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兴领袖”

2015-01-21 02:57读天下
领导文萃 2015年2期
关键词:邓小平常态习近平

近日中央媒体密集解读“新常态”,并在同期推出《追梦一年半:习近平的三大建树》《中兴领袖习近平》《习近平对邓小平的“三个认同”》。

八字解读

“不拘常例、不违常情”——人民日报用这8个字来解读“习近平新常态”,把最高领导人三个月前考察河南时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扩展到了改革、反腐、外交等诸多领域。

文章首发于人民日报客户端,继而成为各门户首页重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一系列的重磅举动,让外界在充满震撼感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未来抱有了更多的期待。因此,不禁有人惊呼:一种‘习近平式的新常态已经到来。一种新的局面形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感受。有人会欢欣鼓舞,有人会为之担忧。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新常态?其实并不玄妙,无非八个字:‘不拘常例、不违常情。”

所谓“常例”,被定义为“长期存在于中国政商界的或明或暗的规则”:“一年半多的时间过去,以前大家觉得是‘常例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无不戴上‘金箍,官员以前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再往下看,波澜壮阔的反腐长卷当中,‘常例的打破更让人印象深刻。当周永康和徐才厚这种级别的大老虎被拿下之时,大家在惊讶之余,应该能品味出其中的深意——20多年来,坊间流传的‘刑不上常委的所谓‘常例,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眼中,只不过是个伪命题。在证据确凿的贪腐事实面前,无论是党内资历还是军功章,都无法成为得以幸免的丹书铁券。”

至于“常情”,则归结于“千百年来老百姓心中最朴素的常识、常情、常理”:“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之后的第一次讲话就可以发现,讲话没有‘高大上的辞藻,通篇都是朴素的常情、常识、常理。让年轻人有工作、买得起房,让孩子上得起学,让老人看得起病,说的都是千百年来中国“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朴素民本思想。以这种常情的思维去理解习近平的改革、反腐、外交等领域的思路,会发现这种‘新常态并不难理解,而且会抱有一种理所应当的期待。”

“苟日新,日日新”。依照最高党报的出面解读,四中全会选定“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是常情;反腐反四风时重点打击官商勾结、利益输送,使经济秩序回复正常和理性,是常情;文化、外交上,不再一味地唯西方马首是瞻,找到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发展道路,也是常情。

其实,这种将“新常态”延展至全面深化改革各领域的论述方法,早在两个多月前的人民日报上就已经呈现。6月9日,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长忠刊文《大转折时代需要“新常态”思维》,就已经强调“上述逻辑和态度,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整个时代发展对我们的影响上”:“并不是说这种‘新常态都是发展放缓、福利受损,有时反而是转型加快。在大转折时代,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既主动调整、又不可避免地受客观影响的国家来说,多维交集的‘新常态的不断出现,可能也将成为一种常态。”

如今再作阐释,其用意显然不只是扩展“新常态”的外延那么简单,更多的应该是在传递信号,正如人民日报在文章最后点题所云:“理解习近平‘新常态里的不拘常例、不违常情,重要的不仅是学习,更需分辨是非、认清大势,并且勉力笃行。”

经济决策信号

回溯“新常态”之初始定义,源自习近平2014年5月考察河南和7月29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两次发言。

此后,经由民间自发讨论,人民日报连续四天在头版刊登报道和评论,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先是8月4日报眼处高规格刊登《新常态,新在哪?》,而后是连续三篇评论员文章:《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和《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8月11日,又以头版导读的方式发表《新常态,辩证看》,宣告“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有些看似“头疼”的问题,应对得当,反而能成为发展的有利条件。短期而言,当下经济转型升级有不少有利条件。长期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中央媒体的助推下,“新常态”着实已成当前最热的关键词,仅百度搜索就有256万个相关结果。新一代决策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选择,必将从根本上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的各项经济决策。

7月28日,经济日报头版通栏刊发署名“钟经文”的《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便已对“新常态”下的走势作出全面预测: “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根据文中表述,资本市场、科技创新、扩大消费、制度创新,将成为中央力推的提质、增效、升级手段,以期“用‘改革红利把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创新红利,为新常态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如同毛邓”

种种迹象表明,“新常态”将成为未来几年里指导中国走向的出发点。

出发之前,需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13亿国民建立信心保障。于是,结合习近平上任总书记一年半以及邓小平诞辰纪念活动,中央媒体近期再度密集发布一系列对最高领导人的形象塑造报道。

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8月12日发表《追梦一年半:习近平的三大建树》,是谓“铁腕反腐,‘拍蝇打虎深得民心”“力推改革,幅度和力度都超预期”“外交布局,软硬两手凸显‘大国范”。

同日,中国日报网转载港媒南华早报网文章《中兴领袖习近平》,并获各门户转发为首页头条:“自上任以来,习近平厉行新政,锐意进取,开共和国中兴气象。他重视吏治,落实反腐,避免反腐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周永康一案揭盅,天下震动,公众拍手称快。拨乱反正,扭转乾坤,习近平民望直升。”

并且,文章提要直接穿越过去25年,定义“习近平如同毛邓,有从军履历,擅长战略思维”,赞其“极有可能开出普世的崭新体制”:“他在外交上继承邓公‘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遗训,在避开直接武装冲突的同时,尽心发展威慑力量,争取主动,对日展开外交战舆论战,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扩建南海岛礁,组建金砖银行,逐渐掌握国际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

8月13日,人民日报所属“学习小组”专栏接力发表《习近平对邓小平的“三个认同”》。编者按写道:“以前是‘路不平,想想邓小平,现在是‘路不平,看看习近平。可见,在群众眼里,锐意改革的习近平,与当年开创改革开放道路的邓小平,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

按照作者秋白所述,习近平对邓小平有三个认同,即“改革道路的认同”,“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和对毛泽东评价理念的认同”,以及对邓小平作为崇敬榜样的“情感认同”。

(摘自《读天下》)

猜你喜欢
邓小平常态习近平
标题党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红色读物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