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雅安水东乡家族研究

2015-01-22 19:53陈志刚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5期

〔摘要〕过去我们大多研究清代四川移民家族的发展状况,忽略了清代四川本地家族的发展状况。四川雅安县水东乡存有明代以来的本地人群,这些老姓人群及其家族与佛教寺庵关系密切。清中期以来,随着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开疆拓土以及水东乡入学士子的增多,水东乡老姓家族逐渐从佛教信仰中部分地分离出来,朝着儒家设计的路线靠拢,树立宗支碑,改造寺庵为祠堂乃至修建祠堂。

〔关键词〕四川雅安;老姓家族;宗支碑;移民家族

〔中图分类号〕K8209;K87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5-0177-07

①本文承蒙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代史所研讨会诸位同仁与匿名评审专家指正,特此感谢。

②顾颉刚、黎光明:《明末清初之四川》,《东方杂志》第31卷第1期,1934年1月;胡昭曦:《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孙晓芬编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孙晓芬编著:《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孙晓芬编著:《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东杰:《“乡神”的建构与重构:方志所见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有关清代四川移民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恕不一一列举。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清代川藏茶道的市场与地域社会研究——以四川雅州府和邛州为中心”(11YJC7700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项目“清帝国的建构与西南土著社会演变”(11240-31910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11LZUJBWZY006)

〔作者简介〕陈志刚,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甘肃兰州730020。明末清初,由于战乱、饥荒和瘟疫,四川地区人口锐减。明末万历六年(1578),全川统计人口为“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口”〔1〕,明清鼎革之后的康熙十年(1671),全川统计人口仅有“七万八千六百八十一口”〔2〕,人口遗存量仅为明末人数的25%。为了充实和开发四川,清政府政策性鼓励外省民人移民四川,各省民人源源不断进入四川。此种移民潮持续了上百年时间,后世把这一历史过程概括为“湖广填四川”。从民国时期开始,前人学者对清代四川人口与移民问 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了清代绝大部分四川人确为外省移民及其后代。②

近年来兴起的清代四川家族史研究是从移民史研究中衍生出来的。山田贤和刘正刚的研究代表了这一学术取向。山田贤认为清代川东地区建立了移民社会地方秩序,被家族组织排挤出来的社会人群成为了嘉庆年间川东白莲教起义的主体人群。〔3〕刘正刚在研究闽粤客家移民四川时发现,闽粤移民属于不同支系的家族式移民,他们进入四川后又聚居在一起,因此闽粤移民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家族组织所必须的祠堂、族谱、族产和管理制度。〔4〕其后,有关清代四川家族研究大多在移民史的范畴内进行。①笔者把这种家族研究取向称之为“移民史视野”。本文想从“移民史视野”之外来讨论清代四川家族,因为清初至少有七万余名四川本地人。这些四川本地人在哪里,我们能否看到一个与移民家族发展不同的、明清连续性的家族发展轨迹呢?当然,所谓“移民史视野”之外的研究取向,并非不涉及清代四川移民问题,而是不侧重从清代四川移民群体出发。

①乔素玲、刘正刚:《清代台湾与四川移民家族发展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刘蓬春:《从〈刘氏家族示谕碑〉看清代东山客家的宗族管理》,《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1期;《东山客家的“风水”族规》,《四川文物》2008年第1期;张彦:《略论“湖广填四川”后四川宗族组织的变迁》,《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1期。关于研究综述,请见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5期;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10年1期。

②请参见赵志雷主编《雨城年鉴2008》,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351、366、374页。蒙赵志雷惠赠《雨城年鉴2008》,特此感谢。

③这六部志书为,曹抡彬:《雅州府志》(乾隆四年);《雅安县乡土志》(清末);贾鸿基:《雅安历史》(民国十四年);余良选:《雅安县志》(民国十七年);《雅安市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雅安市志续编1986-2000》,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④2008年12月26日抄录于上里镇杨氏家族墓地。

⑤晏炜在《四川通志》卷36有载:崇祯年举人,“晏炜,名山县人”。(《四库全书》:第56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155页)。雅安处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横断山脉东部边缘山区,西距成都300里。雅安东北面70里即为水东乡。水东乡即今天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中里镇和下里镇(碧峰峡镇)。三镇目前共三万五千余在籍人口。②这里四面环山,北面与邛州交界于天台山脉,东面与名山县交界于罗绳山脉,西面与芦山县交界于芦山岗山脉,南面为沟深曲折的碧峰峡。这片地域东西广约20里,南北袤约40里;一水中流,陇西河从上里流经中里、下里,蜿蜒流出碧峰峡,汇入青衣江。笔者发现这里的主体人群为明代以来的四川本地人。对雅安县水东乡家族进行研究,无疑可以拓展我们对清代四川家族史的认识。

