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茶文化

2015-01-21 20:01龚鹏程
月读 2015年1期
关键词:谢安侄儿市井

龚鹏程

敦煌变文中有一篇奇文《茶酒论》,抄写的年代是开宝三年(970),作者应是唐朝人士。文中说茶和酒争辩谁对人类贡献更大,吵来吵去,互不相让,最后水出来说:“两位没搞清楚吧,没有了我,你们谁都成不了事。”此文是一种民间调笑戏谑之体,把当时社会上茶酒盛行、不可或缺的状况乃至利病,都做了极有趣的铺陈。

其中茶说当时茶之流行:“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山蒙顶,骑山蓦岭: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素紫天子,人间亦少。商客来求,船车塞绍。”显然茶在社会上已饮用成风,而且已成为重要商品,获利空间不小,所以商贾转贸,流通四方。印证以白居易《琵琶行》所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益知饮茶久已成为社会风尚。所以《茶酒论》说:如经营茶业生意,可以早上把茶买进来后,“将到市廛,安排未毕,人来买之,钱财盈溢,言下便得富饶”。

到了宋代,饮茶更盛。《松漠纪闻》说:“燕京茶肆,设双陆局,或五或六,多至十。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具也。”《梦粱录》说:“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又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花茶坊。”《南宋市肆记》则载:“平康歌馆,凡初登门,有提瓶献茗者。虽杯茶,亦犒数千,谓之点花茶。”《都城纪胜》还记录:“水茶坊,乃娼家聊设果凳,以茶为由,后生辈甘于费钱,谓之干茶钱。”这些都是市井茶,一幅都市中人饮食男女之景象,跃然纸上。

市井茶饮是饮茶的现实面,这一面一直十分兴旺。现今市肆茶楼及茶商贸易,与《茶酒论》《松漠纪闻》所载,其实也没什么不同,可能还更甚。但茶书、茶谱、茶品、茶乘所显示的,乃是茶的文化理想层面,体现着与市井流俗人饮茶不同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包括上文所述,对茶中添入盐、梅、蜜、果之排斥,提倡饮清茶,均是这类文化价值观之

显现。

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提倡者是哪些人呢?就是唐宋元明清的文人群体。

仍回到我刚才的介绍,茶在汉代社会早已盛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是晚出的俗语,但汉王褒《僮约》已说到要“五阳买茶”,可见此已是僮仆日常要涉及的事。晋张孟阳《登成都楼》诗:“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也可看出成都饭馆里的热闹劲儿,啖江鲜、饮芳茶,不亦快哉!然而,文化发展历来都是朝转俗为雅的路子走的。喝茶不会只停留在这个层次,还要有更高的追求。

因此,魏晋南北朝茶文化转化的途径,就是朝“雅人深致”走,强调茶与“高士”的结合。高士不会像市井俗人,以庸脂盛馔为美,故茶独显其为清品。

《晋中兴书》载一故事:说谢安要去拜访陆纳,纳的侄儿见他毫无准备,就好意私下安排了盛馔。等谢安来时,陆纳招待客人的仅有些茶果而已,他侄儿赶紧把准备好的大餐推出,珍馐具备。不料谢安告辞后,陆纳竟把他侄儿痛打了一顿,说:“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陆纳当时是吴兴太守(《晋书》以纳为吏部尚书),是大官,珍馐不会安排不起;他侄儿好意安排了,他还不领情,显然在人情与嗜好上,他另有与一般人不同的态度,追求清淡而非浓艳。招待谢安这种风雅大名士,居然推出一台盛宴,他是深以为耻的,所以才恼羞成怒,把侄儿暴打了一顿。

陆羽把这则故事,抄录到《茶经》里,显示了这种人生态度,乃是此辈茶人们所认同和追求的,与成都酒楼、浮梁茶商、平康歌馆里的茶,迥然异趣。

所以这类茶人所交往的茶侣,都是些名僧高道、修洁自喜的人。后来许多茶书抄来抄去、互相转录的一段话:“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磈于胸次间者。”(陆廷灿《续茶经》卷下)大抵即为此辈心声。

高流隐逸,多方外僧道;烟霞泉石磊磈胸次间者,则为名士。南北朝隋唐一股清雅脱俗的饮茶法,就被这些人提倡起来了。《茶经》载:王子尚、王子鸾去八公山拜访昙济道人,“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足可见当时方外僧道多擅制茶,名士也喜欢去找这些人喝茶,并且欣赏他们的茶。

南朝陶弘景说丹丘子曾饮茶成仙,故道士种茶、饮茶久为风俗,也强调茶的保健养生功能,编了许多传说。而入山采茶的人,又常遇着道士丹丘生,故茶与道士们因缘是很深的。诗僧皎然《饮茶歌送郑容》说:“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即指其事。杜牧《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云:“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也用这茶与仙家的典故。李白《茶述》记荆州玉泉寺产一种茶,僧中孚拿给他看,共同定名为“仙人掌茶”,有诗相赠答。讲的也是和尚们尊重茶与道教神仙传说的老渊源。宋代道流,仍保有此一传统。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道士白玉蟾《茶歌》都是例证。宋黄震《送道士宋茗舍归江西序》,说道士以茗舍为名,准备回江西老家去种茶,故黄震写序送他,亦是一例。苏轼还有一说法,谓不应将茶形容为佳人,因为佳人太秾丽了,恐不宜于山林。若一定要用好女子来比拟,那么当比为毛女、麻姑那般“自然仙风道骨、不浼烟霞”。

后世论茶,喜说“茶禅一味”,对茶与仙家渊源甚为陌生。原因是僧家钻研茶道,后来居上。到唐代中期,已然僧寮便是茶寮了。

(选自《有知识的文学课》,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谢安侄儿市井
市井生活是一首诗
木炭堆里的杯子
德国学校不鼓励学生“见义勇为”
“东山”是指哪座山
市井有趣
圩角老街印象
身教
在广藏市场,看首尔市井生活
谢安下棋定军心
赶不走的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