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瘤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5-01-21 01:21朱瑞斌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出血量切口发生率

朱瑞斌

甲状腺瘤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朱瑞斌

目的观察甲状腺瘤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10例甲状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小切口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等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瘤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给患者术中造成的创伤。

甲状腺瘤;小切口切除术;治疗效果

甲状腺瘤一般为良性肿瘤,主要是因甲状腺滤泡引起的一系列病变,属于单克隆性肿瘤,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因需在患者颈部皮肤做一大切口,术后瘢痕明显,对外观影响大,且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临床应用受限[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应用日益广泛[2]。我院为研究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选取110例甲状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与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01—06期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11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男14例,女41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39.8±4.4)岁,平均病程(16.9±3.3)个月,平均病灶直径为(3.3±0.6)mm,其中单侧40例,双侧15例;对照组男12例,女43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40.1±4.2)岁,平均病程(16.8±3.6)个月,平均病灶直径为(3.4±0.8)mm,单侧39例,双侧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选择小切口手术治疗,术前给予颈丛麻醉处理,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开始手术。于其颈部左侧锁骨上约1.5 cm位置行一小切口,长约2~5 cm;将皮肤切开后游离出皮瓣,充分暴露甲状腺后精细游离甲状腺,在此过程中需避免对喉返神经造成损伤。随后沿肿块边缘将肿块分离,并将在肿块表面覆盖的甲状腺组织剥离,直达腺瘤表面,使用弯型血管钳顺着腺瘤进行钝性分离,至蒂部即可;最后将蒂部切除并使用0号丝线缝合;确定无渗血现象后关闭切口。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全麻处理后取仰卧位,于肿瘤最高点行一弧形切口,长约6~9 cm,将颈阔肌以及皮下组织切开,游离皮瓣组织,上端可游离至切口,下端可游离至甲状软骨水平;随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常规切除,并在术后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等;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便进行效果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选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呼吸困难1例,手足抽搐1例,甲状腺危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3%;对照组出现切口感染3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呼吸困难2例,手足抽搐3例,甲状腺危象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甲状腺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人群中,一般为良性肿瘤,若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可显著降低病情恶化或腺瘤癌变发生率,对患者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以往临床常用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切口切除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了传统切除术中切口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慢且切口不美观的弊端,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与患者的认可[4]。

在本次观察中,观察组平均术时间(81.5±16.6)min,术中出血量为(35.7±8.8)mL,切口长度为(3.9±1.1)cm,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可显著缩小切口长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且小切口恢复快,不易留疤,对外观影响也较小,因此应用价值较高。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在操作中需横断颈前肌群,易出现肌群及甲状腺粘连现象,加重对患者机体损伤,也增加了术后感染率,影响术后恢复。小切口切除法由于对甲状腺分离范围大,手术视野清晰,可清楚观察腺瘤情况,可显著避免术中对喉返神经造成损伤,减少并发症发生[5];且小切口也减少了对肌群的损伤,切口恢复快,伤疤小,对外观影响不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王震宇.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观察[J].中同当代医药,2014,21(5):150-152.

[2]谢志向.应用低位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47.

[3]汤鸿.小切口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139.

[4]洪钟光,林树德.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20):4415.

[5]孙静,曾华清.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4):383-384.

2015-02-03)

1005-619X(2015)10-1075-02

10.13517/j.cnki.ccm.2015.10.027

130600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中医院

猜你喜欢
出血量切口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