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猪丹毒的防治

2015-01-23 17:20马飞侯海霞安徽省泗县黄圩镇畜牧兽医水产站234314
中国畜禽种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疹块猪丹毒亚急性

马飞 侯海霞(安徽省泗县黄圩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234314)

一起猪丹毒的防治

马飞 侯海霞(安徽省泗县黄圩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234314)

2014年8月10日,安徽省泗县XX养猪户架子猪发生一起以高烧、背部皮肤有长方形、方形紫红斑,类似 “打火印”等症状的疫病。根据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诊断为猪丹毒病。对病猪进行隔离,采取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并进行对症处理及辅助治疗;对同圈未发病的猪进行带猪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粉,在饮水中添加葡葡糖和复方电解多维可溶性粉,1周后该起猪病得以控制。本文还对该起猪病的诊断、治疗及病因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该猪场今后如何防治猪丹毒病提出了建议。

猪丹毒;治疗;预防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 “打火印”。猪丹毒杆菌又称丹毒丝菌,为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感染猪丹毒的病猪耳朵、颈、头皮肤有淤血、出血,背部皮肤有长方形、方形红斑。临床症状为急性型呈败血症,高热;亚急性型皮肤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表现非化脓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早期治疗有显著疗效。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免疫接种可预防发生。人类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

猪丹毒病目前已普遍证明可造成寄主的急性、亚急性败血症和慢性增生性疹块。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欧洲、亚洲、澳洲和美洲大陆经济上的一种重要疾病。1878年Koch从实验室小白鼠体内分离到一种称作 “小白鼠败血症杆菌”的细菌后,猪丹毒才被确认为一种疾病。在1882~1883年Pasteur和Thuillier简单地描述了从猪丹毒病猪体内分离到的细菌。在1886年Loffler首次精确的描述了引起猪丹毒的病原,并介绍了猪的感染症状。在美国猪丹毒的历史始于1885年,当时,Smith从一头患猪身上分离到一种病原菌,1928年南达科他州严重暴发了本病。到1959年44个州报道了急性猪丹毒。此后,猪丹毒的流行明显下降(Wood,1984),但是,在2001年,该病在美国中西部再次流行(Optiessnig等, 2004)。

本病几乎遍布全世界,在我国许多地区也有发生,经过多年的免疫接种,发病率逐渐减少,但是近年来发病有增多的趋势。分析其原因发现主要是忽视了疫苗的免疫注射。

1 发病情况

1.1 发病情况

本次发病的猪主要为架子猪,8月10日养殖户发现圈有2头架子猪体温较高,吃食明显减少,精神萎靡。8月11日,病情加重,体温上升到42.1℃,口、鼻粘膜潮红,耳、颈下、胸、腹皮肤有紫红疹块,大小不等,有的像铜钱样,有的像菱形。8月12日,新增发病猪3头,死亡1头,还有1头病情加重,当日对该圈的4头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并对该圈猪进行带猪消毒,整圈进行隔离。8月13日,发病4头猪,体温在41.5℃,8月14日,4头病猪,病情稳定。3月15日,4头病猪,病情稳定。明显好转。

1.2 临床表现

特别症状是皮肤上出现疹块。发病初期出现食欲减退,口渴,便干,体温升高到了41℃以上。发病1~2d后,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会出现疹块,初期的时候疹块出血,用手指压迫会褪色;发病后期淤血,呈紫红色,用手指压迫不褪色。疹块会呈现出方形、菱形、圆形及不规则形,稍微突出于皮肤的表面,少时几个,多时十几个。疹块发生后病猪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病势也会减轻,几天后疹块部位的皮肤就会下陷,颜色也会随之减退,表面结痂,经过1~2周就可以康复。如果病猪极度虚弱,就可能会转为败血型死亡。

1.3 尸体剖检

对本次发病死亡的1头病猪进行尸体剖检,观察其主要病变如下:在胃肠道有出血性炎症,最为明显的是胃和十二指肠。心包积液和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脾、肾都肿大、发红,并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皮肤主要的特征就是有疹块。