一、明末清初的武装自保

清代水东乡的家族发展需要从明末清初讲起。甲申之变后张献忠占据成都,四川各处陷入一片战乱。顺治三年、四年(1646-1647)四川盆地人口大量死亡。〔5〕在这场大浩劫中,水东乡大部分民众得以保全。其原因在于,雅安县水东乡绅民利用高山深谷的地貌特点实行武装自保,抵御流寇。关于这一段历史,雅安的六部官方志书均没有记载。③笔者能够得知这段历史,是因为在今天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的杨氏家族墓地看到了一 通名为“杨公德行墓志”的墓碑。这通766字的墓志详细记载了明末清初杨秀玉武装自保事迹。限于篇幅,现摘录碑文如下:

贼兵长驱入雅,罗纯三里营垒屯扎,供其屠戮焚刺。人人皆随贼拜呼也。公……奋臂一呼,揭竿而起。遂同原任户部郎中郑公大举义师,屯兵于总岗山。捐措牛米,自饷行粮。与贼众相打交战。贼惧,远遁三里,哀鸿渐复。……公惟率三里之民开垦荒芜,年事农耕,有功于人。……绅衿难民见罗纯耕桑如故,庆公抚绥捍卫有方。……公……捐措牛种给民开种,名邑渐有起色。食公之禄者,不止一二世已也。……大明隆武丁亥三年孟冬吉日蒙邑崇正九年丙子科举人钦考知州通家眷弟晏炜撰,功授阁札都司签书衔盟弟范应乐书。④

该墓志由杨秀玉的亲家、名山县举人晏炜⑤所撰。“大明隆武丁亥三年”为南明年号,即顺治四年。明末清初雅安长期奉南明正朔,直至顺治十八年(1661)南明永历年号不传。关于明末清初的雅州历史,雅州文生李蕃记载最为详细。李蕃和家人在明末清初东藏西躲于雅州各地,康熙三十四年(1695)李蕃将平生经历写成了《明末清初雅安受害纪》。这部书是了解明末清初雅州历史的重要著作。

碑文中的“罗纯”指逶迤于水东乡东面的罗绳山脉,“三里”即今天的上、中、下三里。关于“贼兵长驱入雅”的问题,另据李蕃记录:“(明)隆武元年(清)顺治二年(蜀)大顺二年。是年二月,张能奇率众贼将领兵到雅,肆行杀戮。自雅至名山、邛州营垒重重焉。”〔6〕水东乡正好位于雅州与邛州之间,李蕃所说“自雅至名山、邛州营垒重重焉”,当为晏炜所记“罗纯三里营垒屯扎”。所以,“贼兵长驱入雅,罗纯三里营垒屯扎”,即指隆武元年(顺治二年,1645)张献忠派遣张能奇部队驻扎在水东乡上、中、下三里。杨秀玉墓志载,张能奇部队进入水东乡后,水东乡大部分民众逃入西面芦山县的深山之中。不久,张能奇离开水东乡,水东乡乡民陆续回来。

杨秀玉领导乡民武装自保大致在1645-1647年间。碑文中的“原任户部郎中郑公”应为郑延爵。关于郑延爵,有多部官方书籍记载。据《雅州府志》(乾隆四年)卷10“戡乱”:“成都进士明宗室朱俸伊、川北举人郑延爵共起义师,拒贼于芦山飞仙关。与战不利,……延爵脱身,走至总岗山再战,亦没于阵。”《皇朝通志》(乾隆三十二年)卷54“谥略”:“户部浙江司主事郑延爵”。又据《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乾隆四十一年)卷4:“郑延爵,内江人。起兵拒孙可望之众于雅州,屡战不胜,殁于阵。”又据《天全州志》(咸丰八年)卷4“忠节列传”转引“旧通志”:“川北举人郑延爵率兵拒贼于雅州飞仙关,兵败就擒,被贼斩死。”以此判断,“原任户部郎中郑公”即郑延爵。杨秀玉与郑延爵屯兵打仗之地在“总岗山”。总岗山在水东乡东南约120里,它是洪雅、丹稜、雅安、名山、蒲江等县的分界山脉,崇山峻岭蜿蜒上百里,是一个攻可守、退有路的形胜要地。打跑贼兵之后,杨秀玉回到水东乡“率三里之民开垦荒芜,年事农耕”,还向东面一山之隔的名山县民提供粮食、牛种,以恢复名山县乡民农业生产。水东乡民在武装自保中加强农业生产,从而安然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

二、康雍乾时期的老姓家族

有了杨秀玉武装自保的这段历史,水东乡的老姓家族延绵至清代。所谓“老姓家族”“老姓”一词是笔者在甘肃省一些县份听到的词语。在这些县份,那些有明代历史的人群(主要是卫所官兵的后人,有家谱、敕书)常自称“老姓”。笔者使用“老姓”来称呼明代以来就居住在水东乡的本地居民及其后人,得到了当地乡民的认可。,指明代就居住在水东乡本地的人群及其后代。笔者判断老姓家族的标准是,考察其家族墓地有无明代以来的墓碑。水东乡树立墓碑的做法是从隆庆年间(1567-1572)开始的,墓地从此出现了文字记录。隆庆年间的墓碑只刻有父(碑主)、子两代世系文字,南明永历时期(1647-1661)水东乡墓碑则出现了父(碑主)、子、孙三代世系文字。根据墓碑上的世系文字,先寻找父亲墓碑,再寻找儿子墓碑,此儿子又成为彼父亲,再寻找彼父亲的儿子墓碑,如此世系相连地找到清代后人墓碑,形成一个清晰的明清墓碑世系链,这就可以确定为“老姓家族”。当然,并不是所有老姓家族都完全符合这种标准。有的家族墓地存有一通或两通永历年间墓碑,这种墓碑的世系关系本已跨越了明清两代,笔者把这些家族也看作老 姓家族。

