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其对当前文艺工作的启示

2015-01-22 19:08赵永乐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阿多诺

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其对当前文艺工作的启示

赵永乐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合肥 230039)

摘要: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多诺提出来的。他以非同一性的思维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商品化、欺骗大众等特征,并且指明了西方文化工业的实现手段。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契机,结合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汲取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积极合理成分,反思我国文艺工作发展现状。

关键词:文化工业;阿多诺;文艺工作

收稿日期:2015-06-10

作者简介:赵永乐(1989—),男,安徽亳州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4.012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4-0061-04

Abstract:Adorno, western Marxism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Frankfurt school, puts forward culture industry critical theory. He criticizes the standard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deception for the public of capitalism culture industry and indicates the mea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industry. This paper, taking President Xi Jinping’s speech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forum as an opportunity, in combination with new problem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bsorbs the positive and reasonable elements from Adorno’s culture industry critical theory and reflec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work in China.

德国思想家阿多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基于非同一性的思维提出了文化工业理论,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虽然该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环境下产生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且阿多诺用精英主义的高姿态批判大众文化引来不少诟病,但是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规范开展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中国,随着大众文化和新媒介时代的到来,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积极合理成分值得我们汲取和吸收。

一、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

(一)“文化工业”的提出

“文化工业”是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来的。早在《启蒙辩证法》之前,阿多诺便写有《论爵士乐》(1936年)、《论音乐中的拜物特性与听觉的退化》(1938年)、《论流行音乐》(1941年)等论文,在这些文章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己初具雏形。1944年,阿多诺又与霍克海默合作完成了《启蒙辩证法》,其中《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章由阿多诺执笔,这标志着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正式诞生。[1]在此章内容中,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的文化进行彻底批判,揭示资本主义文化的虚伪性和欺骗性。20年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述要》(1963年)中进一步将此观点明晰起来。在他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的初稿中,用的是“大众文化”一词,但后来又采用了“文化工业”这个术语。对于这么做的原因,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1967年)中解释了他们的动机:旨在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和大众文化概念拥护者相一致的解释。即认为大众文化不过是自发地产生于大众本身,是通俗艺术的当代形式,文化工业恰好与此相反,用“文化工业”这一词更能体现资本主义文化被工业奴役的、逐渐商品化的特性。

(二)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标准化。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被强行“婚配”到一块儿之后产生的一种文化怪胎。文化工业的产品往往具有齐一化、同质化、标准化的特征。在阿多诺看来,资本主义的文化是被市场摧残的畸形产物,既没有高雅艺术的严肃性也没有低俗艺术的批判性,有的只是庸俗的齐一化和机械的复制性。正如尼采所说:“这是一种非文化的体系,这种体系如果还有某种意义的话,那么,人们可以承认它有一点‘统一的风格’,可以称之为一种野蛮时期的风格。”[2]除此之外,阿多诺还指出,流行音乐中走红的歌曲,通过让听众有一种为自己唱歌的感觉,让他们忘记了这些歌曲已经是被生产者标准化后的、被别人消化理解之后的音乐。人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这种现成的、不需要损耗脑细胞的标准化的流行音乐。正是这种习惯使得人们不断地丧失创造性和批判性,丧失了对现有的流行文化的怀疑,沦为流行音乐的奴隶。

第二,欺骗性和愚昧大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工业真正的目的是使人不思考,不否定现存的一切。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认为,商业和娱乐之间原有的契合,体现出娱乐的特殊意味——为社会辩护。文化工业大机械、大规模生产各种各样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显然这种需要是被标准化了的,人们被这种伪个性所蒙蔽,以为自己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了满足,因此获得快乐和满足感。文化工业带来的这种效果使人们满足于现状,因为快乐就是不反对,就是对带给其快乐者的赞同。这样,文化产品就实现了对社会、对资本主义统治的辩护。与此同时,人们丧失了思考和反抗的能力,心甘情愿地做一个不思考的人。即使有些人对此现象存有思考,但因为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而甘愿俯首称臣。因此,“文化工业在资本主义制度和大众之间扮演着协调人的角色 ”[3]。