1.4 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主要侵害架子猪,多发生在夏季;急性败血性病猪体温42℃以上,死亡较突然;全身淋巴结肿胀,呈弥漫性紫红色;肾脏肿大,暗红色;疹块型丹毒皮肤出现典型疹块等症状可作初步诊断。本次,根据这起猪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可初步诊断为猪丹毒病。

1.5 治疗

8月10日:发现病猪2头,均精神萎靡,不食。

8月11日:开始治疗,使用板蓝根注射液混合青霉素,1d两次,连用3d。同圈的8头猪进行带猪消毒,用金保安(浓度为1:800),1次/d,连用3d。并用赛瑞新(主要成分为阿莫西林)粉剂进行拌料饲喂,在饮水中添加葡葡糖,电解多维混饮。

8月12日:4头病猪,采用8月11日的治疗方案。

8月15日:4头病猪,病情稳定,病猪开始吃食,继续同前用药。猪群精神状态和采食正常。

2 讨论

2.1 诊断方面

关于猪丹毒病的确诊除了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法外,还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来实现。细菌检查是诊断猪丹毒最可靠的方法,可用于病猪生前和死后的诊断。

2.1.1 临床综合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初步的诊断。

2.1.2 细菌学诊断

急性型猪丹毒应采取耳静脉血、肾脏、脾脏作为病料,亚急性型猪丹毒可取疹块部渗出的液体,慢性型猪丹毒取其心瓣膜衍生物和患病关节液作为病料,若经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后,仍不能确诊时再进行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试验。

2.1.3 血清学诊断

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试验是血清学的主要诊断方法。

2.2 防治方面

2.2.1 治疗

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强力霉素、土霉素、洁霉素、泰勒霉素也有良好的效果。早期治疗效果明显。

2.2.2 预防

在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时常保持清洁,并做定期的消毒,同时按免疫程序使用猪丹毒菌苗。种猪在春秋两个季节各进行1次免疫接种。母猪、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母猪在配种后20d以内不能接种。在接种弱毒疫苗前3d和接种后7d内严禁使用猪丹毒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2.2.3 发病后措施

立即对全群猪测体温,及早查出病猪,并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要对死猪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在与病猪同群而未发病的猪进行药物预防。等疫情扑灭后,进行1次大消毒,并注射疫苗进而加强免疫,及早淘汰慢性病猪,可以减少经济损失,防止带菌传播。

2.2.4 病死后措施

病死猪全部进行深埋或焚烧,粪便作堆积发酵处理。污染的猪舍、用具等用清水彻底冲洗,然后场地用2%的热烧碱溶液消毒,用具用金保安喷洒消毒,并带猪消毒,每日1次,连续7d。

2.3 病因方面

关于该起疑似猪丹毒病的发病原因,经调查,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没有免疫猪丹毒疫苗,导致了该起疫病的发生。二是通过对该养猪户的调查了解,发现该养殖户平时很少消毒,很少使用药物预防保健。

2.4 流行病学

2.4.1 易感性

不同年龄段的猪都有易感性,主要发生于架子猪,而3个月以上的猪发病率最高,但3个月以下和3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牛、羊、马、家禽、鼠类、鸽子及野鸟也有发病但非常少见。人类会因为创伤感染而发病。

2.4.2 传染性

一是病猪,二是病后痊愈猪和健康带菌猪。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肾、脾和肝,其中肾的含菌量最多,主要经过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和饮水。健康带菌猪体内的丹毒杆菌主要是存在于扁桃体和回盲口的腺体处,也会存在于胆囊和骨髓中。健康猪扁桃体的带菌率为35~50%。多种禽类和水生动物体内也会分离出丹毒杆菌,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2.4.3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污染的土壤和饲料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因为皮肤创伤感染。带菌猪在不良的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会侵入血液,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而发病。吸血昆虫和蜱是这个病的传播媒介。

