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肢体疼痛辨析

2015-01-23 22:55
中医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身痛桂枝汤少阴

符 健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学术探讨·

《伤寒论》肢体疼痛辨析

符 健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39)

对《伤寒论》中所涉及的肢体疼痛进行辨析,归纳病机并进行鉴别,总结其处方用药特点,以便于指导临床治疗。

伤寒杂病证;肢体疼痛/中医病机;用药特点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其病机不外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伤寒论》中有关肢体疼痛的记载包括身体疼痛和四肢疼痛,由于二者病机、病位不同,治疗亦有差异。

1 身体疼痛

身体疼痛首见于太阳病,即太阳伤寒。第35条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 46 条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指出该病病机为寒邪伤表,体表经脉受邪,经气不利,不通则痛。该病特点为身痛伴有头痛、腰痛、骨节疼痛等全身肌肉、关节的多处疼痛,其疼痛部位均为太阳经脉所过之处,从而有别于其他类型疼痛。另外,该病同时具有发热、恶风寒、无汗等伤寒表证,亦有助于鉴别诊断。治疗可给予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如果发汗后身痛不减或反增,则按第62 条所载“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此身痛并非因表邪未解所致,脉沉提示病在里。脉迟主阳虚,亦可主营血不足,主血少,正如第50条所载“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尔”。故此身痛乃因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即不荣则痛。治疗应给予桂枝新加汤养血和营,然临床使用不必拘泥于发汗后,凡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身痛均可予之。桂枝新加汤补养气血可达表,而八珍汤、人参养荣汤虽亦为气血双补之剂,但二者偏于补养内脏,故营血不足之身痛给予桂枝新加汤更为和洽。

伤寒表证身痛有时往往兼有里证,应仔细辨析,而非麻黄汤所宜。第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是典型太阳伤寒特征,烦躁是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的表现。此时外寒内热,应予大青龙汤解表寒清里热。另外,霍乱病篇第386 条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此处“身疼痛”及“头痛、发热”均是太阳表证,霍乱呕利是因脾胃气机升降逆乱所致。“热多欲饮水者”为表证发热明显,而口渴提示内有水结、津液不能上承;水饮内停,脾胃气机升降逆乱,故见呕利。治疗予以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寒多不用水者”提示表邪不重,里阳虚为主,因中阳不足,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造成霍乱呕利,且口淡不渴,故治疗应予理中汤温阳补中。霍乱病篇第387 条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如果吐利止,说明里气已经调和,但仍“身痛不休”,乃因表邪未净,即里和而表未解。此时应当斟酌和解其外。因里气刚复,不可用辛温发汗力强之麻黄汤再伤里气,故应使用桂枝汤和解,且剂量不可过大,应“小和之”。

太阳病身痛可同时合并少阴里虚寒证。《伤寒论》第301 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处虽未提及身痛,然太阳表证,除发热外,当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症。少阴里证应不重,仅表现为阳虚里寒的脉沉,尚未致“下利清谷,畏寒蜷卧,四肢厥逆、脉微细,但欲寐”等少阴里阳虚衰较重的程度。此时可予麻黄细辛附子汤表里双解。如服后不见好转,则应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即第302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无里证”,并非无少阴证,只是无少阴阳虚的重证。再服后仍未愈,当改用四逆汤,即第92 条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病发热,头痛”和“身体疼痛”均是太阳表证,“脉反沉”是少阴里证,如表里同治仍不愈,提示里虚偏重,当先治其里,用四逆汤。又如第91 条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表证,因误治后伤里阳,致下利不止,而身痛等表证仍存,此为太阳少阴表里同病,里急为重,亦应先予四逆汤救里。如经治里阳已复,阳回利止,而身痛之表证未罢,则当予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和其表。此处桂枝汤的使用与上述霍乱病篇第387 条亦相符,只要少阴病下利清谷或霍乱病吐利之里证消而表证身痛仍存者,皆可用桂枝汤。

少阴病阴寒独盛亦可见身痛,第305 条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少阴肾阳虚衰,肌肤失温,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从而导致身体痛及骨节痛,即阳虚身痛证。肾阳虚衰,四末失温,故同时可见手足寒。另外第304 条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可知其症还有背恶寒,乃因肾阳虚衰、督阳不充之故。无发热,且脉沉,提示病在里。故不难与太阳伤寒身痛鉴别。治疗应予附子汤温阳气散寒湿。

