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肝脏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

2015-01-23 22:55陈学昂王明航李素云
中医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情志哮喘发作

陈学昂,王明航,李素云

(1.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学术探讨·

小议肝脏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

陈学昂1,王明航2,李素云2

(1.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支气管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然而肺外脏腑的功能异常也能影响其发病,肝脏便是其中之一。中医学认为:肝脏为刚脏,具有易化风、在四时应春等特性,主疏泄、主藏血、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文中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肝脏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肝脏中医;支气管哮喘;时间;症状特点;功能;调情志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发作或加剧多发生在夜间和(或)清晨,多与接触冷空气、过敏原、物理和化学性刺激、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1],属中医学“哮病”范畴。该病病理因素主要为痰,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病机制为肺失宣降,痰气相搏,壅阻气道。有关本病的记载始见于《素问·阴阳别论》,曰:“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言:“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指出了哮病的发作特征,并提出了治疗方药。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提出“哮病专主于痰”的理论。

现代诸多医家认为:哮病的发生多为肺有伏痰,每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导致肺失宣降、痰壅气道而发作。肝主疏泄与肺气宣降形成“龙虎回环”,对维持肺的宣降有重要作用。笔者查阅大量古今文献,认为哮喘的发生与中医肝脏有一定的相关性,调治肝脏能够提高哮喘的疗效。

1 中医肝脏的特性与哮喘的相关性

1.1 肝在四时应春与哮喘的时间相关性

中医学“肝应春”的理论来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应春”理论是组成《黄帝内经》“五脏应时”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中医学认为:“风气通于肝”,肝属春木而生风。春季自然界的阳气升发,风气渐盛,肝与四季中的春季相通应,机体内肝气顺应自然界升发特点,疏泄功能渐盛,易导致肝风内动。袁卫玲等[2]认为:与风邪相关的过敏性疾病多在春季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外风引动肝风所致。

哮喘的发病季节性特点显著,多在花粉播散、螨虫活动的换季时节发病或加重,这与过敏原的季节性分布有一定关系。范剑等[3]对1168 例浙江地区临床初步诊断是各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季节性发病规律的研究,发现:春、夏季节该类疾病发病率较高,原因可能与在春季通过呼吸道可以吸入的过敏原种类增多、数量增大及密度增加有关。王伟红等[4]分析653例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的检测结果,认为:过敏性哮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过敏原诱导的变态反应,而螨类和篙类花粉是最常见的过敏原,且季节性特点明显。另外,哮喘的发病还可能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状态变化紧密相连。秦子舒[5]有关季节变化对免疫系统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提示:SD大鼠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E都有春季明显升高的趋势,表明其可能与过敏性疾病多在春季发作有关。袁卫玲等[2]认为:机体可能存在有一条以肝脏为中心的调节链,当机体受外界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时,肝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对全身免疫状态进行适当调控,来适应自然环境的时序变化;过敏性疾病季节性发作的重要生理病理学基础可能与中医肝脏的这种调节能力有关,此也可能是中医学“肝应春”理论的内涵之一。综上,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来看,中医肝四时应春的特性与哮喘发作或加重的规律具有时间相关性。

1.2 “肝化风”与哮喘症状特点的相关性

中医学“肝化风”理论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后世有“肝为风木之藏”之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明了内风与肝的密切关系。李彦军等[6]认为: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失常会导致肝风的发生,进而引起过敏性疾患的发生。风性善动不居,轻扬开泄,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哮喘多发作于风气偏盛的春季,发作前常有鼻痒、鼻塞、喷嚏、流涕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喉中哮鸣声、呼吸急促、喘息不能平卧等临床表现均符合中医学风邪致病的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哮喘骤然起病、发无定时的症状特点,符合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而气管平滑肌痉挛和强直的状态,又符合中医学肝风内动、动摇不定的特点[7]。韩树人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哮喘专主于风”的新观点,认为:风邪是诱发哮喘的重要因素,风邪致病的病理表现之一是气管痉挛[8]。

临床从风论治哮喘疾病的案例多有报道。祝建华等[9]对72例门诊肝肺风热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具有平肝熄风化痰功效的钩薄僵蝉汤治疗此类哮喘临床效果显著。过敏煎是名老中医祝谌予的经验方,由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5味药组成,具有御卫固表、敛肝祛风的功效。李彦军等[10]研究发现:过敏煎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水平,抑制哮喘过敏性炎性反应,对哮喘有较好的效果。综上可知,肝化风的特性与哮喘症状特点有相关性。

2 中医肝脏的功能与哮喘的相关性

2.1 肝主疏泄与哮喘的相关性

肝主疏泄,主要包括调达气机、调畅情志和促进脾胃运化等作用,有关这3个方面与哮喘的相关性探讨如下。

2.1.1 肝调达气机与哮喘的相关性

肝属木,木性条达升发,其气上升于左;肺属金,金性肃杀下降,其气下降于右。肝与肺是机体气机升降的主要通道,一升一降,共同调节机体气机运行,称为“龙虎回环”。若肝失疏泄,升发太过,可能会导致肺气肃降不及,表现出以气机上逆、外越为特点的一系列疾患,如咳、喘等;当肝失疏泄,肝气内郁,升发不及,则可致肺气失宣,津液停聚于肺,形成伏痰,引发哮喘。哮喘发作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气机郁滞[11]。易桂生[12]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肝郁,并提出疏肝祛风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重要法则。赵克明等[13]认为“少阳枢机失利”是诱发哮喘发作的原因,并运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2.1.2 肝调畅情志与哮喘的相关性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机体各个脏腑功能相关,除心神的主宰以外,还主要与肝的调畅情志功能密切相关。若肝调畅情志功能失常,可能诱发或加重哮喘的发作。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变快,竞争愈发激烈,人们常紧张焦虑,心理压力负荷过重,这些负面的情绪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到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诱发或加重哮喘[14]。另一方面,哮喘反复发作,可影响机体的情志活动,进而加重哮喘病情。张宁霞等[15]通过分析以往的文献,认为心理因素在哮喘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哮喘可能导致患者心理障碍。赵克明等[13]认为:诸多的负性心理、社会因素会导致哮喘患者情志异常,少阳枢机不利,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而诱发哮喘发作。由此可知,肝调畅情志活动与哮喘具有一定相关性。

