鼻窦球囊扩张术;慢性鼻窦炎;临床观察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多发病,患者经常流脓涕、鼻塞、头痛、记忆力减退,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和影响。经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是当前使用最多,且效果最好的方法,其是将鼻窦口周围的骨组织、黏膜切除,实现鼻窦通气、引流的重建。从而达到真正意义的微创。本文应用鼻窦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鼻窦炎23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26期2017-09-15

  • 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术并筛窦开放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术治疗总有效率;窦口开放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腔黏膜上皮化平均时间;干预前后患者QOL评分(得分100分满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并发症情况。治愈:症状完全消失,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且腔黏膜上皮化;好转:症状改善,窦口开放较好,少量脓性分泌物且腔黏膜未完全上皮化;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1]。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年32期2017-04-02

  •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分析
    、鼻腔粘连、上颌窦口狭窄或闭锁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总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慢性鼻窦炎;慢性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头颈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成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感染、变态反应、炎症、遗传、空气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内镜鼻窦手术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金标准[1]。2013-02—2016-01间,我们对78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实施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疗效肯定,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6期2017-02-26

  • 带蒂骨膜瓣预防额窦开放颅脑手术后脑脊液鼻漏的作用探讨
    膜瓣反转覆盖开放窦口是否更能有效预防术后脑脊液鼻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04-2016-07我院收治的146例术中额窦大范围开放病例,均采用冠状切口,骨瓣下达前颅窝底,并发额窦大范围开放,窦口开放面积在2.0 cm×0.5 cm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为单纯采用骨蜡封闭窦口89例,男44例,女45例,年龄11~74(48.9±1.2)岁;其中鞍区肿瘤78例,前颅窝底肿瘤11例。治疗组在常规骨蜡封闭窦口的基础上,加用骨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0期2017-01-13

  •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86例的疗效观察
    因上颌窦窦腔大,窦口位置低,上颌窦发病率高于筛窦、蝶窦,额窦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似慢性鼻窦炎,如鼻塞、流脓涕或有恶臭等。亦可不表现任何症状,仅在鼻窦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为了探讨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现将在我科就诊的86例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情况,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2015年6月~2016年8月,在我科确诊并手术的86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46例,年龄35~68岁,平均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7年6期2017-01-11

  • 鼻内镜下不同方法处理上颌窦自然口疗效观察
    为:①通畅:上颌窦口黏膜无肿胀,能通过吸引器头部;②狭窄:上颌窦口黏膜肿胀,不能通过吸引器头部进入,但开口仍可见;③闭锁:鼻内镜检查中道外侧壁不能找到上颌窦口。开放率为通畅与狭窄之和。纤毛功能评定标准:根据徐相宏等[7]术后蓝染率的测定方法,以术后上颌窦腔内滴入0.5 ml美蓝后5 min内咽部是否黏膜蓝染,统计两侧鼻腔的蓝染率。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窦口开放率、闭锁率和蓝染率做统计学处理,行χ2检验,P<0.01为差异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7期2015-12-25

  • 改良上颌窦根治术联合鼻内镜上颌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分析
    通常是发生在上颌窦口被水肿的黏膜或息肉堵塞,所以治疗的关键是彻底清除病灶,通畅上颌窦口,改善窦腔引流。传统根治术,能够彻底清除病灶,但手术创伤较大,自然通道鼻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少,但由于常留有自然死角,病灶难以彻底根除,容易复发或治疗不彻底,改良上颌窦根治术结合鼻内镜术兼顾了上述二者的优点,屏弃二者的缺点,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较为理想选择。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真菌性上颌窦炎58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病史6个月至1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4期2015-10-24

  • 疏风通窍汤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观察
    儿可见轻度粘连,窦口引流状况良好,观察组窦口狭窄存在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窦腔内血性分泌物少于对照组,经治疗8周后通过鼻内镜检查、术腔清理可见黏脓显著降低,黏膜缺损处有囊泡、小息肉生长及肉芽,2组比较,粘连、窦口狭窄侧数差异显著(P<0.05),此段时间主要为术后黏膜转归关键期,应加强对窦口闭塞、缩窄的预防。术后12周可见观察组患儿黏膜上皮化基本结束,术腔光滑,黏膜基本恢复正常状态,对照组患儿仍可见黏膜局限性息肉、窦口狭窄、粘连等情况,2组各症状比较,差异有统

