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技能人才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5-01-24 09:26卢博礼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队伍全省

卢 彬,卢博礼

(贵州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贵阳 550004)

2012年是我省人才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人才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投入不断加大、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效能明显增强,为推动贵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技术骨干力量,也是企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在生产或服务一线从事技能操作、具有技能水平的人员,包括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熟练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队伍,不仅是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贵州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长远之策。

1 技能人才的现状分析

1.1 技能人才总量有新增长

《贵州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15年,贵州省技能人才达到7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8万人;到2020年,要到达90万人,高技能人才25万人。截至2012年,全省技能人才已突破74.3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76万人(高级技师5 442人;技师 19 033人;高级工 113 103人),占 18.5%;中级工 11.93 万人,占 16.0%;初级工 48.66 万人,占65.5%。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137 578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有46 492人,占33.8%。其中高级技师5 442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785人;技师19 033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5 635人;高级工113 103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40 072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占9.2%。

全省各地区技能人才资源技能水平情况见表1。

表1 全省各地区技能人才资源技能水平情况

1.2 朝气蓬勃的技能人才队伍

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的技能人才为30.09万人;36~40 岁的为 20.82 万人;41~45 岁的为 13.13 万人;46~50 岁的为6.75 万人;51~54 岁的为 2.24 万人;55 岁及以上的为 1.31 万人;40岁及以下的技能人才占68.5%,年轻的技能人才为全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全省打造了一支朝气蓬勃的技能人才队伍。技能人才年龄结构比例如图1所示。

图1 技能人才年龄结构比例

2 影响技能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2010年获得了高度重视,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培养技能型、创新性人才的政策。但是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技能人才学历不高;高技能人才短缺;地区、行业之间和经济类型分布不合理;社会认同度低;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及能力建设研究不足等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以下几个问题:

2.1 技能人才学历不高

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551人、大学本科3.8万人、大学专科12.1万人、中专及以下58.39万人。大学本科以上的技能人才3.86万人,占5.2%,技能人才低学历情况严重。技能人才学历结构比例如图2所示。

图2 技能人才学历结构比例

2.2 高技能人才缺乏

目前,社会上对高技能人才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高技能人才都不是很重视,认为他们只是一般的技术工人,都是普通的劳动者,难于把他们列入专业化人才和知识分子行列,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观念仍然存在。

2.3 在地区、经济类型和行业之间分布不合理

(1)从地域分布看,技能人才中最高为贵阳市15.04万人;其次是遵义市 14.77万人;以下六盘水市 6.93万人、安顺市 5.56万人、毕节市 7.68 万人、铜仁市 5.95 万人、黔西南州 5.09 万人、黔东南州5.92万人、黔南州7.4万人。技能人才主要分布在贵阳市、遵义市和毕节市,占总体的50.4%,其余的6个市州技能人才占49.6%。

(2)从所有制结构看,公有制经济领域(含党政机关、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技能人才19.83万人,占26.7%,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企业技能人才54.51万人,占73.3%;其他市州分布见表2。

表2 全省各地区技能人才资源经济类型分布情况/人

(3)从行业分布来看,全省重点工业产业中,技能人才数量较多的是装备制造、煤炭和化工产业,人才数量均超过2万人,明显高于其他产业。从技能人才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来看,全省重点工业产业中,技能人才数量比重达到从业人员总数20%以上的产业有 3个,分别是新兴产业 (22.47%)、化工产业(24.77%)、电力产业(20.49%)。

2.4 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经费不足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财力薄弱、人才开发投入基数低、人才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3.57亿元,仅占一般预算收入的0.3%,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就非常突出。全省9个市(州)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分别为贵阳市0.93亿元、六盘水市 0.36 亿元、遵义市 0.63 亿元、安顺市 0.5 亿元、毕节市 0.15亿元、铜仁市 0.12亿元、黔西南州 0.02亿元、黔东南州0.15 亿元和黔南州 0.71 亿元。

3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优越的环境、宽松的氛围、有效的政策,是人才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在政策上大胆突破。在贵州大力发展“人才强省”战略的主基调下,按照“国家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要求,大力实施好我省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依托骨干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培训方式。增强企业、行业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结合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并将其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引导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后备梯队制度,按照1∶3的比例,在高级工中确定技师、高级技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可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制定本行业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指导本行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3.1 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

高技能人才是各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结合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选拔培养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技术院校为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密切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衔接办法。

3.2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评选表彰制度,开展“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评选,继续推荐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参加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评选。完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整合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及专项职业能力等考核、评价、聘任制度,使高技能人才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在各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推进各级各类职业认证与国际职业资格标准接轨互认工作。

改进技能人才绩效评定办法,对那些技能精湛,能够解决生产、科研中的高难度技术问题,或者有绝技、绝活及其在带徒、传授技艺方面成绩突出,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技能人才,不受身份、年龄、学历、资历、名额、比例限制,破格参加高技能人才考评。

3.3 加快落后地区、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发展,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人才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一切财富生产和创造的基础。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已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谁拥有人才,谁就有竞争力,谁就有竞争优势。如今,全省已进入经济起飞、提速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人才是基础、是关键、是根本。因此,加快落后地区的技能人才发展已迫在眉睫,加快重点行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让地区、行业和经济类型的技能人才发展趋于合理,促进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3.4 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技能骨干培训专项基金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技能人才投入机制。财政每年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预算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并将其纳入教育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资金重点用于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补贴、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评选以及表彰、奖励等活动。加快落后地区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实现全省各市州落后地区后发赶超的新格局。

[1]于杰,吴大华.贵州人才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潘晨光,马蔡琛.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贵州省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省人才资源统计报告(2012)[R].2013.

[4]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人才资源统计报告(201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队伍全省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