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视阈下雷州半岛与域外社会交往

2015-01-21 04:17陈国威
关键词:雷州半岛历史

陈国威 何 杰

(1.岭南师范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37;2.湛江日报社,广东湛江524037)

海洋文化视阈下雷州半岛与域外社会交往

陈国威1何 杰2

(1.岭南师范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37;2.湛江日报社,广东湛江524037)

雷州半岛作为一个半岛,具有海洋文化的地理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国家大地的南端,远离中原,一直被视为红土文化的表征,海洋文化几乎不被提及。文章立足整体史的角度,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考古资料、民俗田野调研资料,探究历史上各个时期雷州半岛与域外社会交往的历史。从中发现,雷州半岛一直存在海上交往史,并渗透在雷州半岛东西海岸的各个区域。

海洋文化;雷州半岛;域外社会;交往

长期以来,雷州半岛作为一个半岛,拥有天然的海洋文化地形,但由于地处南端,远离中原,历史文献缺乏记载,一直以来,雷州半岛都被认为是一个封闭的红土地域。其实雷州半岛境内海岸线长,港口众多,出海即可东通广州、闽浙,西达东南亚一带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当然,不可否认,并非地处海洋地带就可视为拥有海洋文化。历史背景下的“海洋文化”往往指海洋在对内和对外交往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现笔者不揣浅陋,根据包括民俗资料等相关资料,探究历史上雷州半岛民间通过海洋与域外社会发生交往的历史,以求拓展半岛海洋文化领域的研究。

一、文献视野:海上丝绸之路

一般而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域外社会主要交往通道的代名词。但较令人熟知的是中原、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陆上通道。其实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通向域外社会较便捷的途径也许是海路。从历史角度考察,在秦汉时期,即有中国船舶到达马来半岛一带。唐代之后,中国与域外来往更为密切,在《新唐书·地理志》中则有专述“广州通海夷道”的记载。海上丝路是世界上较早有文字记录的中外交往途径之一(如在《汉书·地理志》中即有公元前2世纪中国商舶远航东南亚及南亚的记录),构成了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

雷州半岛早在西汉时期即有通过海洋与域外交往的文献记载,这段记载后来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文献记载。东汉班固撰的《汉书》卷28下“地理志”记载,从徐闻出发的船只,可相继到达“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甘都卢国”、“黄支国”等。“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蓬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这段宝贵的文献记载说明,早在西汉武帝时期,政府就开辟了从广东、广西沿海经由东南亚地区前往南印度及斯里兰卡的航海贸易航线。学界对此文献所涉及的域外地名虽多有歧见,但认同地域皆在今东南亚与南亚一带。据朱杰勤等人考证,“都元国就是越南的沱瀼。邑卢没国可能说是暹罗湾最大入口处的Ratburi(今之叻丕)。谌离国就是缅甸的顿逊(Tenasserim,今译为丹那沙林)。夫甘都卢是缅甸的卑谬(Prome)和连着卑谬一个面临着锡当河的繁盛地方,叫做Taung—ngu的合称”。[1]这条贸易航线的影响似乎在唐代还有余音,以致曾任过宰相一职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述徐闻时言“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并将一句民谚记载于书:“欲拔贫,诣徐闻。”[2]对这些记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献,学界已有不少的研究,都承认在西汉时期始,中国即存在着与域外交往的历史,存在“海上丝绸之路”,其始发港在南方,其中就包括雷州半岛的徐闻。[3-7]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汉书·地理志》中继续提及“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译长,归属官府人物,而应募者估计来自于民间。毫无疑问,当时雷州半岛在秦汉之前民间已有民众前往东南亚、南亚一带了,说明雷州半岛存在民间的域外交往历史。

