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当代性思考1

2015-01-22 06:16李计亮杨祥民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5年3期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学院

文/ 李计亮 杨祥民(南京邮电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

一、美术与设计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

图1 江苏省美术与设计专业院校基本情况(本科院校前16 所)(图片来源:李计亮)

近年来,美术教育已从传统专业,发展到了设计专业以及跨媒体专业。即便是美术学院里的传统教育也开始拓展到了设计领域,最明显的是实验(当代)艺术的兴起,更是将传统专业和现代跨媒体专业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以江苏高校为例,前16 所美术与设计(本科)的专业院校(包含下设学院)是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扬州大学。根据专业设置的总体情况来看,16 所高校的艺术学院拥有美术相关专业的是8 所,拥有设计相关专业的是16 所。根据高校性质与背景的不同,专业院校与211(985)、二本院校的专业后来建立的多以设计学科为主,其中,实验(当代)艺术的专业建设或教育正在崛起。(如图1)

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术与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规模化的高速发展阶段。首先是美术专业设置的热潮,同时,院校之间的合并步伐也在进一步加快;其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系设置愈来愈多,特别是以设计专业尤为突出,以及速度惊人的招生数额和增加硕士、博士点的现状。通过对江苏高校的调查,以美术与设计教育的质量建设远逊于体量化的发展,以各校的专业培养看,从传统的美术教育迈入了跨学科发展的设计教育时代,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大背景中的一个现象。如今,又是信息时代,对于社会应用型的人才剧增,在专业建设上,各高校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改革,比如专业院校中的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相继建立了以实验(当代)艺术为基础的发展道路上,特别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顾丞峰教授主导的首届“当代艺术与信息管理论坛”的开启,以及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何晓佑主导的“实验艺术教学汇报展”。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举办的“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也是具有实验性的高端论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或方向。传统美术教育中起步较早的高校有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现代设计教育中发展较快的高校有江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由此,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往精英化、有限制的和相对独立的教育机制在改变,从而进入了开放的、跨学科领域的大胆尝试。于是,进入了当代美术与设计教育的一个“盲区”,这个“盲区”的产生促进了实验(当代)艺术的发展。

2015年3月16日,我采访了东南大学的博士后杨祥民副教授,他曾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在东南大学获得艺术传播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任职美术与设计教育的教学工作。他从对人的教育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设计在高校中越来越占据强势地位,纯美术教育正在被边缘,包括一些家长的想法。从美术教育或者人的教育本性来看,设计教育更加功利化,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传统创作专业的学生状态,他们认为就业不好,内心却对专业十分热爱。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稍微好一点,心态却不如纯美术的学生热情高。相比而言,纯美术的从状态上表现出了更加满足的状态。

图2 高校管理与学术、教师、学生关系图(图片来源:杨志麟)

江南大学的专业发展重心是设计,产品设计又离不开美术教育,于是在设计学院下设了美术专业或方向,处于一种基础教育,美术为设计服务,并不是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南京师范大学本来是以美术教育为主,近年来,由于设计教育的不断发展,两者几乎是一比一并重,但学院的名字还叫美术学院。东南大学以艺术学理论为主,下面的美术系和设计系也是对等的关系,就好比“人”字结构的状态。当然,工科院校也有功利化的影响。从中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来看,现在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做着同样的事情,就是就业。真正的高等教育不是基于就业,而是人的教育。如今也是图读时代,对于文化的教育、传播、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张福昌先生曾在学院50 周年纪念文章中写道:“设计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成为了发展最快的热门学科。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下,整个世界已从大工业时代的工业设计转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概念设计,世界发达国家已从50年代的造形、装饰、色彩设计到60年代的系列设计,70年代的新的生活方式设计,80年代的系统设计和设计战略。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整个世界已从大工业时代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用后就掷的物质消费转向简约生活和精神文化消费,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设计教育自80年代起,发达国家就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步伐,采用多种模式培养研究生。设计教育不再局限于艺术院校中培养设计人才,师范、工科大学、综合大学、农林、家政、医学、康复、经济管理、社会科学等很多领域都在培养设计人才,特别要指出的是20世纪以来,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也在培养设计人才,新的专业或学科正在不断涌现;设计在发达国家已逐步成为一门如语文、数学般的普及教育课目,不仅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同时还培养懂得设计的政治家、行政管理人员……设计早已远远超越本来属于艺术(美术)的范畴”。张福昌先生在设计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值得赞赏的,一个专业的发展,根据不同时代的需要从而进行更新。我觉得,这在当代教育的今天,是一面可以参照的镜子。