    新中医 2015年6期2015-10-18

  •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护理
    结论 通过对上颌窦口的球囊扩张,在不切除钩突的情况下,更有利于清除窦内及窦口病变,疗效肯定且无不良反应,专业的围手术期护理保证了手术的成功和患儿的安全。功能性鼻内镜;球囊扩张术;儿童: 鼻息肉: 护理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Balloon dilatation;Children;Nasal polyp;Nursing后鼻孔息肉(Choanal ployp,CP)由Killian 于1906年首次报告,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nt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10期2015-03-18

  • 鼻腔-鼻窦间一氧化氮扩散状况的数值模拟研究
    质量分数/上颌窦口处NO 质量分数。同时因为额窦、筛窦和蝶窦结构更为复杂且变化较大,本实验予以忽略,简化模型中主要选择上颌窦作为NO 产生源,其中后鼻孔作为呼气相气流入口,前鼻孔作为气流出口。简化鼻腔-鼻窦气道模型的建立:相对于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腔黏膜面积最大,释放NO 的能力最强;同时上颌窦腔变异最小,本实验所建简化鼻腔-鼻窦NO 扩散模型仅包括上颌窦。应用Gambit 软件按一定比例制作鼻腔-鼻窦三维模式图,对模型进行出入口面如前鼻孔、上颌窦口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4期2015-03-02

  • 鼻内镜术后影响上颌窦口引流的相关因素分析
    手术成功率,上颌窦口需要保持长期通畅。本文对收治的256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鼻内镜手术后上颌窦口引流的相关因素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于我院住院接受同一位主任医师担任术者的鼻内镜上颌窦手术患者256例,男性132例,女性124例,年龄23~72岁,中位年龄46岁,随访时间≥6月,随访截至日期为2014年01月01日。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 扫描,按鼻窦炎分类:慢性鼻-鼻窦炎

    西部医学 2015年11期2015-02-09

  • 鼻内镜手术治疗蝶窦病变10例临床观察
    隔剥离子探查自然窦口。除蝶窦囊肿其余病例蝶筛隐窝处黏膜均不同程度水肿、或息肉样变,典型病例可见脓性分泌物自窦口流出或霉菌团块堵塞窦口。蝶窦自然开口一般高于窦底3~20mm,平均14mm[3],找到蝶窦开口以后,予咬骨钳向内向下去除前壁部分骨质,这样有利于病灶清除及术后窦腔引流。进入窦腔清理病灶时一定要轻柔细致,防止损伤外骨壁,造成严重并发症。病灶清除后稀碘伏、生理盐水术腔冲洗,内镜伸入窦腔内再次检查无病变残留及活动出血后予明胶海绵、藻酸钙松填鼻腔。术后给予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5年6期2015-01-21

  • 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变异相关疾病分析
    )三维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变异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薄层重组CT图像,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200例慢性副鼻窦炎中,鼻中隔偏曲占62.0%;筛泡过度气化和中鼻甲过度气化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7.0%和36.5%;Haller 气房占33.0%;钩突偏移占22.0%;中鼻甲反向弯曲13.0%;鼻丘过度气化12.5%。 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35期2015-01-20

  • 内镜下辅助导尿管气囊扩张治疗慢性上颌窦炎
    管气囊扩张上颌窦窦口,并内镜下随访、观察窦口情况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上颌窦口大小0.5~1.2cm,无粘连、闭锁及肉芽生长,引流通畅,窦内无脓。结论鼻内镜下辅助导尿管气囊扩张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较好,可在适合病例中运用。慢性上颌窦炎;鼻内镜术;气囊扩张目前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鼻-鼻窦炎一般建议鼻内镜手术,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畅通鼻窦开口、重建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使病变的鼻窦黏膜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目前FESS手术的发展已30余年,在手术技术提高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5年6期2015-01-08

  • 51例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诊疗体会
    15 例伴有上颌窦口自然扩大,22 例伴明显骨质增生,18 例伴有明显窦腔缩小,2 例伴上颌窦内侧壁破坏。累及上颌窦45 例,其中单纯上颌窦34 例,累及上颌窦及筛窦11 例,累及筛窦2 例,孤立蝶窦4 例。1.5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方法。51 例患者30 例局部麻醉,21 例全身麻醉。38 例采用单径路,采用Messerklinger 行上颌窦开窗及筛窦开放术,鼻内镜下切除息肉钩突,扩大上颌窦口,打开筛泡,同时有鼻中隔偏曲或中鼻甲下鼻甲肥大行鼻中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4期2014-11-25