1.供养佛教寺庵

中里杨氏家族是水东乡老姓家族的典型代表。他们供养佛教寺庵的记载最为清晰,因此着重以中里杨氏家族为例来谈谈。杨氏家族在明代后期分为长房一支和二房一支,以杨廷鸾为祖的杨秀玉一支属于长房,以杨廷富为祖的杨環一支属于二房。杨環一支至今保存了一部《杨氏宗谱》(民国二年抄本,重修13次),收录了一通《重修弘法庵碑记》,记录了杨環及其历代祖先供养弘法庵的情况:

余辛未年岁游此,礼师了悟。庵有施主杨環系本州八甲里长。善于先祖杨志纲高氏、玄真父杨廷富王氏,将主业置房屋、山场、茶园各一段。左齐乐净庵,抵黄月明宅,原舍于蒙顶山岗,横河边沟直上山峰顶为界。右齐静室堂,直□岗地沟横入香樟岩□底伍宅房基、两河口为界。约焚。杨環父子捻先人□之意,请僧开经往歇,照界捿理安生。每年认细茶十斤,于本宗不得紊乱。

该碑文为弘法庵主持僧人所写,落款时间为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故文中“辛未年”当为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主持僧说,弘法庵是杨志纲、杨廷富以及杨環祖孙三代人舍地置业供养的。考之杨氏家族墓地,杨志纲墓碑立于隆庆六年(1572),杨廷富墓碑立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杨環墓碑记载其生卒为万历十四年至康熙十二年(1586-1673)。可见中里杨氏家族从明代就有供养弘法庵的传统,一直到康熙年间依然继承着。关于杨環本人舍地供养弘法庵的情况,杨氏后人专门写了一篇《大祖行述序略》记载其事:

一、置大锣二面,将一面付与月光寺作申名钱,一面在家,付秀胜收管,去银八两,五房居关。铙、钵、铰子、钩、锣,秀翘收管。铜锣、铛子一付,纹银五两,秀翔收掌。锡香炉、花瓶、烛台一付,秀翅收管。耳环一对(重三钱),熨斗一把。以上各物俱五房居关。一、买茶园一段,坐落后盐溪余家宅后,地名孙家园,价银三十两,舍于蒙顶山。以上官茶每年恁帮课银三钱,入月光寺和尚称收。遗有上山坡大路边连山石碑记,买契当时烧于龙神面前。家下并未存留字帖,恐子孙生异心。 一、月光寺常住原系杨志弘祖公家舍宅为庵,佳佛堂杨海龙、杨海潮二人常住,示寂于斯。厥后世循祖公又买乐静庵山茶赔补。向来原认每年使费茶十斤,节礼银三钱,交与杨九法家轮流称收,有碑为记。〔7〕

《大祖行述序略》写于雍正十年(1732),弘法庵在雍正元年(1723)改名为月光寺。因此杨氏后人在追述其祖先杨環供养弘法庵时,直接把弘法庵改称为月光寺。文中“世循祖公”即为杨環。杨環生有五子,故分为五房。各种乐器和祭器为五房所共有,用于月光寺佛教盛会。月光寺里不仅有“和尚”,还有杨氏族人“常住”。雍正年间杨氏家族仍按老规矩把“帮课银三钱”交给月光寺僧人,“每年使费茶十斤,节礼银三钱”交给看守月光寺的族人。

清代水东乡共有12支老姓家族,有财力供养寺庵的有7支,没有供养寺庵的有5支。据笔者调查如下表:

雅安县水东乡老姓家族调查一览表

调查地点老姓家族明代祖先墓碑宗支碑纸质宗谱供养寺庵祠堂雅安

县水

东乡中里杨氏(杨 )有,最早隆庆五年有,乾隆四十七年立《杨氏宗谱》,初修于万历十四年弘法庵,后改名月光寺有,民国年间修中里杨氏(杨秀玉)有,最早隆庆五年有,乾隆五十年立无白云庵(存崇祯十年、乾隆年间石碑)有,民国年间修中里赵氏无存有,嘉庆二十四年立无子母庙有,以子母庙为祠堂中里郑氏有,最早永历六年有,道光十年立《郑氏宗谱》,初修于咸丰三年弥陀寺有,民国年间修中里何氏有,最早天启二年有,乾隆三十一年立无无有,民国二十年修中里陈氏无存有,乾隆五十八年无金花(华)庙不详中里刘氏有,最早永历八年有,嘉庆三年立无无有,光绪三十四年修上里张氏有,最早崇祯四年有,乾隆二十八年立《张氏宗谱》,1998年修无有,民国年间修上里杨氏无存有,乾隆六十年立《杨氏宗谱》,初修于道光二十四年永峨寺(存乾隆、光绪年间石碑)有,民国年间修上里任氏无存有,乾隆四十七年无无无上里许氏有,最早万历四十一年有,同治二年立无玉皇庙,后改名皇隆寺有,以玉皇庙为祠堂下里杨氏有,最早崇祯七年无《杨氏宗谱》,初修于光绪末年无无