二、文物遗迹视野:波斯器物、古沉船与文献

雷州半岛遂溪县遂城边湾村曾发生过一件惊动考古界、海交史界的历史事件。1984年9月29日在该村一户邹姓农家出土了一批文物,包括金银手镯、金指环、金碗银碗及波斯时期的银币等,这批文物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是距今1000多年前海外物件,而其中的鎏金器和数枚波斯银币更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鎏金器是一件充满异国情调的波斯萨珊王朝鱼草纹鎏金器。其内外鎏金,高7.2厘米,腹围27.5厘米,口径8.4厘米,重146.3克。材质为铜质,雕刻花纹线条流畅,饰以人首鸟身、飞凤、鱼、忍冬纹、莲瓣纹等。而一件“萨珊式银碗”,呈十二瓣状,刻有阿拉美文字,该文字在当时的粟特和花剌子模地区曾被使用。从收集到的银币看,共分为四种样式。银币均为正面刻有国王像,背面为祭坛、祭司,背面中央似是袄教火坛,上有长明火,火之上有日月。不少银币有被钻孔,可能是被遂溪当地土著人作为银饰品。[8]袄教,在中国典籍中又称为火祆教、拜火教、波斯教等,一般上认为是源于公元前六、七世纪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称呼。袄教虽在魏晋南北时期传入中国,但在隋唐时才得到官方认可,“袄教”这个名称也才正式出现,“祆”字是唐初的新造字。有学者认为[9],这批文物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与古波斯关系史研究的空白,将中国与波斯海上通商的历史推向更早。

从这批文物中,可以证实,在南北朝时期,曾有波斯商人或附近波斯的商人到过雷州半岛;抑或是雷州半岛曾有人通过海上航线到达波斯或者其邻近的地区,返回时带回这批金银器具。根据田野调查,文物发现地的遂溪边湾村东面约1公里处即为雷州半岛一大河流——西溪河的流径,距村10公里处为河流的入海处,船只于此可直通大海。李庆新先生认为,“遂溪地处粤西沿海,与汉代南海贸易要港徐闻、合浦相距不远,与海外各国当有直接的贸易往来”。[10]

此外有关雷州半岛与波斯商人的关系,一些文献也提供了佐证。日人真人元开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载,唐代名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遇风飘至海南岛,受到地方官冯氏的招待,“州大首领冯若芳请住其家,三日供养。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舶二三艘,取物为已货,掠人为奴婢。……若芳会客,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烧一百余斤。其宅后,苏芳木露积如山,其余财物,亦称此焉”。[11]在这里明白无误地提及到波斯商人通过海上航线来华进行商贸往来。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卷8中则言:“交趾回人,多舍舟,取雷州缘岸而归,不惮苦辛,盖避海鳅之难也”。[12]海鳅也就是古人所言的鲨鱼。故此,有学者提出“在自两汉到唐代这段漫长的时间中,自东南亚到岭南的舰船,为避开鲨鱼出没的琼州海域,大多在雷州半岛西岸从海路换成陆路”。[13]正是通过相关的海路,雷州半岛民众在遥远历史坐标上与域外社会发生了交往,丰富了雷州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

除了遂溪这批文物外,在雷州半岛另一个角落,也存在着与域外交往的文物,只是时间不确定。岭南史地研究的学者曾昭璇在《广州唐代铜船》一文中谈及到一艘吴川古沉船,“沉船地点在离芷寮不远的沙角旋乡寮儿村海边,距岸约500米处”。其时沉船大部分已被海沙覆盖,约有2平方米船面露出。据说船上铜器常把鱼网钩穿。据当地渔民介绍,船长约40米,铜片包皮,并拥有不少铜器制件。曾昭璇认为:“据此,这艘铜船比福建出土的宋船还要长十多米。……这艘铜船和鉴江口芷寮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沉在这里?等等。但是,已知芷寮港在湛江港未开发前(清中叶时),已是粤西第一名港”。[14]文中提及的芷寮港口旧址即在今吴川市吴阳镇境内。另明末清初邑人陈舜系在其笔记《乱离见闻录》中记载:“闻芷寮初属荒郊。万历间,闽、广商船大集,创铺户百千间,舟岁至数百艘,贩谷米,通洋货,吴川小邑耳,年收税饷万千计,遂为六邑最。”[15]光绪期《吴川县志》卷二亦载:“芷寮为海口,市船所集。每岁正月后,福潮商艘咸泊于此。近则货船聚于水东、赤墈(坎),而芷寮寂然矣。”卷十则载:“芷寮……万历间闽广商船大集,剏铺户百千间,舟岁至数百艘,贩谷米通洋货。吴川小邑耳,年收税饷万千计,遂为六邑最。”[16]

对于此古船,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船并非唐代铜船,是“近代铜柱栏杆外国木船即清代番舶”,没有打捞价值。但曾先生认为“这个问题还要深入探讨研究”。[17]笔者曾就当地田野调研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文献的角度,提出了此船是明代番舶的见解,认为该船与明代海盗刘香佬及荷兰人有关。[18]但不管怎么说,此古船都证明在雷州半岛沿岸地带存在着与域外交往的历史。