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查研究,有一种明显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不加以修正势必造成当代教育的诸多问题。对此,根据我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对于有些高校的美术与设计相关专业设置、课程名称、培养方式等,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比如:专业设置近似,参照其他高校直接套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出现雷同课程的现象,给教师与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或者高校教师非专业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为了更好的对比当代美术与设计专业设置的变化,2015年3月23日,我采访了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翁震宇处长。他说:“在2012年新专业目录正式颁布实行,由许江院长牵头,展开多次研讨,对照已经获批的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四个一级学科硕、博点,全面整理了一次专业和专业下设方向。如针对原艺术设计专业取消,分设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4 个专业,原艺术设计专业下设多个专业方向的归属问题;工业设计正式确定为工学门类,以及工业设计专业转型问题等。2013年,在美术学下申报了跨媒体艺术专业、在艺术学理论下申报了艺术史论专业、在设计学下申报了工艺美术专业。教务处还编制了中国美术学院专业申报指南。经历了半年多的调整和梳理工作,目前,共有本科专业24 个,60 个专业方向,2014年,新增申报专业除跨媒体艺术专业外,艺术史论和工艺美术专业均已获批。在24个本科专业中工业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他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我想,对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发展来看,无疑给江苏高校的美术与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关于预建的专业设置,尝试建立新专业则不应该招生,可以把本校有这方面意向和才能的学生召集起来进行单独培养。直接招生可能造成把人放在了自己都不知道健全与否的实验室里面去了,这个结果是什么?不外乎教出一批畸形的学生出来。我所经历的几所高校在这方面还没有动作,包括装置艺术、实验艺术,只存在于小范围内,不太能像美术与设计专业如此声势浩大。实验(当代)艺术是一种文化上的趋向性,如何去解释这种现场,如何在美术与设计专业设置趋于合理性,是值得进一步讨论与研究的问题。

二、美术与设计专业当代教育的问题

20世纪初,我们就在思考。当代美术与设计教育有其不可回避的当代教育问题,谈到问题往往是不讨好的。教育专家要么教别人,要么教别人怎么去教。思考社会的关系、人际关系与本质以及社会的原理性;怎么教育人,怎样发展人类的教育,曾经不懈的诟病教育专家,一旦进入这个逻辑关系后,就会出现问题。关于专业(学术)研究与大学精神,其行政干预自上而下,造成了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混乱现象。

对于当代教育的问题,2015年3月14日,我采访了南京艺术学院杨志麟教授,他说:“高校当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教育的核心淡化了。我所指的核心是一个久远的概念。民国时期学界的一个基本构造就是高校,而高校的核心就是学问。那时候,就算文人间的斗争再激烈,文化界还是对真知识和真学问很尊崇的,对的文化观点是被大家接受认可的,但现在的结构和民国时期有区别。我在南京师范大学研讨的时候,画了一个结构图,谈及了一些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它是简单的,因为是围绕“学问”这个核心,后来它的结构就发生变化了,学生、老师、学术之间多出了一块“行政人员”。过去是像教授之类的人兼管职位的,但他们从没把自己当作是一个管理人员,而现在取代他们的是职业管理人员,而且行政人员在高校里的面越来越大,权利也越来越大。如果继续照着这种态势去发展的话,势必留给学术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只剩下三类人挤在一个地方,在搞人际关系。现如今,高校蓬勃发展的是什么?管理层!只有管理层是在扩大了又扩大的”。(如图2)

专业设置是教育体系当中非常硬的一个东西,像学术之类的讲讲还是觉得有些软。一个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安排、教学计划,包括像专业设置,属于教学当中的硬件。就江苏来讲,第一个问题是专业设置的混乱,这个混乱是指不根据自己的条件统筹规划,最典型的问题是当下时髦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只要有市场,就想往上靠。像刚刚讲到的行政化问题,很多情况是上面先把一个事儿定下来,高校再去调整教员结构,这些人完全被行政手段调到一些专业中去,教员的研究方向和学识程度被放到一边儿去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就这样被各个高校设立起来了。第二个问题是乱教学,在学术建制都不完备,甚至有的还是子虚乌有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是可以想象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乱就业,当学生们还没有学到核心的东西,也没有被专业氛围培养起兴趣时,当然没有学术了。老师都没有学术,学生何来?毕业后很多学生只有改行,或者随便找个公司挂个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给社会带来了相应的问题,社会对人员流动原本是可以通过专业方向来控制的,但现在变得不可控制。比如说:学美术创作的去地铁公司坐办公室,社会需要吗?这是教育资源和就业资源的双向浪费,也给毕业生带来了走入社会后的无序运动。