①2009年1月2日抄录于上里镇张氏家族墓地。目前除了杨秀玉一支杨氏家族现存《建修白云庵碑记》上能看清楚立碑时间为“崇祯十年(1637)”之外,其他老姓家族供养佛教寺庵的具体时间不详。如上里杨氏家族永峨寺现存两通石碑的文字磨灭严重,两通碑文的纪年只能看清楚“乾隆”和“光绪”。考虑到老姓家族供养寺庵的时间可能要早于老姓家族把这些行为记录成文字的时间,水东乡其他一些老姓家族可能在康雍时代就供养佛教寺庵了。老姓家族供养佛教寺庵是康雍时代水东乡家族最为明显的社会特征。

2.树立宗支碑

进入乾隆朝,随着水东乡读书士子的增多,老姓家族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他们开始在墓地树立宗支碑。所谓“宗支碑”,即老姓家族重立明代祖先墓碑并把该位祖先后代世系一一刊刻于重立墓碑之上。这种载有明代以来家族世系的石 碑即被水东乡人称为宗支碑。水东乡最早的宗支碑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二月二十二日清明节中里张氏重立其祖先墓碑,其名为“明赠义行公张乾顾氏墓志”。张氏在墓碑正面刻了两行小字,对重立墓碑做了解释:“大明崇祯四年□月立墓志垂后,因狂风折偃群树,倾毁碑志。今有玄孙书易率□九寅、能元,有妨坟前屋后朽木,易价重建,镌名于上”。①其碑阴刊刻了一份六代世系名单。这实质就是一部石制的简易世系谱。

水东乡出现宗支碑的时间是在清政府结束大金川战役(1748-1751)后,这应该不是巧合。清政府在大金川战役中调动了五万人以上的军队,长江上游的四川各州县出粮派差,各项军需物资常常“添雇内地雅州、天全、芦山及成、重、保、顺、叙、嘉等各府州人夫分运”。〔8〕雅州府是长江沿线民众运粮到大金川的枢纽地之一。当时组织粮运的四川巡抚纪山指出:“臣既奉命总统,应居中调度,方于军务有益。雅州府四面环夷,为形胜要地,尚属适中。且去木坪土司较近,堪以驻札。俟川东官兵催调到省,臣即将 抚印信交布政司李如兰护理,移驻雅州,酌量前进”。(《平定金川方略》卷二,《四库全书》:第35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31页)可见雅州府成为粮运的枢纽地。外来“人夫”与水东乡民一同受雇当差,外来人员和文化信息就有了交流。大金川战役过程中外来人员的影响应是老姓家族树立宗支碑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

乾隆四十七年(1782),水东乡宗支碑出现了新变化,宗支碑碑阴会加写一篇“序”文,序文会追溯到明代祖先来历。这一新变化最早出现在中里杨氏宗支碑上,其300字的序文由名山县庠生所撰写。他写道,中里杨氏的始迁祖名为“杨桂芳”,是明代洪武二年(1369)从“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苦竹扁”迁徙到雅州水东乡的。从此之后,水东乡各老姓人群树立宗支碑时都要书写一篇“序”,纷纷声称自己祖先是明代从“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四川的。〔9〕宗支碑也成为老姓家族宣扬儒家忠君忠亲、敬宗收族观念的载体。乾隆四十七年上里任氏在宗支碑上写道:“圣朝恩同伏羲,德媲陶唐。弘作君作师之任,广欲立欲达之心。育民以仁,摩民以义。我辈食恩载德,即宜忠亲。”2009年1月3日抄录于上里镇任氏家族墓地。

宗支碑出现新变化的时间是在清政府结束小金川战役(1771-1776)之后,这也不是巧合。小金川战役规模大且持续时间长,清政府在全国各省财政供给下才打完这场战役,总共花费了近七千万两白银。两条军需运输线南路和中路都以雅州府为枢纽。请参见郑 山编纂,张羽新校注《平定两金川军需例案》,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外州县大量民夫涌入雅州府各地,同样带来新的文化信息。小金川战役转运军事物资主要通过征发民夫劳役为主,补偿微薄的脚价银为辅。在通往小金川的运输道路上,也有四川东部、南部各州县的百姓被征发分配到这些线路上服役。如《荥经县志》载:金川用兵,粮台驻县鹿角坝。上官敕宜宾、巴县、兴文、定远、马边五厅县民夫在坝运输服役。(张赵才等纂修:《荥经县志》卷四,《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347页)。清政府对小金川战役的胜利产生了诸多社会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鼓舞了水东乡本地人群进行家族建设。