三、民俗视野:红毛番岭与番鬼井

在吴川吴阳、距相传是芷寮港遗址的北面不远处有一口水井,当地人称之为“番鬼井”。港口遗址旁有天后宫,邑人言庙宇是在旧址上新建的。这从一定意义上也印证了港口遗址的正确性。因宋朝之后,南方港口往往有建天后宫的习俗。此井距离芷寮港口旧址不远,有文献记载:“番鬼井,在芷藔斗门村后。昔有番鬼泊船于此浚而汲泉,其井虽浅,泉出不竭,味甚清。”[19]长期从事田野调研的历史学家赵世瑜先生认为:“历史记忆这个词不仅包括它记忆的对象是历史事件,同时记忆本身也是一个历史,是一个不断传承、延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构成历史。”[20]凝聚在习俗和传说或者转化为习俗和传说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一种与征服者记忆不同的状态,也呈现出凝聚了特殊经历的地方性色彩。不少文献记载、碑刻、传说等,都说明早期沿海民众对到达邑地外国人的称呼往往使用带有“番”、“鬼”等称呼字眼的单词,如“番鬼”、“鬼佬”、“蕃客“等。“为表示他们(指粤人)对欧洲人的蔑视,当葡萄牙人初到来时,就被叫做番鬼”。[21]“辛丑九月间,有二夷舟至香山澳,通事者亦不知何国人,人呼之为红毛鬼。”[22]“红毛番,自称荷兰国,与佛郎机邻壤,自古不通中华。其人深目长鼻,毛发皆赤,故呼红毛番云。”[23]福建泉州海交史博物馆亦藏有一些刻有“蕃客”的石碑。有学者指出,“最早与西人接触的是广东沿海一带居民,故‘鬼子’一词所具有的‘洋’的指向……明万历年后至1840年:在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中国人沿袭明代的称谓,仍用‘鬼’、‘番鬼’指称来华的西方人”。[24]“番鬼。一百多年前有一个华南群众新造的词:‘番鬼’――把外来的(外国的)东西称为‘番’,是古已有之的;但是近代则将这些‘番’邦(外国)来的‘番’人蔑称为‘鬼’,故称‘番鬼’。”[25]可以讲,西人抵华最先到达的南方沿海一带是存在着称西人为“番鬼”、“番鬼佬”之习俗,“番”字一词往往隐含着该地区与域外发生关系的历史,故吴川“番鬼井”地名也极有可能蕴含着雷州半岛民众与域外人员交往的历史。

房参村,隶属雷州乌石镇管辖,小村子距镇中心约6、7公里左右。笔者在雷州半岛民俗调研时,发现该地存有一地名曰“红毛番岭”。奇怪的是当地人否认有外国人来过,在他们的记忆中,也没有听说什么外国人的故事,但镇上时有越南渔民来到。镇上拥有国家级中心渔港——乌石港,据言是建于明朝初期的一个港口[26],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港湾形态呈三角形,西南三面临海,东与大陆地衔接。由于乌石地处雷州半岛的西海岸,笔者比较感兴趣“红毛番岭”地名的由来。毕竟西海岸是传统的雷州半岛与域外交往的区域。经过不懈的努力,笔者打听到地名是来自于一个有一定历史、已消失的村落。经过一番考证,笔者认为此地名应与明代前后番人来华、来雷州半岛有关,番人也许就是荷兰人。[27]毕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地名,它往往拥有一定的历史记忆、历史烙印。在这里,笔者只是根据相关资料作一个大胆的推测,以期待还原更多的雷州半岛历史。

四、华侨的视野:鄚玖、陈上川

雷州半岛海岸线长达1188公里,连海岛在内可达1450公里,境内海湾、港口众多。而从地理位置分析,半岛可谓是我国沿海与非洲、中东、欧洲、东南亚、大洋洲海上距离最短的海岸线。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造就了半岛民众与域外社会交往的历史。