第三,商品化。在交换原则的同一化力量下,文化产品逐渐商业化。吉莉安·罗丝认为阿多诺提到的“物化”有两层含义,即作为社会现象的物化和作为思维过程的物化。思维的物化指把所有的事情看成同一和相等的事物,即同一化的思维。在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中,交换原则就是一种同一化的力量。交换原则使原本具有独一无二性的思维产物即文化产品取消了质的差别,不同质的文化的区别变成了价格的差异。这样,各种文化产品就可以参与交换,并且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这种同一性的交换原则已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思维和文化也物化了。回顾文化产品商业化和标准化的过程,资本主义文化以工业生产方式大规模生产、复制并借助报纸、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加以流通,在大众消费后获得文化利润,而资本主义文化的创造者——文艺创造者的文化产品受市场规律影响在衡量后被量化并进行交换,从而获得文化收益。久而久之,文艺创造者的创造自主性被文化利润控制,最后文化产品被机器大批复印,按市场机制销售,文化产品得以归于标准化、同质化,人们失去了选择和想象的空间。

(三)文化工业的实现手段

图式化和伪个性化是文化工业控制消费者的两种重要策略。阿多诺的图式借鉴了康德的先验图式。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图式就是存在一种先验的知性概念,用这个概念去整理感性的材料,最后得出结论。我们的知识就是在这种先验的概念的作用下,将庞大的感性材料用一定的方式统一起来,最后由范畴处理得到的。在阿多诺看来,这种图式化的作用是为了征服自然所做的提前处理,也是为了应对客体所做的准备。图式的特点具有预先准备性,人们接触到的世界也是由图式或者概念处理后的客观事物组成的,但是人们并没有在这种世界里按照自己的意愿建构自己想要的世界,反而失去了个性。阿多诺认为这种图式的真正本性就是在对自然暴力调整的同时,通过同质化的过程排除人的认知差异。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不仅通过图式化来同一人们的意识,同时也运用伪个性化来操控消费者的心理。资本主义文化市场中,各种不同的商标和形形色色的包装创造了新颖性和独创性的假象,人们看似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趣味和喜好进行选择。阿多诺认为这是文化工业滋生出的各种虚假的现象和个性,这种伪个性给人一种虚荣的满足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遮羞布”。

二、文化工业理论对当前开展文艺工作的启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明也该跟得上。重视文化的发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进一步实现中国梦的紧迫任务。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文化市场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三俗”现象(庸俗、媚俗、低俗)、“快餐文化”“崇洋文化”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需要不断解决这些问题。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自传入中国,就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这一理论在刚开始就被用作批判资本主义文化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武器。后来,随着全球化和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意识到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认识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人们大多反思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究竟能否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指导。尽管如此,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哪怕该种理论是一种对立性的,也有其警示和反思的作用。因此,我们还是会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中汲取许多有益的成分。

(一)“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风尚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品受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影响,“三俗”现象问题突出。大量文艺作品只是单纯追求商业化带来的利润和名气,不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很多电影电视剧,要么拜金炫富,要么小三上位配姐弟恋,要么历史名著乱改一气,文化的道德底线一再崩溃瓦解。市场经济带来的商业化在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一书中写道:“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是将盈利动机赤裸裸地转移到文化形式上。”他认为资本主义文化市场经济的商品化侵袭文化市场,思维和文化都被物化了,文化工业的产品都是被当做商品看待的。根据马丁·杰的研究,阿多诺坚决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并不是艺术品,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项目而被生产出来的。[4]市场以获利为目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市场也不例外。在这样环境下的文艺创造者,受制于文化利润,也变得现实起来。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被人消费才能换回利润,于是为了这一过程的实现,生产标新立异、迎合大众的东西在所难免,低俗的欲望和趣味被拿到了台面上成为一种“文化”。大众这种简单的文化需要是资本主义文化可以给予的,获得满足的大众也就更容易被控制。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的畸形产物。反思文化工业,警惕商品化带来的文化变异,是我们挖掘阿多诺这一理论的意义所在。

当前我们在不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两者更完美的结合。我们的文化产品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商品化,需要以主流的价值观引领文化风尚,纠正当前的“三俗”风气,守住道德底线。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凝结,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在价值观上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反映民众的需要和精神追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艺工作的下一步目标就是探索核心价值观与文艺作品的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中,守住道德底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风尚。