宗支碑代表水东乡老姓家族建设从佛教传统逐渐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传统,那就是儒家传统。康雍时代,以中里杨氏家族为代表的老姓家族与佛教寺庵关系密切,从现存的文字资料来看,其家族活动沉浸在佛教信仰之中。乾隆朝以来,各 老姓家族通过整理世系来敬宗收族,出现新的物质载体即宗支碑。这是过往时代所没有过的家族建设发展新方向。需要指出的是,旧传统和新传统在老姓家族那里是并行不悖的。

三、嘉道以来的新式家族

嘉庆、道光朝以来,水东乡出现了新式家族模式,即儒家提倡的标准家族模式——宗族。这种新式家族并不是由水东乡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老姓家族引入的,而是由外地商人引入水东乡的。外地商人来到水东乡并不象“湖广填四川”农业移民那样为了获得土地,而是为了从事商业贸易以获得财富。外地商人进行新式家族建设,对水东乡老姓家族产生了一定影响。关于这一点,需要从陕西商人进入水东乡说起。

1.陕西茶商引入宗族模式

康熙三十三年(1694),陕西省泾阳县花池头余家村的商人韩辅臣、韩辅周及韩辅周的十四岁儿子韩琏三人来到雅安县水东乡上里五甲口场(今雨城区上里镇),竭力经商。韩琏娶了天全六番招讨使司辖境内的曹氏为妻。其后,韩氏入雅安县籍,韩琏的伯父和父亲均葬于水东乡。这段韩氏早期历史记载于韩琏长子韩绍宗的自撰墓碑碑记(1777)中。〔10〕

大约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开始,韩氏经营茶叶和布匹贸易逐渐致富。据韩绍宗的长子韩昭(1751-1812)墓碑载:“于邑设茶布店数所,二十余年勤经营,权子母,家之昌炽,要皆公焦心劳力所致”。〔11〕需要指出的是,韩氏家族致富的早期时段正是清政府对廓尔喀战役(1788-1791)时期廓尔喀即今天的尼泊尔。,期间各项军需物资(粮米、布匹、茶叶)正在雅州府集聚,并源源不断运往打箭炉(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城)入藏。乾隆五十四年(1789),朝廷调孙士毅任四川总督,使其专门负责军事物资入藏运输。孙士毅指出,“由藏至炉……一切续调土练、拨运兵饷,以及解送军装火药、添置攻剿器具,均从川省内地运送”。〔12〕这条“南路”运输线从成都双流县出发,经过雅州府抵达打箭炉,再由打箭炉入藏。清政府还把西藏经过西宁通往北京的官方文报通信路线“归并打箭炉一路行走”〔13〕,并且要求增加南路一线经打箭炉至拉萨的粮台站数量。随着南路运输线的建设,军事物资多经雅州入藏,军事运输线带动了雅州的商品市场。在此社会历史背景之中,韩氏在雅安县城开设几家茶叶店、布匹店,自然能够迅速致富。

嘉庆二十四年(1819)四月,韩氏已积累了足够资财,他们花费三千两白银在上里五甲口场附近修建规模宏大的祠堂,其“戏台及正殿、拜厅、左右诸廊横房,皆搬鳌竖脊,五彩粉饰”。《韩氏宗谱》(咸丰七年刻,1857)。这座祠堂一直存在到2005年。这座祠堂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才建成。韩氏设有众多祠堂公产:

一、祠堂熟地一分,坐落名山体五甲宋家沟,四界有宗祠石椿为凭。一、祠堂熟地二分,一坐落本里大沟头,一坐落石板路,四界俱有宗祠石椿为据。一、祠堂山地四分,坐落一在大岩沟狮子岩,一在磨子岗,一在长沟,一在四窝茶。一、祠堂水碾一座,坐落本场菜市。一、祠堂店房二间,坐落后场。一、祠堂瓦房三间,熟地一坪,坐落祠堂门首。一、祠堂沙地一分,坐落五家湾口。一、祠堂山地一分,坐落庙坪。一、祠堂房基一坪,坐落河边。一、祠堂熟地一方,坐落安定桥侧。一、祠堂山地一分,坐落祠后元武山下。一、祠堂田二丘一方,坐落总子窝。一、祠堂尖田二丘,坐落祠外。〔14〕

关于韩氏宗族如何运转,《韩氏宗谱》“凡例”有二十一条之多的规定。其中有两方面最重要,即韩氏宗族设有“首事”和“族长”。首事主要管理祠堂公产。祠堂公产用于春秋祠堂祭祀、清明祖茔祭祀,祠堂日常油灯、住持生活开支以及培养族人读书考试入学。首事每年轮换,交接之时要在祖先神主牌位前举行“焚香秉烛、鸣钟伐鼓”〔15〕仪式,当着族众自发大誓,不得贪污私吞。族长则主要管理韩氏族人,维持族人之间的尊卑老幼秩序,调解人际纠纷,协调族中婚丧嫁 娶事宜,管理族内乏嗣承祧事宜,教育族内青年上进向善、安守本分,处理族内违法和有干伦常事件。