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已经是非常好的专业,没有很好地借助一个已然成形的坚实基础去好好发展和精细化。比如南京艺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一直是江苏最好的,但是它自身的淘汰性也是很差的。学术在一段时间过后会老化,老化之后的东西就要退出研究的视野,这是正常的事情。就拿平面设计专业与之对比,南京艺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很早就有了,平面设计当时叫装潢专业,和中国画是平行的。从专业设置来讲,装潢专业发展到平面设计专业,然后再发展到视觉传达专业,这个发展的线路是大调整的,但中国画专业到现在为止还是中国画,几乎看不见成长。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么多元素和学术都出来了,但专业还是看不见细分和进步。所以,这些年有很多所谓优秀的专业设置,从学术上来说都是非常奇怪的,多年不见梳理。

结合对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科的调查,在专业选课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有新的尝试,改革以“打造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创意实践四维互动的跨学科教育格局”为特色,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艺术人才为目标,以三段式教学体制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1)跨学科、跨媒介的专业选修制,(2)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的工作室制,(3)以学—研—产“三位一体”制打通工作室、研究所、实验室三重架构;并以工作室教学与自由选修制度相配合的专业教学体系、专业教师与实验师联合授课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调研常态机制、当代艺术国际化专业课程设置四个方面为主要改革内容。依照“兼容并蓄”、“传统出新”的学术脉络,中国美术学院形成了“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办学思想,既重视学术脉络的梳理和继承,树立民族精神的高峰意识,又针对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趋向,吸纳新的艺术媒材和语言,塑造与时俱进的发展格局。

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设置中的理论批评的地位有所动摇,是不可回避的话题。美术批评的发展比设计批评起步要早,相应的专业设置也较为健全,比如南京艺术学院刘伟冬、周积寅、孔六庆、樊波教授等人,当代艺术批评顾丞峰、李小山教授等人。南京大学聂危谷教授等人,南京师范大学倪建林、林逸鹏教授等人…。设计批评是随着设计专业实践的设置,而出现的理论专业,南京艺术学院奚传绩、何晓佑、夏燕靖、李立新、王琥、杨志麟教授等人,江南大学张福昌、辛向阳教授等人。苏州大学江牧教授等人,东南大学凌继尧、刘道广、胡可教授等人…。艺术学界泰斗人物张道一先生在艺术理论研究的地位很高。当代教育如果没有思想性的理论做指引,那将是非常艰难的。没有批评的指引,就没有“新文人画”的出现。没有理念的重视,就没有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绿设计”的概念。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尚可,本科生教育的美术与设计批评还是比较少的。一是,学生对理论研究的兴趣会晚于对专业认知的过程;二是,就业问题,也很难从行业中凸显出来,当代艺术批评人崔灿灿是个案。理论研究是一件“十年磨一剑”的事情,大多数人是不想做冷板凳的。

江苏需要有研究美术与设计教育的人。回过头来,我们该做的事情太多了,之前做过的事情都可以拿过来重新做一遍,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在非常慌忙之中依赖一个灵感做出来的,很可惜!这样的话,你在一个领域里就走不了多远,发现不了太多的东西,从而很难形成一个系统。有时,我们需要一个大的指引方向,在做到小的细节研究,学界现在还缺乏传承与系统。通过杨志麟教授的一番对话,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发展模式来看,不仅反映出了专业设置的重要性,更提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这是好事。不同的声音能够让当代教育回归自然、理性的状态,反观之,有一些教育家在不断的进行努力与革新。