(二)“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流行文化要以引起人们的思考为目的

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的目的在于使人不思考。人们更喜欢那些遵从程式、经过预先消化、易于吞咽或已经熟悉的产品,这反映了消费者感知行为的分散化,就是说他们已经失去了专注地观察、感知事物并进行思考的能力。[5]工业文化的图式化抹杀了消费者的自主性和思考性,人们习惯于已经被消化后的文化,注意力被文化工业提供的形形色色的文化产品所分散,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已经退化。反思我们的文艺工作,流行文化是否在剥夺人们更多的思考机会,人们似乎受制于由少数“名人们”创造的流行文化,由初始的批判转为无力地接受。当前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形式多种多样,文化多元化以及大众传媒功能的完善,似乎使得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表达自己的机会越来越多,自主思考更能得以实现,然而真实情况却是“名人效应”带来的“流行文化”剥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这种权利。近几年网络流行的“微博大V”、网络红人“凤姐”以及由娱乐圈女明星引领的着“深V装”、秀“事业线”等等,这些表面看来的“流行”和“时尚”通过大众传媒深深地影响着人们。流行文化的发展是否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向来引导,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流行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不一定可以成为主流文化,然而当前面对这样一些大多由明星带动的“流行文化”,人们更多的是在批判之后选择接受,人们批判和抵抗的能力在下降。群众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非极少数所谓的“名人”和演员。但现实“名人效应”带来的影响太大,人们缺少独立自主思考的机会,只是被动地受着四面八方各种各样文化的侵袭并不自觉地被感染。这需要我们将鉴赏的评判标准放在人民手中,让人民去思考和创作,而非受制于由“名人效应”带来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同时,要加强对文艺界的监管,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和鉴别能力,鼓励人们自主思考,让更多的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形成以广大人民为主体,并且流行文化要以引起人们思考为目的。正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三)“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艺工作者要抓住艺术的真理性内容

阿多诺说:“艺术在其真实可信的创作中,揭露了貌似合理的世界的内在非理性,在此意义上,艺术是关于现实社会的真理。”[6]他还说:“艺术作品的真理性内容就是隐含在特定作品之中的谜语的客观答案或解决方法。”[7]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但是却看中现代艺术,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同文化工业的同一性相抗衡的艺术。艺术通过把握真理成为社会知识,不是通过无尽的谈论、举例说明或以某种方式模仿它。经由自身的形象表达,艺术将真理显露出来,使其与自身的表象相对立。阿多诺笔下的现代艺术是不受制于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甚至是和现存的相反的,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他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否定性。虽然阿多诺的这种真理性的现代艺术存在一种对现存的全盘否定,但这种批判精神和艺术应该不受利益的辖制的观点是可取的。

当前我们要创造的就应该是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反映人们心声、追求真善美、让人们灵魂受到洗礼的艺术,这也是艺术的真理性的内容。当前我国的一些文艺工作者自身道德素质不高,受利益的驱使出现了作品抄袭复制、千篇一律、低俗无道德底线等现象,因此文艺工作者的任务重大。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首先,文艺作品要深入群众,题材来源于群众,并且反映群众的精神需要。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到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电影《黄金时代》等都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其次,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还强调艺术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8]在文艺市场上,艺术产品要保持其艺术性,不能受制于市场和利益,要以社会效益为先,保持真理性内容,弘扬正能量,营造积极健康的文艺氛围,真正实现文艺作品净化人们心灵、满足广大人民精神需要的作用。

三、结语

对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我们不能仅仅将其看作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它所能带给我们的借鉴意义还有很多。真正好的文化艺术是怎样的,文化艺术怎样才能做到保持自身艺术性的同时又能实现与市场很好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与阿多诺笔下的资本主义文化的区别在哪里,我们的文化建设是否存在相同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该看到的,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任何一个理论的维度都有很多,对于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带来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还有很多方面等着我们去挖掘。

参考文献:

[1]赵勇.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的文本解读[J].贵州社会科学,2011(6):48.

[2][德]霍克海默,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120.

[3]陈文旭.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其启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88.

[4]赵勇.何为文化工业: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J].理论探索,2003.

[5]凌海衡.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J].外国文学评论,2003(2):81-91.

[6][美]马丁·杰.阿多诺[M].瞿铁鹏,张赛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23.

[7][美]马丁·杰.法兰克福学派史[M].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09.

[8]百度百科.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5)[2015-05-04].http://baike.baidu.com.

(责任编辑姚虹)

On Adorno’s Culture Industry Critical Theo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urrent Work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Fields

ZHAO Yong-le

(Academy for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Key words:culture industry; Adorno; work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fields

猜你喜欢
阿多诺
“否定的辩证法”与阿多诺的音乐分析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角下的“中国风”现象探析
文化工业下主体性丧失的三个层次
浅析阿多诺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
浅谈阿多诺的自然美思想
道德律自明性的根源:早期市民阶层的理性激情
勋伯格为何代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