陕西韩氏商人从移民四川到建成宗族用了13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道光朝以来雅安县影响力最大的家族。

2.从寺庵到祠堂的转变

韩氏出巨资雇工修建祠堂对水东乡老姓家族产生了影响,立即引起老姓家族的回应。就在韩氏开工修建祠堂的当年(1819)十月,距离韩氏8里左右的中里赵氏全族人户也出资维修他们家族供养的子母庙,并树立一通《培修子母庙建立宗支碑序》。这通宗支碑刻有两篇序文,其碑阴序文指出:“明时建竖古房,至我朝嘉庆之初年犹有瓦屋十数间,依然无恙……近古房里许有子母庙一所,旧为赵氏香火重地。中有赵氏宗支图,并供神龛,以版为之,系金刚寺僧赵可高之子名照德书于乾隆五年二月。”2010年3月18日抄录于中里镇。其碑阳序文指出:“爰有庙名子母,世为赵姓宗祠,且有川主神像,□随我祖之负担而来,复有柏木宗图,实与神位之森严并列。”2010年3月18日抄录于中里镇。赵氏把宗支图谱与川主神像一起供奉,祖先崇拜与神灵崇拜混在一起,这大概是水东乡老姓家族的普遍做法。赵氏一直把这座庙宇称为“子母庙”,待重修子母庙后,他们把这庙宇从字面意义上重新阐释为“世为赵姓宗祠”。产生此种重新阐释子母庙的原因,显然也是受到韩氏宗族修建祠堂的影响。

嘉道以来,水东乡老姓家族向新式家族的转变亦是极为缓慢的,多数老姓家族仍然只供养佛教寺庵而不另修祠堂,甚至直接把佛教寺庵看作祠堂。今天雨城区上、中、下三里老姓家族现存的祠堂遗址大多没有石碑,其宗支碑、宗谱也没有记载祠堂,因此老姓家族修建名为“祠堂”的建筑物大致是在民国年间。笔者在考察中里郑氏家族时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当笔者询问郑氏家族后人其祠堂地址时,郑氏后人带笔者到了《郑氏宗谱》记载的弥陀寺遗址处,告诉笔者这是弥陀寺的遗址,也是郑氏祠堂的遗址。在今天郑氏后人的观念中弥陀寺即为郑氏祠堂,此种观念与中里赵氏看待子母庙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真正有确凿证据证明老姓家族第一个修建祠堂的例子,是光绪末年的中里刘氏家族。中里刘氏家族保存至今的《建祠碑记》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该碑记载了刘氏家族转变为新式家族的历程:刘氏于嘉庆七年(1802)刻有“祖宗牌”,这种祭祀祖先的方法当时还只是第七代刘朝宾的个人行为,“祖宗牌”供于他家正堂之中。过了一百多年后,刘氏家族的第十代和十一代后人才开始建设祠堂,他们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清明节时“重装旧主”并“新雕本房宗牌”请入新建祠堂,招人焚献。关于祭祀祖先的礼仪,《建祠碑记》规定:“月朔必荐新,时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忌日迁主,祭于正寝”。2009年2月10日抄录于中里镇。其祠堂公业为:

汉英上水田五丘,坐落岩骨田,每年收田租乙石四斗;又熟地一股,坐落□墩口,每年收地租八斗整。载粮一钱,在万顺户内推出,拨入新立之刘宗祠内完纳。发锐上水田二丘,坐落张家坝,每年收田租乙石四斗;又熟地一股,坐落乾墩口,每年收地租八斗整。载粮一钱,在明源户内推出,拨入刘宗祠户内永远完纳矣。2009年2月10日抄录于中里镇。

老姓家族供养的“寺庵”与新式家族的“祠堂”、“宗祠”是有区别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寺庵庙宇一般建于山上或距离乡民居住房屋较远的位置,寺庵建筑物相对独立,其附近空旷而少有乡民居住。祠堂则建在家族聚居地的房屋聚落之中,附近人烟密集;从财产用途来看,各老姓家族施舍给寺庵的土地财产属于寺庵所有,其土地 收益用于寺庵供养佛像焚献和住持僧人日常开销;祠堂的土地财产属于宗支家族(祠堂)共同所有,其土地收益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培养族人子弟读书入学。因此,中里刘氏建修祠堂祭祀祖先,标志着水东乡老姓家族向新式家族形态转变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民国年间各老姓家族纷纷建修祠堂作出了示范。

四、余论

清代四川家族研究方兴未艾,如何进一步研究清代四川家族史以期更好理解四川地方历史需要持续探索。从研究的材料方面来看,族谱和方志是研究家族史的基本资料,但是如何验证族谱说法的真实性,却需要从纸质材料之外寻找证据。增加石碑和实物材料的运用应是四川家族史研究的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家族墓地这一空间形态长期不受重视。家族墓地是家族文献资料保存相当丰富的地方,包括墓碑、坟墓规模、使用材质、外形图案以及墓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都能多方面地反映一个家族的发展状况和时代特征。实地考察家族墓地有助于我们理解族谱资料和正确使用族谱资料。另外,如果从地域社会史的角度来考察四川家族史,则可以把明清两代作为连续性的历史时期,把本地居民和外省移民一同纳入研究视野之中,这样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不结合家族所生存的地方历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单就家族谈家族,这样的家族研究很难看清楚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也很难把握家族发展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四川总志(万历九年)〔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9册〔C〕.济南:齐鲁书社,1996.216.