  • 内镜鼻窦术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口黏膜恢复过程分析
    鼻窦炎鼻息肉上颌窦口黏膜恢复过程分析王占琴目的 观察和分析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在内镜鼻窦术后上颌窦口黏膜的恢复过程。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内镜鼻窦术治疗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2例(106侧)为研究对象, 在行内镜鼻窦术前、术后13~21 d、7~11 w及13~15 w时钳取患者上颌窦口后卤相同部位的黏膜组织, 并对上述取样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手术前, 均可观察到腺体、鳞状上皮化生、上皮剥落以及纤维组织增生;均存在线粒体减少、微管结构异常等症状;术后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1期2014-02-25

  •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45例分析
    行鼻内镜手术开放窦口,清除窦口病变组织,上颌窦病变者,窦口开放直径尽量达到2.0 cm以上。15例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均为建立良好的鼻腔鼻窦的交换通道,对于真菌性蝶窦炎尽量扩大蝶窦开口,保留窦内可恢复的粘膜,10例患者内镜下不能完全取出真菌团块,行下鼻道开窗术,彻底清除术腔中泥沙样物和真菌团块,并送病理检查,术中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及术腔。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术后第3 d起每天用温热生理盐水行鼻腔灌洗,鼻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或糠酸莫米松喷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4期2014-01-29

  • 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
    中8例为冠状静脉窦口显性旁道,3例为心中静脉显性旁道。11例冠状静脉显性旁道的体表心电图特征见表1。11例冠状静脉的消融结果见表2。例5冠状窦口显性旁道典型体表心电图见图1,例3心中静脉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见图2。表2 11 例冠状静脉显性旁道的消融结果图1 例5冠状窦口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图2 例3心中静脉显性旁道体表心电图在96例显性右后间隔旁道中,其中11例为冠状静脉源性显性旁道。96例显性右后间隔旁道根据Ⅱ导联δ波是否显著负向分为两组,25例患者的体表

    中国循环杂志 2013年8期2013-11-16

  • MSCT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
    了解病变的细节及窦口的情况尤为重要。通过MSCT扫描并结合MPR能为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更多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25~80岁,平均45岁。病程2个月~5年。临床症状主要为鼻中带血、鼻塞、脓涕、头痛、面颊部肿痛等。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采用层厚0.125 c m,层间距0.125 c m行无间隔容积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行MPR观察病灶的细节及窦口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2期2013-04-13

  • 双极射频止血方法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制精准,勿伤上颌窦口附近黏膜,以免引起术后窦口闭塞。②在下鼻道开窗:牵离下鼻甲游离缘,充分显露下鼻道,依据开窗的大小凝固黏膜,咬除窗口骨质后,通过窗口凝固上颌窦内的黏膜,切开黏膜几乎无血,完整清除窦内囊肿和变质黏膜,遇窦腔内的出血给予射频消融。③上颌窦口的处理,适度扩大上颌窦口,谨防“大窦口综合征”,首先确认开口和扩大范围,以75°探头凝固其窦口周边,减少咬开窦口时的出血量,重点处理开口的下部,该处组织较厚易出血,予以充分凝固。④切除下鼻甲、中鼻甲时,延长

    吉林医学 2013年11期2013-02-20

  • 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40例临床疗效观察
    察组患者术后上颌窦口通畅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术后上颌窦口通畅率为70.0%,两组患者通畅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可得,观察组未发生鼻腔粘连,对照组发生6例鼻腔粘连,P<0.05。结论: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取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能有利于上颌窦口保持通畅,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选择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鼻内镜手术;临床疗效鼻内镜手术过程中是否应该保留中鼻甲一直以来都是医生们争论的重点,大多数医生主张保留中鼻甲以维持鼻腔结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9期2013-01-25

  • 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治与鼻内镜下手术
    下、上扩大,自然窦口后缘黏膜予以保留,开放上颌窦,切除筛泡,开放筛窦,对合并蝶窦病变者从后筛进入蝶窦。如果鼻中隔偏曲影响引流或手术开放窦腔者可先矫正中隔。单纯蝶窦炎者切除中鼻甲后端,自蝶窦前壁进入蝶窦,向内下方充分扩大蝶窦开口,清理窦腔内干酪样物,对窦内水肿、肥厚黏膜予以保留。术中发现病变窦口黏膜明显水肿,26例合并细菌感染,窦口处有粘稠黄色脓性分泌物溢出。32例患者手术时在窦腔内均发现了黑褐色团块或泥样、干酪样物。窦腔黏膜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增生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年10期2012-08-15

