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书文教授应用抗疟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

2015-01-24 11:06焦华琛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8期
关键词:常山青蒿苦参

焦华琛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专家经验·

丁书文教授应用抗疟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

焦华琛1,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 10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抗疟中药 心律失常 名医经验

丁书文教授早年学习西医,后来专攻中医学,为中西医结合打下了基础。在临证中,首先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将传统中医辨证与现代病理结合,中西医结合立体诊断,加深了对病情轻重、标本的认识,合理吸取现代医学成果,有利于寻找出病机的关键,并在治疗时候根据医学病理研究、药理研究选择合理药物。丁师在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颇有心得,其中最难得的是破旧立新,大胆创新,将传统抗疟疾药引入心律失常的治疗。现将其治疗经验简述如下。

1 心悸病因病机新解

心悸一证,历史悠久。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心悸名方——炙甘草汤。该方即是以滋补心阴为主,以方测证,张仲景也将心阴不足作为心悸一证的重要病理因素。金·成无己制远志丸、益荣汤,总则也是以补虚定悸为主。朱丹溪明确指出,心悸责之虚与痰,制朱砂安神丸方。张景岳创大补元煎、理阴煎治疗心悸,也是从气虚、从阴虚治疗。王清任治疗心悸,从瘀血入手,在心悸治疗方面开创了新的思路,沿用至今。张锡纯认为心悸以虚证为主,气虚、阴虚尤其重要,用药上多以养阴药为重。可见,古代医家认为阴虚火旺证在心悸辨证分型中属于最重要的类型。养阴安神是心悸病最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1]。

丁师常说,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形与神俱,不可分离,人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天时、地理、社会环境的影响。天人相应,与时俱进,当今内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气候转暖,环境污染;社会安定,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提高,饮食肥甘厚腻,嗜食烟酒辛辣;乐享安逸,疏于运动;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心理负担加重,欲念丛生,相火妄动;以上作为心系疾病的危险因素都可在体内蕴结化火成毒,郁热耗伤心络,从而造成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当今人群的体质乃至病理生理特点,疾病传变较之与前有很大不同,因此现代人实证多,瘀滞热毒证增多,而虚证少,尤其虚寒证少。根据当今气候环境、工作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对人们体质和疾病的影响,以及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的新特点,丁师总结出当今心血管疾病的病机以热毒壅盛为主,提出了心系疾病的热毒学说。

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心悸的现代病因病机。现代社会人面临生活、心理等多重压力,最易痰火内生。痰阻心气,则脉气不相顺接,则脉律不调,同时火主动,痰热扰心,使神无所舍,则心神不安,心悸怔忡。《素问·至真要大论》已提出“诸病惊骇皆属于火”。《千金翼方》中孙思邈认为“心时跳时止,是痰因火动”。李梃提出“怔忡因惊悸久而成,痰在下火在上故也”。而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心中有痰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痰火既可相兼为病,又可互为因果,心痰郁久可化心火;心火亢盛,又能炼液成痰,或使已生痰浊更加胶固黏稠,不利化逐。《杂病源流犀烛》“由素有热,热生痰,痰流毒,痰毒灌注经络”。“毒”作为过早搏动发病及病势缠绵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的中医病理环节不应被忽视。一旦痰火蕴伏体内,毒邪胶结脉络,一遇外感、劳累、忧怒、饮食不节,痰随火生,火随痰行,痰火挟毒,上干心神,变生诸症,痰火扰心,神无所舍,心神不宁,则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痰热蕴阻胸中,气机不利,故胸闷。痰热毒壅盛于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可见口干口苦,头晕心烦,舌红苔黄腻;痰热阻滞,邪毒胶结,经脉不利,脉气不相接续,则脉促、代。因此清火化痰解毒是治疗过早搏动的重要方法,清热以宁心,宁心则有利于心气的恢复,化痰以行气通脉,解毒则可去其胶固之态,邪去正自安,热祛痰消,脉气通畅,脉气得续,气血流通,心脏不受阻碍和扰动,则心动有节,心安而神明,心悸易惊、胸闷失眠等症状随之而消。