2 四肢疼痛

四肢疼痛与身体疼痛往往并不同时出现,《伤寒论》中记载四肢疼痛的情况不多。太阴病篇第274 条曰:“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四肢烦疼,“烦”犹剧也,四肢出现剧烈的疼痛,由于脾主四肢,脾属太阴,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气血失和,而出现剧烈疼痛,称为太阴中风。“脉阳微阴涩”,阴阳指脉取之轻重而言,轻取脉微,重取之涩。若其脉来见长,即脉阳微阴涩而长者,其将自愈,可不用药。然太阴中风四肢疼痛,未见自愈之脉,又该如何辨治?《伤寒论》中没有明示。笔者参阅诸家注解,结合《伤寒论》辨证思想,并仔细斟酌,略有所得。如果除四肢疼痛外,有吐利、腹满等太阴脏虚寒之里证,按照“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应先救其里,“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第277 条),可予四逆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之类治疗。如果内无太阴脏虚寒存在,则投以桂枝汤即可。然无太阴里虚,却谓之太阴病,何也?盖四肢为诸阳之本,偏于外,相对脏腑而言谓之表,太阴中风在太阴之表四肢,为太阴病表证也。既为阴病,不可予麻黄汤大发其汗,以桂枝汤解太阴之表最恰。正如第276 条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浮为风脉,主表,桂枝乃表之里药,治以太阴里之表证,非其不可为也。既然桂枝可解太阴之表,太阴病里虚寒又可用理中汤,如果太阴中风里虚不甚,则可二者合方使用,即桂枝人参汤。故桂枝人参汤虽本用于太阳太阴合病,然太阴表里同病亦可予之。

四肢疼痛还见于《伤寒论》第146 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发热、微恶寒是太阳表证未除,但表邪不重,只是微恶寒。“微呕”是胆热犯胃,少阳热邪也不重,只是轻度的呕吐;“心下支结”是少阳经气不利、气机内郁所致,因少阳经分支布于心下。“支节烦疼”即四肢关节剧烈疼痛,是太阴中风证,而非太阳表证,因为太阳表证疼痛部位特点是以太阳经脉所过之处疼痛为主,仅以“支节烦疼”为主者,应不属太阳表证。既然太阴中风无太阴里证者用桂枝汤治疗,而少阳和太阳同病者可用小柴胡汤治疗(“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3者合病,则应予桂枝汤与小柴胡汤合方使用,即柴胡桂枝汤。从选方上亦提示“支节烦疼”为太阴中风,若为太阳表证,仅使用小柴胡汤即可,不必与桂枝汤合方。

总之,《伤寒论》中涉及的身体疼痛可归纳为3类。第一类,太阳伤寒表证身痛,予麻黄汤。第二类,太阳伤寒表证身痛合并里证,需分证论治。如外束风寒而内热已成者,予大青龙汤;如内有脾胃气机升降逆乱之吐利、因水饮内停者,予五苓散;因中阳虚者,予理中汤;如兼少阴里虚寒、里虚不甚者,可先后予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表里双解;里虚重者或表里双解无效,则予四逆汤先扶正治里。如里和而表未解身痛者,予桂枝汤解表并兼顾护里气。第三类,对于里证身痛者,如为少阴病所致,予附子汤;如因营血不足所致,则用桂枝新加汤。

对于四肢疼痛,《伤寒论》中将其归入“太阴中风”范畴,太阴中风如脉见阳微阴涩而长者,其将自愈,可不用药;如兼有吐利、腹满等太阴脏虚寒之症者,“宜服四逆辈”;如里证轻微,可予桂枝人参汤;如脉浮、无里证者,“宜桂枝汤”;如果太阴中风四肢疼痛明显,同时兼有太阳、少阳同病,太少邪气并不重者,可予柴胡桂枝汤。

由此可见,麻黄汤、桂枝汤、四逆辈及其加减方在《伤寒论》肢体疼痛中较为常用,临证应细细甄别,内外合参,权衡轻重缓急,方可准确辨治。

(编辑 张大明)

1001-6910(2015)09-0003-03

R22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9.02

符健(1971-),女(汉族),江苏武进人,副主任医师,第四批北京市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杂病的临床研究。

2015-03-08

猜你喜欢
身痛桂枝汤少阴
桂枝汤在温病中的应用规律研究*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论少阴“三急下”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桂枝汤辛温解表质疑
略论桂枝汤的补益中焦作用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
产后身痛怎么办?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