1680年,在明清朝代更换之时,雷州东岭村鄚玖(“鄚”字是鄚玖后改的,为避越南莫氏王朝之讳)因不服清朝统治,逃离到东南亚一带。雷州东岭村,位于雷州市白沙镇之西,距雷州古城约6公里,相传始建于元朝英宗(1320年)时期。村南面向南渡河畔,村北背靠飞鹅山。《湛江地名志》载:“白沙东岭,……相传始居者名‘东岭’,因以为村名。村建于元代。”[28]东岭村全村姓莫,属单一血缘村落。在逃难之地越南,鄚玖辛勤劳作,招集流民落户垦荒。经过20多年时间,将荒野的忙坎地区(今河仙地区)变成人烟稠密、外贸发达、经济繁荣的港口,以致其时西人称之为“港口国”。至此,鄚玖成为越南河仙镇的开拓者,是我国较早旅居海外的华侨之一,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29]鄚玖去世后,其子鄚天赐招募邑人[30]及其他华人,继续在该地营造一个独具“中华特色”的政权:“港口国……宫室与中国无异,自王居以下皆用砖瓦,服物制度仿佛前代……其风俗重文学,好诗书。国中建有孔子庙,王与国人皆敬礼之。有义学,选国人子弟之秀者,及贫不能修脯者弦诵。”[31]无疑,鄚玖、鄚天赐及其带领的邑人自然是雷州半岛通过海洋与域外社会交往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典范。[32]

另一位雷州半岛华侨领袖陈上川(1626—1715年),字胜才,号义略,是明朝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田头村(即今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田头村)人,高廉雷总兵。在明末清初新旧王朝更迭之际,陈氏“义不事清”,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连同龙门总兵杨彦迪率领3000余名士兵和眷属,分乘50多艘战船,开往越南南方,军事移民海外。

据田头村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家境富裕,熟读经书,在高州、肇庆等地受过府学教育。清初期,陈氏加入南明永历政权的抗清阵营。康熙一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陈上川拥护“郑明”政权,继续抗清。清康熙二年被驻守台湾的郑明政权任为高廉雷总兵。翌年,陈率部自高雷地区驾船奔袭钦州,行程中打败尾随追击的清兵,进驻钦州湾后,并不时巡航北部湾及南海一带,出入于越南东京、广南和高棉等港口,保护郑氏政权的海上商旅。

在越南期间,陈上川等人获得了越南顺化阮氏王朝的认可。阮主福频(贤王)保持陈氏水师的编制,且各授官职,将他们安置到当时尚属柬埔寨的东埔地区,从事垦殖开发。经过多年的努力,陈上川与众人把该地建成“瓦屋粉墙,高楼层观,炫江耀日”的集镇,为柬埔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受到越南人民的称颂和崇拜。[33]开垦越南过程中,陈上川还招徕各国商旅,农耐大铺渐渐成为越南南部的大都会,各国商船有云集港口之势。直到1771年西山起义前,农耐大铺洲仍为南越的一个商业中心。陈氏去世后,阮主追赠其“辅国都督”衔,封上等神,许以春秋二祭,当地人民、华裔人士缅怀他,立祠祀之。可以说,陈上川进驻越南后,在其地垦荒建市,并传播中国文化,受到越南人民的称颂和崇拜。根据史料,陈氏家族在越南世袭显宦前后130多年,为中越两国人民友谊作出了贡献。

五、海盗的角度:十九世纪初期的华南海盗集团

长期从事东亚一带海洋史研究的学者安乐博(Robert Antony)曾说:“南中国海海域自16世纪至20世纪,有数个海盗活跃的周期。……第三周期,是1780年至1810年,期间虽短,但影响范围很大。这个时期的海盗特色组织严密,属于大型海盗集团”,“1810年后,中国海域再也没有这么大规模的海上非法活动出现。”[34]其所提及的华南海盗中不少主要人物来自于雷州半岛,是半岛的居民,他们似乎用另外一种形式阐释雷州半岛与域外社会交往的历史,讲述另一种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毕竟“从事海上活动的人来自各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全是流氓无赖;他们中有普通的渔夫水手、地方乡绅商绅、土酋贵族、官吏士兵等,更是中外土洋各色人种都有。因为海洋有容纳百川的特质,大海是国与国之间互通有无的空间”。[33]17 19世纪初期著名的华南海盗集团不少著名头目包括张保仔、“乌石二”、“东海八”、“东海王”等在内皆来自雷州半岛。“东海王”莫官扶来自遂溪;后期海盗联盟的盟主、红旗帮的旗主张保仔(张保)来自东雷州海岛;人称“东海八”、“东海伯”、“东海霸”的黄旗帮旗主吴知青也是来自东海岛;而蓝旗帮旗主“乌石二”麦有金则来自雷州乌石村,其兄弟有麦有贵(“乌石大”)与麦有吉(“乌石三”)皆在蓝旗大帮里效力;此外冯亚四、唐德则来自吴川,刘亚九来自遂溪,他们都是海盗集团小股群体的首领。而相关史料也显示,这部分海盗集团早期与越南的西山集团有关,都曾在越南西山军队服役过,是当时西山叛乱的海军主要力量。粤西这些海盗背景,显示出雷州半岛与越南交往的密切。[35]