2.4.4 流行特征

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也可以诱发本病。本病经常发生在闷热和暴风雨之后,常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有时也可能会爆发。

2.5 临床症状

潜伏期3~5d,个别短的为1d,长的可达7d。一般分为急性型(败血型)、亚急性型(疹块型)和慢性型。

2.5.1 急性型(败血型)

常发生在流行初期。也有个别病例可能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都有明显的症状,体温突然升高至42℃以上,病猪出现寒战,减食,甚至呕吐,病猪虚弱,不愿意走动,行走时步态姿势僵硬。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有神经症状和抽搐。发病过程最多不会超过1d。

2.5.2 亚急性型(疹块型)

通常是良性经过。症状比急性型稍轻,特别征状是皮肤上会出现疹块。发病初期会出现食欲减退,口渴,便干,有时呕吐,体温升高到了41℃以上。发病1~2d后,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会出现疹块,初期的时候疹块出血,用手指压迫会褪色;发病后期淤血,呈紫红色,用手指压迫不褪色。疹块会呈现出方形、菱形、圆形及不规则形,稍微突出于皮肤的表面,少时几个,多时十几个。疹块发生后病猪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病势也会减轻,几天后疹块部位的皮肤就会下陷,颜色也会随之减退,表面结痂,经过1~2周就可以康复。如果病猪极度虚弱,就可能会转为败血型死亡。

2.5.3 慢性型

一般都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变而来,也有原发的。在临床上表现会是慢性心内膜炎、慢性关节炎、皮肤坏死这3种病型。

2.6 病理变化

2.6.1 急性型

败血症和皮肤出现红斑为主要的病变特征。在胃肠道会有出血性或卡他性炎症,最为明显的是胃和十二指肠。心内外膜和心冠脂肪会发生出血,心包积液和纤维素性心包炎也有时可见。全身淋巴结肝、脾、肾都会发生肿大发红,并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6.2 亚急性疹块型

通常呈良性,虽与急性型相似,但内脏病变程度较轻,主要的特征就是皮肤会出现疹块。

2.6.3 慢性型

在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常发生慢性心内膜炎,其中二尖瓣发生程度稍重。瓣膜上会出现衍生物,呈溃疡性或菜花样,并且会紧紧吸附在瓣膜上使瓣膜发生变形。

3 建议

根据这起疑似猪丹毒病的诊疗情况,结合该猪场现状,建议对猪丹毒病的预防采取如下措施。

3.1 免疫预防

在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时常保持清洁,并做定期的消毒,同时按免疫程序使用猪丹毒菌苗。种猪在春秋两个季节各进行1次免疫接种。母猪、妊娠后期母猪和哺乳母猪在配种后20d以内不能接种。在接种弱毒疫苗前3d和接种后7d内严禁使用猪丹毒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3.2 药物控制

一旦在猪群中发现有疑似该病的病猪,应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对该猪场易感猪群普遍进行1次药物控制,可采用阿莫西林预混剂1000g/t连用2周。疫情稳定后,在母猪产前1周进产房时进行饲料加药(土霉素600g/t+阿莫西林500g/t),连用2周;架子猪饲料加药(阿莫西林或土霉素),连用1周。

3.3 饲养卫生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做到 “全进全出”可明显减少猪丹毒病,如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减少猪群流动、杜绝不同生产阶段猪群混养状况,提供全价营养等,则可明显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生疫病后,加强猪场的消毒工作,增加消毒密度,对主要人行通道每天消毒2次,在每栋猪舍门口放1个消毒桶,人员进出进行消毒,每次猪转群后整栋猪舍进行空栏消毒3d以上。

猜你喜欢
疹块猪丹毒亚急性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控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猪丹毒诊治
猪丹毒病原菌特性
浅析猪丹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陈如泉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用药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猪丹毒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
母猪丹毒的诊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