  • 156例鼻内窥镜术后局部创面处理观察
    变鼻腔粘连,自然窦口和开窗口的闭锁以及窦内残留的持续感染等[1]。为此,术后换药加强鼻腔清洗引流,合理用药及清理局部增生组织,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引流,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必要时可行修正性手术。术后局部反应:纤维素膜和干痂的形成:术后24~48 h,取出鼻腔内填塞物。由于手术造成的创面或黏膜损伤,术腔内可有纤维素渗出而形成纤维素膜,并可有大量干痂形成。分泌物的潴留:手术造成暂时性黏膜纤毛功能障碍可使鼻窦内的(特别是上颌窦)陈旧性血液及分泌物滞留。黏膜水肿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7期2012-08-15

  • 内镜引导下的鼻窦窦口球囊扩张术
    生命力所在。鼻窦窦口球囊扩张系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1 发展概况鼻窦窦口球囊扩张系统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Menlo Park的一家公司研制开发,于2005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许可,获准应用于临床。之后又有美国明尼苏达州Maple Grove公司以及德国公司的相应产品进入临床应用。该系统的配套设施包括:鼻窦引导管、引导管手柄、鼻窦导丝及光源、鼻窦球囊扩张管、球囊注水加压泵、鼻窦冲洗管等。此外,与此相关的产品还有LacriCATH系列,由美国德克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年2期2012-01-23

  • 鼻内镜术后鼻渊通窍颗粒应用观察
    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口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为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窦腔黏膜部分水肿、肥厚或肉芽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为症状无改善,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有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4 治疗结果两组分别于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观察、统计术腔清洁情况,见表1。表1 两组术后术腔清洁情况比较 例(%)两组术后黏膜愈合情况见表2。表2 两组术后黏膜愈合情况比较 例(%)5 讨论许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10期2011-09-01

  • 鼻内窥镜下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临床体会
    察内容包括:上颌窦口开放情况:仅 1例 2侧闭塞,其他病例上颌窦口开放良好,黏膜色泽和光滑度完全正常;术腔完全上皮化时间:2~4周内 45侧,4~8周内 10侧,术腔粘连 5侧;鼻窦炎常见症状缓解程度:鼻塞完全缓解 55例,3例仅需间断应用减充血剂,2例患者间有分泌物倒流,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全部病例无鼻腔干燥。结论 术中微创手术原则、保护上颌窦自然开口周围黏膜有助于术后创面的愈合,提高手术疗效。鼻内窥镜;上颌窦自然开口;处理我们自 2004年 2月至 20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4期2011-08-15

  • 鼻内镜手术后2种不同止血方法的疗效
    直接影响术后鼻腔窦口黏膜功能的恢复及术后愈合时间[1]。2005年10月至2008年11月,崇仁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对33例鼻内镜手术后患者采用高膨胀止血材料加双腔导尿管进行鼻腔填塞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本院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3例,男44例,女19例,年龄19~60岁,平均32岁。其中鼻息肉28例,慢性鼻窦炎35例。临床表现:均表现为鼻塞、多涕、嗅觉障碍及头痛。将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33例,B

    实用临床医学 2011年9期2011-07-06

  • 鼻内镜下中、下鼻道径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观察
    中鼻道径路(上颌窦口开放术)、下鼻道径路(下鼻道开窗术)、中下鼻道联合径路(上颌窦口开放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3种手术方式,下面对不同上颌窦良性病变及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讨论,分析术后疗效。1.2.1 中鼻道径路(上颌窦口开放术) 在鼻内镜下用鼻中隔剥离子伸入中鼻道,向中线(鼻中隔方向)骨折移位中鼻甲,充分暴露钩突,用镰状刀切除钩突,充分开放上颌窦自然口,根据病变的范围及术中需要决定开放上颌窦自然孔的大小,置入300及700鼻内镜观察上颌窦病变情况,手术切除病

    中外医疗 2011年18期2011-02-21

  • 鼻内镜上颌窦开口的不同处理方法对术后效果的影响
    对于无病变的自然窦口是否需要扩大,口周黏膜肥厚,息肉增生、窦口阻塞,如何进行开放扩大是术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单纯的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虽然术后检查见上颌窦口宽大,边缘光滑,无息肉增生,但有黏稠分泌物积于上颌窦底部,经久不能排出,窦内黏膜水肿。患者术后仍存在反复流鼻涕,鼻塞等迁延不愈症状。这提示上颌窦正常的纤毛传输系统被破坏或遭阻断。我们通过观察鼻内镜下上颌窦开口不扩大、全面扩大和保留下缘的扩大三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术后效果分析,探讨上颌窦自

    微创医学 2010年3期2010-09-04

  • 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关系的评价
    常见病、多发病,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结构变异是该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了解该区域的解剖变异和明确病变范围和程度,可以为临床治疗、尤其是术前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CT检查能指出慢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除横断扫描外常需行冠状扫描以利观察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但对于老年患者或颈部不能过分后仰者会使患者十分痛苦,且难以达到标准冠状面成像的要求。多层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能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解剖结构及变异,其冠状面重建图像近似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25期2010-08-15