上述历史信息显示了雷州半岛与域外社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东南亚方面。且这种关系具备时间的延续性,从汉朝开始,一直至清朝,雷州半岛都存在着通过海洋与域外社会交往的历史遗迹,包括文献、民俗、考古文物等,这些史料都指向海上丝绸之路方向。只有通过不断挖掘历史记载,我们才可以了解雷州半岛与域外社会交往的历史,加深雷州半岛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研究,确定雷州半岛在北部湾历史发展的位置,为进一步发展雷州半岛经济社会奠定丰富的历史条件。

[1]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7.

[2](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87.

[3]黄启臣.徐闻是西汉南海丝绸之路的出海港[J].岭南文史,2000(4):17-18.

[4]吴松弟.两汉时期徐闻港的重要地位和崛起原因——从岭南的早期开发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J].岭南文史,2002(2):21-22.

[5]赖琼.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主要港口兴衰原因探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3):101-102.

[6]刘迎胜.丝路文化·海上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李庆新.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遂溪博物馆.广东遂溪县发现南朝窖藏金银器[J].考古,1986(3):246.

[9]姜伯勤.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伊兰人:论遂溪的考古新发现[C]//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编.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91:21-33.

[10]李庆新.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16.

[11](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68.

[12](唐)刘恂.岭表录异: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吴松弟.两汉时期徐闻港的重要地位和崛起原因——从岭南的早期开发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C]//余伟民,王钦锋,熊家良主编.雷州半岛的雷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438.

[14]曾昭璇.岭南史地与民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88-89.

[1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234.

[16](清)毛昌善修,陈兰彬纂.吴川县志[Z].清光绪十四年刊刻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17]曾昭璇.岭南史地与民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88-89.

[18]陈国威.广东吴川吴阳古沉船为明代古船文献考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2(4):24-25.

[19](清)毛昌善修,陈兰彬纂.吴川县志[M].清光绪十四年刊刻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20]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C]//杨念群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下).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55.

[21](意)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175.

[22](明)王临亨著,凌毅点校.志外夷[M]//粤剑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

[23](明)张燮著,谢方点校.外纪考[M]//东西洋考:卷六.北京:中华书局,2000.

[24]孟华.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化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C]//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9.

[25]陈原.陈原语言学论著:卷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30-231.

[26]广东省湛江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湛江市地名志[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88.

[27]陈国威.广东雷州“红毛番岭”地名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2):13-18.

[28]广东省湛江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湛江市地名志[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92.

[29]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10.

[30]李庆新.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341.

[31](清)高宗敕撰.四裔考五·港口[M]//清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32]李庆新.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3]郑怀德.嘉定城通志:卷三[M].戴可来,杨保筠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225.

[34](美)安乐博.海上风云:南中国海的海盗及其不法活动[M].张兰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5.

[35](美)穆黛安.华南海盗:1790-1810[M].刘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Leizhou Peninsular and Extraterritorial Society from Marine Culture Angle

CHEN Guowei1HE Jie2
(Local Culture Academy,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37;2.Zhanjiang Daily,Zhanjaing 524037,China)

Leizhou Peninsular ha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in marine culture.For a long time,because far away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lack of relevant historical records,Leizhou Peninsular is long considered as laterite culture and marine culture is hardly mention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history,the paper combined with relevant documents,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folklore field research data to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Leizhou Peninsula and outside in various peri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ine culture.The history of maritim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ved tha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eizhou Peninsular and Outside World by sea began a long time ago,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There has 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by sea between Leizhou Peninsular and extraterritorial society.

marine culture;Leizhou Peninsular;extraterritorial society;communication

K296

A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章编号]1

1008-8318(2015)12-0001-06

2015-07-31

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ZJ14YB15)。

陈国威(1968-),男,广东湛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华侨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猜你喜欢
雷州半岛历史
雷州半岛崩岗区不同植被重建模式下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
雷州半岛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雷州半岛森林资源存在问题和生态修复建议
雷州半岛特色生态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策略
雷州半岛水与火造就的中国遗世独立
新历史
雷州半岛青年运河建设的历史考察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