〔2〕四川总志(康熙十二年):卷10·贡赋〔M〕.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

〔3〕〔日〕山田贤.移住民の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M〕.名古屋大学出版社,1995.

〔4〕刘正刚.闽粤客家人在四川〔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第五章.

〔5〕任乃强.张献忠屠蜀辨〔A〕.任新建编.川大史学·任乃强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08.

〔6〕李蕃.明末清初雅安受害纪〔M〕.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史地文献:第15卷〔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10.

〔7〕杨氏宗谱〔M〕.民国二年抄本.

〔8〕平定金川方略:卷5〔M〕.四库全书:第356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74.

〔9〕陈志刚.清代四川雅安“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的兴起与传播〔J〕.社会科学研究,2010,(3).

〔10〕〔11〕〔14〕〔15〕韩氏宗谱〔M〕.咸丰七年刻.

〔12〕〔13〕〔清〕方略馆编.钦定廓尔喀纪略〔M〕.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334-335,335.(责任编辑:许丽梅)社会科学研究20145

真正有确凿证据证明老姓家族第一个修建祠堂的例子,是光绪末年的中里刘氏家族。中里刘氏家族保存至今的《建祠碑记》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该碑记载了刘氏家族转变为新式家族的历程:刘氏于嘉庆七年(1802)刻有“祖宗牌”,这种祭祀祖先的方法当时还只是第七代刘朝宾的个人行为,“祖宗牌”供于他家正堂之中。过了一百多年后,刘氏家族的第十代和十一代后人才开始建设祠堂,他们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清明节时“重装旧主”并“新雕本房宗牌”请入新建祠堂,招人焚献。关于祭祀祖先的礼仪,《建祠碑记》规定:“月朔必荐新,时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忌日迁主,祭于正寝”。2009年2月10日抄录于中里镇。其祠堂公业为:

汉英上水田五丘,坐落岩骨田,每年收田租乙石四斗;又熟地一股,坐落□墩口,每年收地租八斗整。载粮一钱,在万顺户内推出,拨入新立之刘宗祠内完纳。发锐上水田二丘,坐落张家坝,每年收田租乙石四斗;又熟地一股,坐落乾墩口,每年收地租八斗整。载粮一钱,在明源户内推出,拨入刘宗祠户内永远完纳矣。2009年2月10日抄录于中里镇。

老姓家族供养的“寺庵”与新式家族的“祠堂”、“宗祠”是有区别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寺庵庙宇一般建于山上或距离乡民居住房屋较远的位置,寺庵建筑物相对独立,其附近空旷而少有乡民居住。祠堂则建在家族聚居地的房屋聚落之中,附近人烟密集;从财产用途来看,各老姓家族施舍给寺庵的土地财产属于寺庵所有,其土地 收益用于寺庵供养佛像焚献和住持僧人日常开销;祠堂的土地财产属于宗支家族(祠堂)共同所有,其土地收益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培养族人子弟读书入学。因此,中里刘氏建修祠堂祭祀祖先,标志着水东乡老姓家族向新式家族形态转变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民国年间各老姓家族纷纷建修祠堂作出了示范。

四、余论

清代四川家族研究方兴未艾,如何进一步研究清代四川家族史以期更好理解四川地方历史需要持续探索。从研究的材料方面来看,族谱和方志是研究家族史的基本资料,但是如何验证族谱说法的真实性,却需要从纸质材料之外寻找证据。增加石碑和实物材料的运用应是四川家族史研究的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家族墓地这一空间形态长期不受重视。家族墓地是家族文献资料保存相当丰富的地方,包括墓碑、坟墓规模、使用材质、外形图案以及墓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都能多方面地反映一个家族的发展状况和时代特征。实地考察家族墓地有助于我们理解族谱资料和正确使用族谱资料。另外,如果从地域社会史的角度来考察四川家族史,则可以把明清两代作为连续性的历史时期,把本地居民和外省移民一同纳入研究视野之中,这样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不结合家族所生存的地方历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单就家族谈家族,这样的家族研究很难看清楚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也很难把握家族发展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四川总志(万历九年)〔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9册〔C〕.济南:齐鲁书社,1996.216.

〔2〕四川总志(康熙十二年):卷10·贡赋〔M〕.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

〔3〕〔日〕山田贤.移住民の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M〕.名古屋大学出版社,1995.

