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普罗宁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5-01-23 12:36张晓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8期
关键词:肝功能有效率实验组

张晓敏

硫普罗宁的临床应用研究

张晓敏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5例给予硫普罗宁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 实验组采用硫普罗宁注射液, 对照组采用肌内注射硫普罗宁药物,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各项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普罗宁对于治疗肝病的效果显著, 采用静脉滴注的效果优于肌内注射,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硫普罗宁;口服;静脉注射;应用研究

硫普罗宁在侧链上含有一个游离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可直接与氧自由基结合, 抑制肝细胞膜及线粒体膜过氧化脂质体形成, 减轻氧自由基对机体带来的病理性损害[1]。本文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本院给予硫普罗宁药物进行治疗45例患者, 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 实验组采用硫普罗宁注射液, 对照组采用肌内注射硫普罗宁药物,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本院给予硫普罗宁药物进行治疗45例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25例, 其中男16例, 女9例, 年龄22~69岁, 平均年龄(46.87±5.21)岁;其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例,脂肪肝4例, 酒精肝11例, 药物性肝炎8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1例, 女9例, 年龄23~68岁, 平均年龄(47.13±5.72)岁;其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 脂肪肝3例, 酒精肝10例, 药物性肝炎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全面的腹腔检查, 在试验期间, 两组患者停用肝脏类药物。实验组采用硫普罗宁注射液, 首先将0.2 g硫普罗宁注射入专用溶剂2 ml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 再将混合后的硫普罗宁溶液融入250 ml 0.09%的氯化钠或5%的葡萄糖溶液中, 然后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4周;对照组采用肌内注射硫普罗宁药物, 将0.2g硫普罗宁注射入专用溶剂2 ml5%的碳酸氢钠溶液中, 然后采用肌内注射,2次/d, 治疗4周,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X线检测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X线检测肝功能恢复明显;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 X线检测肝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7例, 有效7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3例, 有效2例, 无效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2例出现不良反应, 其中呕吐1例, 皮疹1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对照组患者3例出现不良反应, 其中呕吐1例, 胸闷1例,发热1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比较 治疗前, 实验组患者的AST (88.6±9.8)IU/L, ALT(90.3±10.2)IU/L, GGT(86.2±11.1)IU/L, ALP(166.8±15.2)IU/L, TBILI(55.2±11.9)μmol/L;对照组患者的AST(87.9±9.2)IU/L, ALT (89.8±10.6)IU/L, GGT (85.8±12.4) IU/L, ALP(165.7±15.9)IU/L, TBILI(56.7±11.2)μmol/L。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AST(29.7±5.8)IU/L, ALT (32.9±6.4)IU/L, GGT (27.5±5.3)IU/L, ALP(103.7±15.6)IU/L, TBILI(13.4±7.1)μmol/L;对照组患者的AST(31.8±4.9)IU/L, ALT(35.2±7.8)IU/L, GGT (30.6±4.7)IU/L, ALP(115.4±16.2)IU/L, TBILI(18.4±5.6)μmol/L。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I)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ST、ALT、GGT、ALP及TBILI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硫普罗宁能激活HS代谢酶, 并能和阻碍HS-酶活性的有限物质相螯合, 因而具有解毒作用, 对肝脏的组织和细胞有极高的保护作用, 是治疗肝病的理想药物[2]。硫普罗宁能防止四氯化碳、乙硫氨酸、毒蕈碱及扑热息痛对肝脏的损害,同时可加速乙醇和乙醛的降解和排泄, 防止甘油三酯的堆积,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修复作用[3]。本文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本院给予硫普罗宁药物进行治疗45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采用硫普罗宁注射液, 对照组采用肌内注射硫普罗宁药物,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现硫普罗宁注射液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优于肌内注射硫普罗宁药物组, 并且肝功能指标AST、ALT、GGT、ALP及TBILI明显优于肌内注射硫普罗宁药物的对照组。因此, 硫普罗宁采用静脉滴注的效果要好于肌内注射。此外, 硫普罗宁药物对各种肝脏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近几年, 随着各类肝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硫普罗宁的使用越来越高,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硫普罗宁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药物热、消化系统反应及血液系统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会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 各大医院要提高医务人员对硫普罗宁的用法和用量控制, 加大硫普罗宁的监管力度, 同时要提高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硫普罗宁药物的药理性知识, 熟谙硫普罗宁与各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避免出现药物毒素反应, 提高硫普罗宁的使用率, 做到安全用药。此外,要提高患者的合理用药指导, 严格服从医生开药时必须注意的服药禁忌证和适应证, 听从用药注意事项指导, 从而提高硫普罗宁的用药安全性, 加快患者的康复,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 硫普罗宁对于治疗肝病的效果显著, 采用静脉滴注的效果优于肌内注射,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1]张文学, 王莉, 于莉, 等.硫普罗宁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51-53.

[2]朱红欣.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的临床效果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3):71-72.

[3]陈莉.硫普罗宁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8):19-2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89

2015-01-21]

741000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肝功能有效率实验组
6例伴肝功能损害卟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很有效率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