2 抗疟中药引入心律失常治疗

20世纪90年代,丁师研制出了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新药心速宁胶囊。心速宁方主要针对证属痰火扰心之心悸,治以清热化痰止悸,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后来,丁师在进行心律失常治疗药物的筛选过程中,受奎尼丁由抗疟疾药植物金鸡钠提取的启发,发现一些传统抗疟疾药物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在心速宁方的基础上进行拆方,选取其中的青蒿、常山两药进行研究。2003年,丁教授申请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传统抗疟中药青蒿常山抗过早搏动的研究”。该项研究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的基础上对青蒿、常山的进一步挖掘[2-3]。

丁师在临床中最喜用青蒿治疗心律失常,青蒿用至30 g,学生常恐其苦寒之弊,丁师引清代《本草新编》解除疑问,曰“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无不宜也。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又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共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临床中丁师率先将青蒿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4],获效颇佳。常山,以往医家用常山主要是作为涌吐药使用。丁师独辟蹊径,利用常山清热化痰的作用治疗心律失常[5],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临床中丁师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将常山与青蒿配伍,常用剂量为6 g。青蒿与常山配伍,青蒿为清热化痰之主药,味苦微辛性寒,《滇南本草》称其可“去湿热,消痰”;常山苦辛寒,除痰截疟,善开痰结,药味简明,组方合理,清热化痰,兼顾解毒宁心,直折病势。

3 丁师治疗心律失常特色用药

除青蒿、常山外,丁教授常用夏天无、紫石英、黄连、苦参治疗心律失常。

3.1 夏天无 丁教授在治疗早搏的过程中常用到夏天无这味药。其在湖广地区应用地很广泛且临床疗效较确切[6]。通常是入汤剂使用,每次9~15 g。丁教授认为,夏天无具有活血行血止痛的功效,对气滞血瘀造成的早搏效果颇佳。辨治时常以黄芪二号方(建议给出药物组成和药物剂量)为主方,加用夏天无,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一般用量为15 g左右。

3.2 紫石英 紫石英性温,味甘,入心肝经。有镇心、安神、降逆气的作用[7]。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易惊,肺虚咳喘,宫寒不孕。以往医家用紫石英治疗心系疾病时多用其镇心安神的作用,常用于心悸、失眠等症。因为紫石英属于矿物,密度比较大,性沉重,根据中医取象比类的观点,该药应有够潜心神、镇惊气作用。丁师认为这味药定惊止悸安神的作用是通过补心气来实现的。心气不足,失于收敛固摄,神无所舍,容易逃逸于外,补心气之不足,使心神内守,则心悸之证可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凡有善惊易恐、心气虚失眠等症状者均可应用紫石英。有不少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在求医时常常这样叙述:平素遇极小的声音也易惊恐,如楼上落物或门窗被风关闭,轻者受惊后全身颤抖,重者引发心悸心慌,良久不愈。丁教授认为此即神不内守,本质属心气不足,紫石英既可补心气,又可安心神,故时常应用。

过去认为,紫石英一般入煎剂时需要先煎,丁教授亲至药房考查后认为现时紫石英在入药前已经经过粉碎,颗粒很小,无需先煎。他常讲,紫石英质地厚重,用量以30 g左右为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矿物质的药物不宜入丸剂,因为做丸剂时紫石英很难粉碎成面状,一般都呈小颗粒状,入丸药后患者服用时有吞咽沙石的感觉,因此以入煎剂为主。

3.3 黄连 黄连初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品大苦大寒,善清肠胃之湿热,有能泻心肾肝胆实火,清心除烦,消痞止痢。心火上炎,心神不宁在心系疾病中是一个重要病机。黄连善于清心火而止烦。早期丁教授经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过早搏动,后期研制的心速宁中也有黄连。丁教授在临证用黄连配伍应用很多,凡心悸实证均可用之。一般入汤剂9~15 g。黄连与其他清热药不同之处在于,小剂量使用有养胃的作用,大剂量应用清热之力强。