三、美术与设计专业实验(当代)艺术的兴起

江苏高校的实验(当代)艺术的发展较晚,也因受到传统“大美术”教育的影响,实验(当代)艺术的力量难以施展开来。随着教育和专业设置的时代需要,近年来,已有兴起的迹象。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当代艺术教育已经有了很大改观。2012-2013年期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开放,由李小山先生出任馆长,有质量的展览频出,已经在国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南艺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也于2013年成立,由顾丞峰教授出任负责人,相继举办了“当代艺术与信息管理”、“当代艺术与学院美术教育”两次在国内有影响的全国论坛;2014年,由顾丞峰教授主编、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合编的《江苏当代艺术年鉴·2013》顺利出版,标志着实验(当代)艺术的兴起。2014年12月,顾丞峰教授在尚东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了“南京当代艺术展”,并做了“直面当代艺术”的研讨会,其中,讨论关于当代艺术的发展问题与高校教育之间的联系不无关系。南艺美术学院也历经多次论证,开办了当代实验绘画系;南艺工业设计学院理论部文人设计馆,由杨志麟出任负责人,也举办了多次展览,比如:再设计展、老作业展、李立新画展等,都涉及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之间、实验艺术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话题讨论。在不长的一两年中,有如此多的与当代艺术紧密相关的机构、教学单位出现并积极活动,不仅对南京艺术学院的当代艺术形象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也发挥出了作为华东地区最有资历、影响最广泛的艺术院校的中心凝聚作用,在外界口碑上获得了很多的评价。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声音。对于高校美术馆的发展提出了质疑。艺术评论人闻松先生“攻击”南艺美术馆的姿态,十分抢眼。2015年3月18日,不惑之余,我又与闻松先生做了一些交流。他说:“李小山是当代批评界的一个大腕儿,我们承认他的艺术历史价值,但他作为批评家的任务早就完成了。他完成了对体制化艺术的一种批判,但他的话语体系不具备当代艺术的知识结构积累。某种程度上,是竭泽而渔式的资源强力注入,不可能有本质性的改变”。按照南艺美术馆的教育功能来看,也能引发艺术教育与管理的再思考。我相信!以当代艺术为发展重心的南艺美术馆,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据我了解,以现有馆内工作人员情况,能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发展的如此之快,实属不易,已经是高校美术馆的典范了。当然,陈瑞负责编撰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年鉴》对于学术的呈现有一定价值。建议除必要的展览外,在后续的学术研究方面可另辟途径。

2014年12月,中国美术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年会、南京艺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研讨会、 南京艺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汇报展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幕。本次活动既是有关中国实验艺术发展的一次思想聚集,也是南京艺术学院各学院有关实验性教学的一次跨界展示。整体活动包含多场研讨会、学术对谈、专家讲座以及展览呈现。以“共生”为主题的南京艺术学院实验艺术教学汇报展由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何晓佑教授任艺术总监,联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传媒学院共同举办。展览分为美术馆、传媒学院、设计学院三个展区。其中,吕胜中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的讲座内容:《丰硕——学院实验艺术的成果》、《和而不同——第二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作品》和朱青生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汉画研究主编,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的讲座内容:《当代艺术发展的重大转折——实验艺术进入全国美展的意义》,引起了教育界的很多关注。

关于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实验(当代)艺术的兴起,高校间也有互动的迹象。南京艺术学院的实验(当代)艺术教学,以季鹏、薛问问为例,做了不少尝试。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艺术或设计学院也有不同程度的实验尝试,以专业结构实践、前沿理论研究或个人创作风格来看,有着实验(当代)艺术发展的潜力。对此,综合类的新专业建立迎合了当下社会与艺术发展的规律。为了更好的进行比照,分别对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特别是两所专业美院最新设立的具有实验(当代)艺术性质的学院,是当下美术与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亮点。

中国美术学院的跨媒体艺术学院,是实验(当代)艺术兴起的重镇。中国美术学院最新锐的学科集群,由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艺术策划系整合而成也是中国第一所当代艺术学院。这是学术传统渊深的中国美术学院在新的历史境遇中,为应对世界视觉文化的发展态势和创意文化日益增大的社会需求,为进一步推动当代艺术和创意媒体的发展而迈出的又一新的学术脚步。值得关注的是研究策划部,它是一个集合文化研究、媒体批判与当代艺术策展实践的跨学科机构,一个艺术、媒体与政治的国际性思想空间,一个直面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思想的艺术实验室。

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学院,也是实验(当代)艺术兴起的典范。实验艺术学院注重重新梳理与归纳实验艺术方法论的秩序与建构,开辟它在艺术教育中的规律性与有效性途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美术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院美术教育在不断地探索人们的审美心理和视觉习惯的变迁,从而做出理性的学科调整与建构。“实验艺术”在中国的“学院化”已经具备并将继续充实以下四个方面的学术内涵:①展开艺术实践中理性验证的方法论建设,强调艺术家学术储备的重要性;②探索艺术独立表达立场通向社会性、公众性目标的合理途径;③新视觉经验的研究发现与运用,体验新科学技术与传统媒介形式语言在当代艺术表达的可能性;④中国丰厚传统文化资源在今天与未来世界文化语境中的有效性。

结语

实验(当代)艺术的兴起,江苏高校中的专业院校大多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尝试,也有人对实验(当代)艺术进行质疑,认为昙花一现,或教学形式化,或不属学科范畴等评论。对此,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或南京艺术学院对当代艺术学科的开创与努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未来发展的如何也不好去断定。我认为,实验(当代)艺术教育要有当代胸怀,更应该有超越历史的勇气与担当。

猜你喜欢
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成果展示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南京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期活动掠影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