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例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2015-01-24 00:33徐宁曲涛李爱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期
关键词:病毒感染影像学血小板

徐宁 曲涛 李爱君

21例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徐宁 曲涛 李爱君

目的 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确诊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2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有发热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肝功能损害。给予对症支持, 保护脏器功能, 抗病毒, 抗细菌, 糖皮质激素等治疗。19例好转或痊愈出院, 2例放弃治疗。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多发于中老年, 症状重, 体征轻, 血清学实验室检查有明显改变, 应给予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大多数患者可经过积极的综合性治疗而好转或痊愈。

新型布尼亚病毒 ; 发热;血小板 ;临床分析

新型布尼亚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球形, 直径80~100 nm, 外有脂质包膜, 表面有棘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伴有全身症状,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1]。多发于春夏季, 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农村散发。2003年山东省威海市开始出现偶发病例, 2011年病例逐渐增多。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认识和总结诊治经验, 现对2011年4月~2013年12月本院呼吸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数据来源为本院2011年4月~ 2013年12月呼吸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21例患者。其中男17例, 女4例, 年龄48~75岁。所有患者均经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RNA检测阳性而确诊。

1.2 研究方法 对确诊的21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例患者均有发热, 其中高热(>39.0℃)20例, 中等度热(38.0~38.9℃)1例, 低热(<38.0℃)0例。恶心、呕吐12例(57.1%), 腹泻6例(28.6%), 周身乏力、酸痛19例(90.5%), 神志改变11例(52.4%), 皮肤黏膜出血7例(33.3%)。2.2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的检测中, 21例患者均有血小板的减低, 其中低于30×109/L者9例(42.9%)。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0例, 正常1例, 减低20例。淋巴细胞总数升高2例, 正常9例, 减低10例。生化检查中,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的21例, 其中20例三项指标均升高, 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1例。

2.3 影像学表现 肺部影像异常0例,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7例异常。

2.4 治疗和转归 所有患者中有基础疾病者8例。患者应用的治疗方案中, 应用抗生素21例, 其中β-内酰胺类11例, 喹诺酮类10例, 大环内酯类0例, 其他种类抗生素0例。应用抗病毒药物21例, 其中阿昔洛韦19例, 更昔洛韦2例。应用中成制剂抗病毒21例, 其中痰热清17例, 炎琥宁3例, 血必净1例。应用糖皮质激素2例, 甲泼尼龙平均计量40 mg/d。患者临床症状稳定时间(体温下降恢复正常, 一般状况好转)2~7 d, 平均3.2 d, 实验室指标好转或者恢复正常时间3~8 d, 平均3.8 d。经过多种药物的综合治疗, 19例患者好转或痊愈出院, 2例病情恶化放弃继续治疗。

3 讨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诊断需要根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者旅游等, 或在发病前2周有被蜱虫叮咬史)。疑似病例具备上诉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及白细胞降低。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可以确诊:①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②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或者恢复期血清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③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2]。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 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继发细菌感染者可以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应当慎重使用。在确诊的病例中包括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实验室检测证实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4名同一家庭成员有密切接触后先后发病[3]。

在本院确诊的病例中男性患者占大多数, 考虑可能与男性患者从事野外的劳作较女性多, 接触蚊虫叮咬的机会比较大。且发病患者年龄均为壮年及老年人, 未见到青少年患者,与目前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年龄构成呈明显相关。其他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也大多来自山区和丘陵地区农村,以中老年男性农民为主, 患者发病时间相对集中在6~10月;差不多一半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

目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治疗以支持对症为主, 没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指导临床, 值得关注的是中成药物的制剂比如痰热清等在临床观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病例数量少, 且缺乏明确的对照病例, 尚不能完全确定药物在抗布尼亚病毒治疗中的作用, 具体的抗病毒机制也需进一步研究。所有患者中出现精神症状、神志改变的患者比例超过50%, 提示病毒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有嗜神经系统倾向。上诉病例中大部分进行了颅脑影像学检查,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未见到特异性改变, 但是一旦患者出现继发癫痫表现,往往预示患者病情重, 治疗效果差, 死亡率明显较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者增高。因本院重症患者多收治ICU病房, 本文中病例统计为普通病区收治的患者, 故危重患者比例偏低。在其他地区的关于布尼亚病毒感染的病例报道中, 重症患者比例明显增高。本文统计的所有病例都出现了肝功能损害及血液系统的改变, 是病毒感染的全身炎症反应的局部表现,但是对肝脏及血液系统损耗更明显、更普遍, 经过保肝降酶治疗后肝功能均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肝脏影像学检查未见到异常改变。血象经过治疗也均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例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多为感冒且症状不典型, 发病有明显地域特征, 散发病例多见, 动物及媒介蜱在新型布尼亚病毒传染给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不排除人与人传播的可能。 早起诊断及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1] Pepin M, Bouloy M, Bird BH, et al.Rift Valley fever virus (Bunyavi ridae: Phlebovirus): an update on pathogenesis, molecular epide miology, vectors, diagnostics and prevention.Vet Res, 2010, 41(6): 6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 版).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1, 4(4):150-151.

[3] 滕海风, 李爱君, 徐宁, 等.家庭内同患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四例临床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3):1529-153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1.027

2014-10-16]

264200 威海市立医院呼吸内科

猜你喜欢
病毒感染影像学血小板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手工浓缩与单采血小板在急诊患者中输注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