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周围性肺病变临床应用

2015-01-23 12:36淡绪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8期
关键词:气胸经皮病灶

淡绪国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周围性肺病变临床应用

淡绪国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周围性肺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60例周围性肺病变患者,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后显示136例患者为恶性病变,24例为良性病变, 与术后组织活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0%;经2~3年随访, 患者存活率为91.3%。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能够对周围性肺病变性质进行诊断, 具有理想准确性,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经皮肺穿刺活检;CT引导;周围性肺病变

肺部病变在影像学检查时临床表现往往具有较高复杂性, 由此导致诊断难度明显上升, 特别是对于不典型者应用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常无法进行明确诊断。因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TNB)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对周围性肺病变具有明显诊断价值。本文选取160例周围性肺病变患者, 经CT引导穿刺活检结果较为准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60例周围性肺病变患者, 其中男107例, 女53例, 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46.1±6.8)岁。患者病变直径在1.7~18.1 cm范围,平均直径(10.0±4.9)cm。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110例出现咳嗽咳痰,51例出现咯血,28例在肩背胸处有疼痛感,12例有呼吸困难现象,9例近期体重快速下降。患者均无实施肺穿刺禁忌证。

1.2 方法 患者在术前均需签定知情同意书, 手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血凝酶1 kU, 如患者有频繁咳嗽症状则服用可待因15 mg。应用18G美国巴德活检针, 经飞利浦单排CT机导引下实施穿刺, 按照患者具有病变部位, 应用适宜体位。若患者病灶往前胸壁更为明显时, 应用仰卧位;若患者病灶往后胸壁处更为明显时, 则采取俯卧位;患者病灶往侧胸壁更为贴近时则采取侧卧位。依据患者具体病变范围对实施扫描范围予以确定。大部分情况下, 层厚为1~7 mm范围, 以金属标记完成定位, 由此确定穿刺点。选取穿刺点时需尽可能避开肩胛骨或肋骨各位置, 且按照CT检测结果明确病灶性质, 并确定进针深度、距离、角度等。手术完成后对患者再次实施CT扫描, 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然后对患者生命体征情况进行仔细观察, 避免有出血或者继发感染现象发生。如有必要则予以止血、抗炎等处理。手术治疗后取病变组织予以活检。对患者均实施2~3年随访, 统计存活率。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及病理结果 在选取的160例患者中, 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显示136例(85%)为恶性病变者, 其中腺癌患者42例, 鳞癌患者32例, 腺鳞癌患者22例, 肺泡癌患者40例;24例(15%)患者为良性病变, 其中肺结核患者10例, 感染症状者6例、肺脓肿者6例, 炎性假瘤者2例。手术完成后对病理组织进行检查后结果为恶性病变者为136例, 良性病变者为24例, 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 在160例患者中经穿刺后发生气胸症状者4例, 活检处疼痛者12例, 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 通过对应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均于3 d内痊愈。

2.3 治疗效果136例恶性肿瘤者采用胃切除手术治疗,24例良性病变患者采取药物、抗炎等常规治疗, 患者均获得痊愈, 其成功率为100.0%。患者均随访2~3年, 出现死亡情况者14例, 存活率为91.3%。

3 讨论

通过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存在创伤小、穿刺成功率高、安全性高、诊断率高等明显优势。能够准确获取组织及细胞学标本, 使得周围性肺病变在临床诊断中存在明显特点。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往往采用活检枪或针刺吸引采集肺周围性病变标本予以病理学与组织学相关检测。目前临床中此为诊断肺部病变的一个重要方法, 且对患者治疗及预后存在良好价值[1]。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极易发生气胸症状, 此相关因素主要为患者长时间发生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往往为老年阶段;胸膜上实施反复性穿刺;发生肺大泡症状;因为穿刺位置相距较远, 使得穿刺较深;应用粗穿刺针进行肺穿刺过程发生气胸几率对比细穿刺针引发气胸几率要高。随着CT机的改造与更新, 功能愈加完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成像也愈加清晰, 已经成为了穿刺必备工具, 并且操作简单, 创伤小, 敏感度高, 对于周围性肺病变的诊断具有很好的优越性[2]。

临床中对患者周围肺病变实施检查时,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能够明显增加患者检出几率, 使得临床诊断结果具有有效性。但临床实施穿刺检查时, 应在术前对患者机体予以详细检查, 与患者以往病史相结合以便确定患者具体情况是否能够实施穿刺手术, 防止穿刺禁忌者采取此手术方法进行检查, 而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几率, 在实施检查时应对患者影像学结果进行多次观察详细了解, 明确患者病灶具体范围, 穿刺过程选取最理想穿刺位置, 通常选取胸腔积液、肺实变予以进针, 在层面及角度选取结束后, 穿刺时需嘱患者进行屏气, 而且穿刺针需快速进出[3]。若一次穿刺完成后采集样本不够标准则需再次穿刺, 但是在临床中应尽可能降低穿刺次数, 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或深静脉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 临床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 保证患者病症得到明确诊断时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应用价值较高, 临床值得推广。

[1]赵刚. 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40例临床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10,15(7):985-986.

[2]张维春.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肺部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安徽医学,2009,30(6):633-634.

[3]李荣成.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附82例报告).当代医学,2011,1(75):53-5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57

2015-01-07]

474150 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气胸经皮病灶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出现气胸后,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处理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