〔4〕刘正刚.闽粤客家人在四川〔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第五章.

〔5〕任乃强.张献忠屠蜀辨〔A〕.任新建编.川大史学·任乃强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08.

〔6〕李蕃.明末清初雅安受害纪〔M〕.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史地文献:第15卷〔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10.

〔7〕杨氏宗谱〔M〕.民国二年抄本.

〔8〕平定金川方略:卷5〔M〕.四库全书:第356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74.

〔9〕陈志刚.清代四川雅安“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的兴起与传播〔J〕.社会科学研究,2010,(3).

〔10〕〔11〕〔14〕〔15〕韩氏宗谱〔M〕.咸丰七年刻.

〔12〕〔13〕〔清〕方略馆编.钦定廓尔喀纪略〔M〕.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334-335,335.(责任编辑:许丽梅)社会科学研究20145

真正有确凿证据证明老姓家族第一个修建祠堂的例子,是光绪末年的中里刘氏家族。中里刘氏家族保存至今的《建祠碑记》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该碑记载了刘氏家族转变为新式家族的历程:刘氏于嘉庆七年(1802)刻有“祖宗牌”,这种祭祀祖先的方法当时还只是第七代刘朝宾的个人行为,“祖宗牌”供于他家正堂之中。过了一百多年后,刘氏家族的第十代和十一代后人才开始建设祠堂,他们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清明节时“重装旧主”并“新雕本房宗牌”请入新建祠堂,招人焚献。关于祭祀祖先的礼仪,《建祠碑记》规定:“月朔必荐新,时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忌日迁主,祭于正寝”。2009年2月10日抄录于中里镇。其祠堂公业为:

汉英上水田五丘,坐落岩骨田,每年收田租乙石四斗;又熟地一股,坐落□墩口,每年收地租八斗整。载粮一钱,在万顺户内推出,拨入新立之刘宗祠内完纳。发锐上水田二丘,坐落张家坝,每年收田租乙石四斗;又熟地一股,坐落乾墩口,每年收地租八斗整。载粮一钱,在明源户内推出,拨入刘宗祠户内永远完纳矣。2009年2月10日抄录于中里镇。

老姓家族供养的“寺庵”与新式家族的“祠堂”、“宗祠”是有区别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寺庵庙宇一般建于山上或距离乡民居住房屋较远的位置,寺庵建筑物相对独立,其附近空旷而少有乡民居住。祠堂则建在家族聚居地的房屋聚落之中,附近人烟密集;从财产用途来看,各老姓家族施舍给寺庵的土地财产属于寺庵所有,其土地 收益用于寺庵供养佛像焚献和住持僧人日常开销;祠堂的土地财产属于宗支家族(祠堂)共同所有,其土地收益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培养族人子弟读书入学。因此,中里刘氏建修祠堂祭祀祖先,标志着水东乡老姓家族向新式家族形态转变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民国年间各老姓家族纷纷建修祠堂作出了示范。

四、余论

清代四川家族研究方兴未艾,如何进一步研究清代四川家族史以期更好理解四川地方历史需要持续探索。从研究的材料方面来看,族谱和方志是研究家族史的基本资料,但是如何验证族谱说法的真实性,却需要从纸质材料之外寻找证据。增加石碑和实物材料的运用应是四川家族史研究的趋势。从研究内容来看,家族墓地这一空间形态长期不受重视。家族墓地是家族文献资料保存相当丰富的地方,包括墓碑、坟墓规模、使用材质、外形图案以及墓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都能多方面地反映一个家族的发展状况和时代特征。实地考察家族墓地有助于我们理解族谱资料和正确使用族谱资料。另外,如果从地域社会史的角度来考察四川家族史,则可以把明清两代作为连续性的历史时期,把本地居民和外省移民一同纳入研究视野之中,这样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不结合家族所生存的地方历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单就家族谈家族,这样的家族研究很难看清楚地方社会的历史脉络,也很难把握家族发展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四川总志(万历九年)〔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99册〔C〕.济南:齐鲁书社,1996.216.

〔2〕四川总志(康熙十二年):卷10·贡赋〔M〕.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

〔3〕〔日〕山田贤.移住民の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M〕.名古屋大学出版社,1995.

〔4〕刘正刚.闽粤客家人在四川〔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第五章.

〔5〕任乃强.张献忠屠蜀辨〔A〕.任新建编.川大史学·任乃强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08.

〔6〕李蕃.明末清初雅安受害纪〔M〕.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史地文献:第15卷〔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10.

〔7〕杨氏宗谱〔M〕.民国二年抄本.

〔8〕平定金川方略:卷5〔M〕.四库全书:第356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74.

〔9〕陈志刚.清代四川雅安“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的兴起与传播〔J〕.社会科学研究,2010,(3).

〔10〕〔11〕〔14〕〔15〕韩氏宗谱〔M〕.咸丰七年刻.

〔12〕〔13〕〔清〕方略馆编.钦定廓尔喀纪略〔M〕.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334-335,335.(责任编辑:许丽梅)社会科学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