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2015-01-24 02:51宋金旺陈宝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2期
关键词:冠脉溶栓心肌梗死

宋金旺 陈宝辉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灵宝 472500)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宋金旺陈宝辉

(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灵宝 47250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0例,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记录T波倒置时间。并根据溶栓后T波倒置时间将其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是指T波在24 h内倒置者、B组患者是指T波在24 h后倒置者。根据冠脉造影与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对T波倒置时间及冠脉再通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早期T波倒置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降低,峰时提前。②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不断提高。③T波早期倒置者住院期间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低。结论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与冠脉再通具有密切关系,患者预后良好。

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测系统;T波倒置;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临床上常以溶栓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而衡量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患者溶栓后ST 段回落情况[1]。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将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溶栓治疗的3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92例、女性108例,患者年龄为30~76岁,平均年龄为(65.4±2.4)岁。根据T波倒置的定义对300例患者进行划分,包括A组(24 h内倒置者)及B组(24 h后倒置者)。其中A组患者244例,男性146例、女性98例,患者年龄为32~67岁,平均年龄为(64.5±2.3)岁;B组患者56例,男性46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为30~76岁,平均年龄为(68.9±3.0)岁。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入监护病房,以尿激酶溶栓法进行治疗。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记录T波倒置时间。同时每间隔4 h对患者进行一次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水平。于发病4周内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检查,并对室壁运动、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冠脉事件发生情况。

1.3统计学方法:此次调查所得数据以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t检验作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作为计量资料,P<0.05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早期T波倒置与血管再通的关系:A组244例患者中,血管再通225例(92.2%);B组56例患者中,血管再通30例(53.5%)。A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早期T波倒置与CK-MB酶峰值及峰时的关系:溶栓后24 h内,我院对A、B两组患者的CK-MB酶峰值及峰时进行记录。其中A组患者的CK峰值为(113±20)U/L,峰时为(13±3.5)h;B组患者的CK峰值为(164±30)U/L,峰时为(16±5)h。由结果可知,A组患者的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峰时明显提前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与ST段下降标准符合人数为213例(87.2%);B组与ST段下降指标准符合人数为28例(50%)。可见,二者在判定闭塞冠脉再通上均具有高度敏感性。

2.3早期T波倒置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溶栓后4周内,我院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测定,其中A组患者的LVEF为(58 ±12)%;B组患者的LVEF为(44±14)%。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住院期间冠脉事件发生情况:A组患者中,发生再梗死患者5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例;其总体冠脉事件发生率为4.5%;B组患者中,发生再梗死3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4例、充血性心衰3例,其总体冠脉事件发生率为17.8%。A组患者的冠脉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常通过溶栓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有多项报道指出,治疗时冠脉早期开通与否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效果[2],因此,临床上对于血管再通的判断依据高度重视。以往临床上用于再灌注指标为:①胸痛程度缓解至50%以上;②ST段回降的提高;③CK-MB峰时提前等。

近年来,临床上对T波早期倒置这项指标的重视度明显增加,并将其作为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判断再通的间接指标[3]。有报道指出,溶栓后90 min冠脉造影结果证实,溶栓后24 h内梗死区导联T波倒置可作为判断闭塞冠脉再通的可靠间接指标[4]。这是由于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后,其血流速度得到一定的回复,且冠脉再通,局部心肌电损伤得到修复,使得心肌复极延长,并出现倒置T波。

相关学者曾将T波倒置与传统再灌注指标之间进行对比,并由对比结果可知,T波倒置对预测冠脉再通具有重要意义,其是一项独立的测量指标,预测准确度较高[5]。在此次调查中,我院也以T波倒置法对冠脉再通进行预测,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测,并由结果可知,在再通率方面,A组(24 h内T波倒置组)患者的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24 h后T波倒置组)。且结果与ST段下降符合率具有高度一致性。由此更加证实,溶栓后24 h内T波倒置可作为对预测冠脉再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LVEF检测中,我院发现A组患者与B组患者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A组患者的检测结果更趋近于正常值。相关学者曾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观察,由观察结果可知,急性期巨大倒置T波可提示存在存活的心肌。在此次调查中,我院发现早期T波倒置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T波24 h后倒置患者,通过实验结果不经让人联想到这一情况的发生有极大可能是与患者的存活心肌有关[6]。众所周知,溶栓治疗后,冠脉可再通。并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这样使得梗死相关动脉供血区域内仍会存在存活心肌。此时可对患者进行冠脉内支架手术,接触残留的狭窄冠脉,进而降低冠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临床上可将T波早期倒置作为溶栓后冠脉再通的重要指标,在临床治疗中,实时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T波变化时间进行记录,同时根据患者T波倒置的机制及冠脉血流变化之间的关系,预测患者的溶栓治疗的效果。同时做好相关的急救准备,随着对未通者进行补救措施或抢救。由此可见,T波早期倒置在预测溶栓后冠脉再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Trond V,Eirik P,Thomas HV,et al.Identification of Viable Myocardium in Acute Anterior Infarction Using Duration of Systolic Lengthening by Tissue Doppler Strain: A Preliminary Study[J].J Am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2012,25(7):718-725.

[2]李华,郑贯中,张素花,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与Q-T离散度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12):1969-1971.

[3]王志华,蒋慧.早期T波变化对急性心肌死塞预后的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2009,4(2):104.

[4]吴远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2.

[5]宁来轩.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19-20.

[6]张士文.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对心肌再灌注的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6):23-24.

R542.2+2

B

1671-8194(2015)22-0066-02

猜你喜欢
冠脉溶栓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