2.1.3 肝促进脾胃运化与哮喘中的相关性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可供养肺中所需津气。《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的正常运化与肝主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脏可通过影响脾胃运化而影响哮喘的发生、发展。若木克脾土,使气血生化乏源,脾虚损及肺气,土不生金,导致致正气不足,易形成“哮喘体质”。刘建秋等[16]综述了近年哮喘的中医治疗及体质学说的发展,认为:哮喘体质是哮喘发生的根本,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此外,若肝气内郁,影响脾胃运化,可导致痰湿内停于肺,而痰饮伏肺是哮喘的病机关键[17]。明代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言:“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历来许多医家都提出过从痰治疗哮病,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喘促》中言:“治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则痰终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裘生梁等[18]认为:贯穿哮喘发病期与缓解期总病程的核心病机是脾胃虚弱,而痰、瘀只是哮喘发病的病理因素。以上可知,肝脏通过对脾胃运化功能的调节而与哮喘内在的发病机制有相关性。

2.2 肝主藏血涵养肝气与哮喘的相关性

肝藏血涵养肝气,使肝气冲和条达,发挥正常疏泄功能,可防止疏泄太过而亢逆。若肝阴血不足,则肝体必失去阴柔之性而升散无制,导致肝风内生;若温燥伤血或久病暗耗阴血,肝失濡养而生风,则可见肝气不得涵养、肝阳上亢生风之证,与哮喘发病急骤、迅速的特点相似。肝阴不足日久会引起肾阴亏损,滋生虚火,虚火上乘肺金,气逆上冲,发为哮喘[19]。

另外,“肝藏血,血舍魂”,其中“魂”指精神或情绪,魂有所藏必依赖于肝藏血,肝藏血功能正常,魂就有所舍,神志等活动就有了物质保障[20]。若肝藏血功能失常,魂失所藏,易引起情志异常,而情志病变进而诱发或加重哮喘[14-16]。综上可知,肝主藏血涵养肝气与哮喘有相关性。

3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医肝脏“在四时应春”“肝化风”的特性,以及肝主疏泄和藏血功能,均与哮喘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医从肝脏治疗哮喘也已积累了相应的经验[21]。目前,从肝脏研究哮喘多从风邪角度出发,而对于伏痰、瘀血等角度的相关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仍然不足。为进一步了解肝在哮喘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中的地位和变化机制,应深入运用现代科研的方法与技术进行相关研究,从而为本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奠定更好的基础。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8):615-622.

[2]袁卫玲,史楠楠,郭霞珍,等.过敏性疾患季节易感性与“肝应春”理论相关性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4):90-91.

[3]范剑,楼滨,张杰,等.浙江地区变态反应疾病季节变化的初步分析[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4):341-342.

[4]王伟红,李蕾.653例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6(7):88-89.

[5]秦子舒.肝应春与过敏免疫相关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四季变化对过敏免疫的影响[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6]李彦军,马淑然,刘澈,等.论风邪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0):47-49.

[7]叶文亭,钟丽梅,丁雪梅,等.从肝风论治小儿咳喘[J].中国实用医药,2010,12(5):105-107.

[8]谈欧,王德钧.韩树人教授谈“哮喘专主于风”[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259-261.

[9]祝建华,周霞玲,雷安军.钩薄僵蝉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5):96-97.

[10]李彦军,龚盟,马淑然,等.过敏煎对SD大鼠血清中IgE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 (1) :177-178.

[11]潘丰满,张德新.王鹏教授从风痰气论治哮喘发作期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9,41(3):20-21.

[12]易桂生.疏肝祛风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9):1682-1683.

[13]赵克明,王宇宏,曲妮妮.基于“哮喘从少阳论治”理论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0):2106-2108.

[14]何权赢.社会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与防治中的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9):518-519.

[15]张宁霞,童瑶,陈惠娟.心理因素与哮喘发病[J].黑龙江中医药,2003,2(3):55-56.

[16]刘建秋,李星,李竹英.哮喘从体质论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 (6):1148-1149.

[17]王琳,田建辉.“痰饮伏肺”与哮喘病机[J].陕西中医,2003,24(4):334-336.

[18]裘生梁,徐俪颖,鲁建锋.论脾虚为支气管哮喘之“宿根”[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9):1971-1972.

[19]宋桂华,徐瑞.哮喘从肝论治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4):93-94.

[20]张压西,李璇.从中医古籍“肝藏血、血舍魂”理论中探究不寐的内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0):2211-2216.

[21]田彦,崔红生.支气管哮喘从肝论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4):552-554.

(编辑 张大明)

1001-6910(2015)09-0001-03

R256.1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9.01

陈学昂(1988-),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李素云,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lisuyun2000@126.com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项目(104200510004)

2015-04-10

猜你喜欢
情志哮喘发作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痔病症状发作诱发因素的对照研究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