3.4 苦参 苦参性寒,味苦;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苦参属寒凉之品,正适宜痰火内盛,扰乱心神者。苦参的主要成分是苦参总碱,具有利尿、抗炎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苦参碱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丁师认为,苦能燥湿,能坚阴,对痰火内盛,扰乱心神之证,可消痰降火,宁心安神,但苦参属寒凉之品,多用易伤中,一般以9~15g为宜,连续应用不超过1个月。

4 验案举隅

患者林某,男性,55岁,2014年12月5日入院。2年来患者常感到胸闷,心慌,呈阵发性,劳力或生气时易诱发,曾做24 h EKG示早搏,一过性ST段下移,诊为冠心病,室性早搏,曾服倍他乐克,稳心颗粒等,症状时好时轻。3 d前因情绪激动,又感心慌加重阵发,时感胸闷,无胸痛,常感口干,舌红苔少,脉弦细。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BP 120/60 mmHg,心肺听诊(-),杂音(-),HR 70次/min。心电图(EKG):正常范围。24 h EKG:室早3076次/24 h,一过性ST-T下移。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予中药治疗。处方:黄芪30 g,麦冬20 g,五味子12 g,青蒿30 g,黄芩12 g,黄连9 g,延胡索30 g。三七粉3 g(冲服),当归15 g,常山6 g,炙甘草20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诊:服上方后,症状减轻,胸闷,心慌等发作次数及时间较前好转,舌红,苔少薄黄,脉沉细。处方:上方加苦参30 g,丹参30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3诊:胸闷,心慌等症状明显减轻,自觉早搏次数较前减少,夜眠不佳。舌红苔薄,脉沉细。处方:上方加炒枣仁30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4诊:上药服用14剂,胸闷,心慌等基本消失,自觉早搏亦消失,纳眠二便调。舌红苔薄,脉沉。24 h动态EKG示:室性早搏52次/24 h。处方:上方继服6剂,水煎服,每日1剂。未再复发。

本例患者的心律失常是既发于冠心病的,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应该重视冠心病的基础病因治疗。辨证治疗时以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为大法,方用黄芪一号方加减。初诊以黄芪一号方,加用青蒿、黄连、黄芩、炙甘草,宁心定悸;2诊仍有舌红苔黄之象,加苦参清热宁心,丹参活血化瘀;3诊时诉夜眠不佳,辅以枣仁;4诊时诸症改善明显,守方不移。前后四诊,攻守兼备,尽得先机。对于冠心病既发之心律失常,当辨标本,二者相比,冠心病为本,心律失常属标,辨治时应当以冠心病为先,祛除病因则心悸得宁。

丁师专注心律失常治疗前后长达近30年。早期以益气养阴的治疗方法为主,后逐渐认识到痰火热毒在心律失常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特别是在心律失常治疗的用药上,特色突出,疗效可靠。丁师率先将传统抗疟中药引入心律失常的治疗,并以此为突破口,在心悸治疗上形成了清热化痰,解毒宁心的特色治疗方法,独树一帜。

[1] 胡晓贞,颜乾麟,颜德馨.颜德馨论心悸证病机及其治法[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7,14(11):82-83

[2] 丁书文,焦华琛,谢砚英,等.青蒿常山对冠脉结扎所诱发犬急性心肌缺血所致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613-1614.

[3] 丁书文,焦华琛.青山健心片抗心脏过早搏动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5(7):1365-1367.

[4] 周晋,邱晓红.抗疟药青蒿素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J].药学学报,1999,34(8):569-572.

[5] 戴德哉,荣沛.常洛啉的6个吲哚衍生物的抗心律失常活性[J].中国药理学报,1991,12(5):411-415.

[6] 朱经艳,孟兆青,丁岗.夏天无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0(12):2713-2719.

[7] 赵渤年,张贞丽,袁敏,等.中药紫石英原矿物本草考评及确认[J].中成药,2012,34(10):1994-1998.

R249.8

A

1004-745X(2015)08-1395-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8.029

2015-03-26)

猜你喜欢
常山青蒿苦参
Efficacy of Kushen decoction (苦参汤) on high-fat-diet-induced hyperlipidemia in rats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拔野葱
白米青蒿社饭香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常山县档案馆举办老照片展
让评论在县级纸媒有效落地响亮发声——以《今日常山》为例
大剂苦参治不寐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乡野里的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