  • 非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的联合入路手术*
    病变侧钩突,清除窦口周围真菌团块及坏死组织、息肉、肉芽等,视窦口病变情况,无明显病变者窦口不予处理,有破坏或肉芽生长者向前适度扩大窦口,以便窥及窦口周围上颌窦内的情况。上颌窦前壁切开手术过程:于患侧唇龈沟上方约0.5cm,将尖牙窝表面黏膜切开至骨膜,切口约1.5-2.0cm长,分离骨膜,在尖牙窝骨壁最薄处凿一约1.0cm大小骨孔(如上颌窦发育较好可适当扩大此孔),用0o及30o内镜伸入骨孔内细心清除上颌窦内真菌团块,包括上颌窦内各个角落不能遗漏,部分位置可

    罕少疾病杂志 2010年2期2010-08-15

  • 小针刀治疗跗骨窦口高压症 20例
    针刀疗法治疗跗骨窦口高压症 2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20例中 ,男 15例,女 5例 ;年龄最大 60岁,最小 15岁;病程最短 1个月,最长 1年;左踝 12例,右踝 8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踝关节外侧、外踝前下方疼痛,走路多时则有疼痛,疼痛可向足部放射,同时小腿可不自主的抖动,小腿部常有异常感觉,如发凉、发热、酸困、乏力等,疼痛较重者可出现跛行。诊断标准参照《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1]。2 治疗方法小针刀治疗:患者仰卧位,患肢呈内旋状,足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年7期2010-04-13

  •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 80例
    向后向下扩大上颌窦口,经上颌窦口清除上颌窦干酪样物,清理鼻丘气房、额隐窝、从前向后开放筛窦。蝶窦有病变者,先剪除中鼻甲中、后部,暴露蝶窦前壁 ,寻找蝶窦自然口并向内下扩大,清除蝶窦内霉菌斑块。9例上颌窦前下病变经上颌窦口难以彻底清理,于同侧下鼻道开窗,经下鼻道彻底清除窦内病变。鼻中隔偏向患侧影响鼻窦手术者,先行鼻中隔矫正术。术后术腔放置膨胀海绵,48h后取出。术后定期鼻内镜下清理术腔,并定期冲洗术腔。结 果80例患者,术后随访 6个月至 1年,79例症状消

    陕西医学杂志 2010年9期2010-04-13

  • 益气补托法治疗慢性鼻窦炎96例疗效观察
    西医认为主要是由窦口引流不畅,纤毛运动障碍,分泌物排泄不畅引起。中医称之为鼻渊,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肺脾气虚,清肃无力,湿浊上泛,日久痰浊阻窍。近年来,我们采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慢性鼻窦炎96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96例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49例,女47例;年龄7岁~50岁,平均 18.5岁;病史最短 1年,最长10年。1.2 诊断标准慢性鼻塞,流涕,或黄或白黏,头闷,头疼,记忆力下降,每次发作超过2 w,每年发作超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1期2010-04-13

  •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
    ,开放、扩大上颌窦口(使开口约为1.5 cm×1.5 cm大小左右),清除窦内病灶。26例窦腔内见灰黑色或红褐色等干酪样团块或泥沙样物。根据病变范围,开放筛窦、蝶窦,清除真菌团块。鼻中隔偏曲者予以矫正,鼻息肉予以切除。术后1周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溶液窦腔内冲洗,一般冲洗4~6次。每次冲洗时对术后肉芽组织、囊泡及粘连相应处理。术后均使用抗真菌药。1.3 疗效评定标准[2]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窦腔黏膜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窦腔内部分区域黏膜水

    中国疗养医学 2010年2期2010-02-17

  •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副鼻窦检查中的价值
    重建,观察窦腔、窦口及周围软组织,窦壁骨质情况。重建层厚、间隔为3 mm。软组织窗位35、窗宽400,骨窗窗位400、窗宽200。直接冠状位扫描时,用冠状位头托,患者头过伸后仰,条件120 kV,80 mA,层厚5 mm,层间距5 mm,倾斜角度为15°~25°,显示图像用软组织窗观察窦腔、窦口及周围软组织,用骨窗观察窦壁骨质情况。2 结果本组26例中,副鼻窦炎19例,上颌窦息肉4例,未发现异常3例。单纯横断面扫描难以满足临床诊治需要,特别是需了解病变与周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6期201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