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国的民众基础

2015-01-20 00:36胡波
世界知识 2015年2期
关键词:外国人图画外交

胡波

世界大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而且也需要与之相称的社会基础,这其中,公民国际化素质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简言之,就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公民,能否流畅地与世界他国公民进行观念价值的深度沟通。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世界大国,中国该如何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更好地与外部世界沟通,是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一大难题。周鑫宇博士的这本《中国,如何自我表达》直面该问题,从中国的国际身份、经济、政治、对外关系和文化五个方面探讨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公共外交的方式。

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当今世界在文化和传统上与自己是稍显隔膜的。这部分是因为近代以来,西方世界主导了国际体系的规则与制度,引领着各类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风潮,中国作为后来者总是处于学习和借鉴之中;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因漫长历史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它们经几千年积淀,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基因,很难轻易改变,如同外国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那样,中国人往往也透过自己的多棱镜去观察外国人。

差不多在1840年以前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儒家的一套“华夷”之辩就是中国观察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主要理论方法。而直到西方文艺复兴甚至是工业革命时,虽然中国人很少有人认真去探索认识自己以外的世界,但中华帝国的确毫无争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全面领先于整个世界,中国人的骄傲和民族自豪感皆来自于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逐渐折服于洋人的军事能力和科学技术,开始了融入西方世界、学习西方的进程。只不过,这种“师”“生”关系长期都是不太融洽的,西方人对待中国这个学生的态度是傲慢恶劣的,侵略、剥削、压榨和欺骗是家常便饭。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不平等历史影响很大,它也是中国大部分民众经常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理性看待西方主导的世界的另一大重要原因。

这两段独一无二的历史经历造就了中国人在观念上与外国人的巨大差异,与世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有着自己的曾经成功经验,这使得她很难毫无保留地接受西方所代表的另一条成功路径,因此对待西方人坚持的政治、经济等道路,中国人在接受时比任何国家的人都显得扭捏和欲拒还休。至于在文化上,中国与西方更是截然不同。

同样,外国人也很难正确客观认识中国及中国人。除了历史、观念及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更进一步增加了这种认知的复杂与难度。《中国,如何自我表达》一书指出,外国人认识中国有四副图画作为四把钥匙,分别是灰色图画——第三世界的中国、绿色图画——新兴市场的中国、黄色图画——东方文明的中国、红色图画——超级大国的中国。世界上对中国或复杂、或矛盾、或肤浅、或深刻、或歪曲、或明智的种种看法,都可以从上面四副图画及它们的组合中找到根源。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频繁交往很容易,深度交流却非常困难;外语不是问题,思维方式却很成问题。这是中国人在与外国人发展关系时遇到的通病。近代以来,中国人认识学习外界的欲望是强烈而无与伦比的,但受制于自身知识及思维的局限,往往不太得法,有力无处使,所开展的系列公共外交行动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为此,中国公共外交的当务之急不是出大批晦涩的学术成果,或者砸大量的钱财搞一批公共外交项目,而是要回归朴素,追溯根本,即学会如何对外表达与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如何自我表达》堪称拓荒之作,作者撇下学者的架子、精英的傲慢,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向大家展现了他对中国和世界的认识,其犀利的眼光、渊博的知识和理性的视角对于任何有机会从事对外交流活动的人都有现实的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外交正走下神坛,人人都是文化使者、人人都是外交官。“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来说,国家的命运就在中国普通人手里——因为我们既能影响别人怎么看待中国,更决定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当然,作为世界大国的公民,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中国将要怎么改变世界?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态势下,需要向世界阐明:中国可以为世界做出什么积极的贡献?

中国公共外交的进步与发展道路崎岖程度注定超越任何其他大国,官员、学者、普通大众都需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务虚,这正是本书要表达的内容。

猜你喜欢
外国人图画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街上遇见外国人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图画捉迷藏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Durmiendo en la Murall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