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总政治部主任一职擦肩而过的陈丕显

2015-01-21 02:41水新营
领导文萃 2015年2期
关键词:政治委员邓小平兵团

水新营

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兵团政治委员

陈丕显,1916年3月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起,他开始在中央苏区从事共青团工作,和胡耀邦、谭启龙等是中央苏区著名的“红小鬼”。毛泽东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时,陈丕显在中央苏区任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他们的办公地点离得不远,毛泽东常常过来与陈丕显等“红小鬼”聊天,使得陈丕显有幸直接聆听毛泽东的教导。那时,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央苏区领导人都亲昵地称陈丕显为“阿丕”。1935年初,陈丕显任少共赣南省委书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跟随项英、陈毅等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不久,陈丕显被调到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工作,任青年部部长、青委书记。后随军东进,参与创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历任苏中区党委副书记、书记,新四军苏中军区政治委员。抗战期间,陈丕显在苏中地区充分展现了他的领导才干,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

1948年3月,为便于作战指挥,华东野战军将所属部队重新编组:以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亦称粟裕兵团,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以第七、第九、第十三纵队和新建的渤海纵队组成第二兵团(亦称山东兵团和许谭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以第三、第八、第十纵队组成第三兵团(亦称陈唐兵团,陈士榘任司令员,唐亮任政治委员),以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纵队组成第四兵团(亦称苏北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陈丕显作为兵团负责人,能与上述人物并列,也充分反映了他在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中的不凡地位。

苏北兵团组建后,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的地方武装统归苏北兵团指挥。韦国清、陈丕显率部在苏北战场连续歼敌,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和山东战场解放军的作战。放眼全军,陈丕显也是解放军设立兵团建制后最年轻的兵团政治委员,时年32岁。与陈丕显同龄,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上将萧华任兵团政治委员时的年龄比陈丕显大了几个月。

众望所归调中央任职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初,中央安排陈丕显到云南担任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陈丕显正在考虑去还是不去时,叶剑英找他谈话。陈丕显在上海工作期间,与叶剑英交往甚密。陈丕显处事细心、周到,叶剑英每次来上海考察或休息,总是喜欢让陈丕显安排一切。他对陈丕显说:“阿丕,如果你身体不适应高原气候,你就干脆回部队算了。”陈丕显的老首长粟裕也对陈丕显说:“干脆回部队,现在好几个大军区都缺干部,比如南京军区就没有政委呢。”但是,当时赋闲在家的胡耀邦跟陈丕显说:“现在的形势还在变化,不可能让你一直在云南的。好久没工作了,抓住时机,无论干什么先去。”于是,陈丕显不再犹豫,选择去云南工作。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开。会前,中央下决心调陈丕显到中央书记处工作。

确定为总政治部主任人选

中共十二大前夕,在中央军委领导班子调整酝酿过程中,时任中央军委常委、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韦国清由于身体健康等原因,将退出中央军委领导班子,并不再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在酝酿总政治部主任接替人选的过程中,中央考虑“文革”虽然结束数年,但军队还受到许多“左”的思想的严重束缚。军队的一些好传统被破坏,政治工作遭到了削弱。军队内部存在的问题不少,如派性、“文革”余毒等。因此,希望选择有部队政治工作经验,与“文革”期间军内问题牵扯不多的人主持总政治部工作,并能够恢复和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开创军队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这样,战争年代从事过军队政治工作,并在“文革”中经受过严峻考验,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兼武汉军区政治委员的陈丕显进入了中央的视野。从实际情况看,具有丰富政治工作经验,经历过多个党政军岗位历练的陈丕显是比较适合的人选。陈丕显时年66岁,在当时高级干部年龄普遍老化的情况下,还算是年富力强的。同时,军队历来也是个比较讲究资历的地方,陈丕显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政治委员,这个职务也是在和他同龄的军队高级干部中少有的。

1982年9月1日,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当天,坐在大会主席台上的军队各大单位领导,如张廷发、叶飞、刘华清、廖汉生等见到陈丕显时都称呼他“陈主任”,还给他敬军礼,说向他报到,希望会议结束后向他汇报、请示工作。中央军委办公厅的有关人员还专门给陈丕显和他的两个秘书量体裁衣,制作军装。两个秘书对能到军队工作,都很高兴。

总政治部主任人选之变

没有想到的是,中共十二大会议期间出现的一个意外情况,改变了中央对陈丕显的任职安排。

十二大召开之前的人事酝酿中,中央决定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余秋里在十二大后继续留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由负责经济工作改为分管政法工作。根据新一届中央书记处的分工,拟接替彭真兼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一次,在邓小平家开会,邓小平专门向余秋里说明中央对他工作分工变动的安排。余秋里感到自己过去长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对政法工作不很熟悉,希望能重回军队工作。但是,余秋里觉得自己找邓小平谈重回军队的想法不方便。于是,他就托王震向邓小平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到书记处以后不管政法,能否与丕显同志调换一下,由我做总政治部主任,丕显同志做中央政法委书记,主管全国公检法工作?”

对于王震汇报的余秋里重回军队的想法,邓小平很慎重。他考虑到余秋里虽然离开军队已经24年,但在战争年代余秋里就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干部。解放战争时期,余秋里在西北野战军率先运用诉苦和“三查”方法开展新式整军运动,极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1958年调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后,在甩掉“贫油国”帽子的过程中,他进一步把解放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石油战线上,形成了一整套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收到良好的成效。应该说,余秋里重回军队从事政治工作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于是,邓小平委托胡耀邦,征询陈丕显对余秋里提出的调换工作分工的意见。陈丕显心胸豁达,对前来征询意见的胡耀邦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到总政治部也可以,到中央政法委也可以。”

在得到陈丕显的答复意见后,中央就关于军委组成人员和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人选问题再次征求相关领导同志的意见。1982年9月10日,邓小平审阅了关于中央军委组成人员和总政治部主任人选征求意见情况的报告后,作出批示:“就这样改定:秋里去总政,丕显管政法。”在进一步征求其他领导人意见后,中央正式决定余秋里和陈丕显原拟任职务互换一下,余秋里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陈丕显改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

这样,经中央同意,余秋里就与陈丕显在工作分工上完成了调换。对此,余秋里非常感激陈丕显。十二大大会主席团开会期间,在得知陈丕显同意调换工作分工及中央又重新作出决定后,一次见到陈丕显,余秋里当着众人的面,对陈丕显说:“阿丕,我感谢你。我要请你吃饭,连续三天请你吃饭。”然后三鞠躬,以表示对陈丕显深深的谢意。

(摘自《党史纵横》)

猜你喜欢
政治委员邓小平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军营中的“反光镜”——记河北省人大代表、廊坊军分区政治委员吕双平
兵团在
红色读物
用兵团精神凝聚兵团人的梦
百战不殆铁将军 文韬武略真英雄——记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
苏军的政治委员制度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