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2020-11-27 12:32徐丽娜史亚荣金秋燕潘清云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鼻道鼻甲复合体

徐丽娜, 杨 磊, 史亚荣, 恽 佳, 金秋燕, 潘清云, 闵 浩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放射科, 江苏 常州 213001)

窦口-鼻道复合体处于中鼻甲和下鼻甲之间,包含半月裂、筛泡、筛漏斗、中鼻道等解剖结构[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周围结构的变异被认为是鼻窦炎的诱导原因,因而被临床广泛关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成功与否,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其所致鼻窦炎是否清晰显示相关[3,4],通过多层螺旋CT的容积扫描可获得各项同性重组图像,并多方位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及变异[5]。本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12例,包括男78例、女34例,年龄15~72岁,平均(35.28±3.69)岁。其中,23例患者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

纳入标准:均符合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有鼻腔、鼻窦手术史者;存在面部外伤史者;存在急性鼻窦炎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鼻窦区肿瘤疾病者。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64层螺旋CT机,自患者上齿槽至额窦上缘,对所有患者实施螺旋CT轴位容积扫描,设置管电压120 kV,电流50 mA,矩阵512×512,螺距2,层厚0.6 mm。 图像标准化后处理技术: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层厚1.0 cm,层间距0.7 cm;用骨算法获得骨性结构MPR重组图像。标准轴位图像:于冠状位图像上调整水平线方向使双侧副鼻窦显示基本对称;标准矢状位图像:于轴位和冠状位图像上将垂直线平行于鼻骨正中矢状位;标准冠状位图像:于矢状位图像上调至垂直直线至显示筛窦最大截面,再于轴位图像上调整水平线至左右筛窦基本对称。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情况,包括泡状鼻甲、鼻中隔偏曲、钩突肥厚、钩突内侧偏移、反常中鼻甲、鼻丘气房、Haller气房、钩突外侧偏移、钩突气化。

(2)观察并记录患者鼻-鼻窦炎症分布情况。

(3)观察并记录患者鼻窦炎变异分布状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

由表1可知,112例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中,泡状鼻甲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0.36%,其次为鼻中隔偏曲,为23.21%,以及钩突肥厚为13.39%。

表1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结果n(%)

2.2 鼻-鼻窦炎症

112例患者鼻-鼻窦炎症分布中,前组筛窦比例最大,达到88.39%,其次为上颌窦口69.64%和上颌窦66.07%。见表2。

表2 鼻-鼻窦炎症分布结果n(%)

2.3 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

112例患者中,23例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其病变部位术中内镜所见与CT显示一致,病例扫描图像见图1~图4。

图1 冠状位图像显示右侧泡状中鼻甲导致中鼻道狭窄 图2 冠状位图像可见双侧钩肥突导致双侧筛窦及上颌窦炎症 图3 冠状位图像示右侧鼻丘气房至额隐窝变窄,引起同侧额窦炎症图4 冠状位图像可见双侧Haller气房导致筛漏斗变窄,引发上颌窦和窦口炎症

3 讨论

从解剖学而言,人体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位置隐蔽,空间比较狭小,且筛窦、上额窦及额窦的开口在此,因而易产生筛漏斗狭窄,最终引发鼻窦炎[6]。通过CT冠状位可清晰观察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状况、解剖结构及周围结构情况,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7]。传统CT冠状位可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变异情况,但所得图像对称性不佳,因而对两侧比较造成影响,且图像经后处理技术仍无法得到清晰图像,通常需要增加周围扫描[8,9]。多层螺旋CT在对患者进行扫描时对体位要求低,相比于常规CT扫描速度更快、时间更短,能够有效减少运动伪影的出现概率[10]。此外,多层螺旋CT能够进行容积采样,进行各向同性扫描,促使各方位重组图像均可得到较好质量,由多平面重组图像多角度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状况及细小结构情况[11]。

泡状鼻甲会对患者通气及引流造成阻碍,CT扫描的检出率在14%~53%之间,本研究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的检出率为30.36%,与国外大多数研究报道一致。反常中鼻甲会引发漏斗部、中鼻道阻塞,是引发鼻窦炎的重要诱导因素。钩突作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重要部分,其与中鼻道及筛漏斗均具有紧密相关性[12,13],临床在实施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和内窥镜下筛窦切除术前,钩突切除术均为首要操作,因此,术前对患者钩突的解剖结构、变异状况的观察具有重要意义。有相关研究表明,筛漏斗为中心的半月裂、筛漏斗处狭窄的产生原因与钩突肥厚、外侧偏曲有直接关联[14],如果钩突部位外偏且与纸样板融合,则会提升术中穿破眼眶后造成的眶内并发症发生率,鼻窦和筛漏斗各引流的差异与钩突附着点的类型相关[15]。中鼻甲型及纸样板型的鼻窦炎发病率显著高于颅底型及分叉型,其原因主要与中鼻甲型及纸样板型会对患者中鼻道引流造成影响相关[16]。上颌窦开口与Haller气房相邻,若后者体积明显增加则会引发前者狭窄,部分患者会发生上颌窦炎,且因为Haller气房在眼眶下部,若术前掌握其体积及所处位置,则可完全避免术中对患者眼部造成损伤[17]。术前对患者筛窦顶高度进行测量,若距离过短则术中有损伤患者颅脑的可能,最终可引发脑脊液漏[18]。通过鼻内镜结合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在治疗鼻窦疾病时为医师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诊断依据。

综上,将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及变异中,该技术可发挥重要作用,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鼻道鼻甲复合体
鼻出血鼻内镜下精准治疗与传统填塞治疗效果比较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RAB37直接与ATG5相互作用并通过调控ATG5-12-16复合体装配促进自噬体形成
老年人颧骨复合体骨折20例临床分析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CoFe2O4/空心微球复合体的制备与吸波性能
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及中鼻道双进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疗效分析
Polycomb Group蛋白复合体与干细胞的发育调控
鼻道扩充器的制作和应用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