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2015-01-24 17:33马金玲宋长恒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厥阴干姜乌梅

马金玲,宋长恒

(1.山东省寿光市中医院,潍坊寿光 262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马金玲1,宋长恒2

(1.山东省寿光市中医院,潍坊寿光 262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乌梅丸;胃脘痛;口腔溃疡;黑睛生翳;经方

1 方剂溯源

乌梅丸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主方。历代伤寒注家也都把它作为治疗厥阴病的总方。厥阴是阴之尽、阳之始,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阳的转折点,乃阴尽阳生之经。病至厥阴,正气衰弱,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中常有寒热错杂的表现。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1]说:“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乌梅、桂枝、细辛、人参、蜀椒、干姜、附子、黄连、黄柏、当归10味药组成,具有温脏安蛔、清上温下的作用,主治“蛔厥”及“久利”。

2 临床举隅

笔者抓住本方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在临床中使用乌梅丸治疗胃脘痛、口腔溃疡、黑睛生翳等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案例简述如下。

2.1 胃脘痛

李某,男,62岁,2010年5月就诊。患者脘腹疼痛5余年,时发时止,疼痛多发生于餐前,喜温喜按,嗳气泛酸,纳差,大便时秘时溏。当地医院给予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黄芪建中汤,症状稍作缓解,之后又反复出现上述症状。十天前餐后突然出现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四肢厥冷、发热恶寒,住进市人民医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憩室”,告之患者家属手术效果好。患者惧怕手术遂前来我院门诊求治。就诊时见其形体消瘦,语声低微,双手按压于上腹偏右部位,面容呈痛苦状,面色苍白自诉口苦而干、心烦失眠、嗳气呃逆、胃纳不佳、形寒畏冷、短气无力。脉弦细而弱,尺候不足,舌苔白腻,证属肝胃不和、寒热错杂并见,乌梅丸加减进行治疗:乌梅12 g,黄连6 g,黄芩12 g,细辛3 g,当归9 g,椒目9 g,党参15 g,肉桂6 g,干姜6 g,制附片12 g(先煎1 h),三棱6 g,莪术6 g,炮穿山甲9 g,水煎服5剂,疼痛减轻明显,嗳气泛酸症状消失,饮食增加,继续服用此方50剂,诸证消失。在本科室做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憩室消失。随访至今饮食正常,未发生过剧烈疼痛。

分析:本案为肝强胃弱、寒热错杂并见之证,以乌梅丸方为基础进行加减。方中乌梅酸敛入肝,养肝阴;黄连、黄芩清肝热;细辛、椒目、肉桂、干姜、附片大量辛热之品温运脾阳;党参、当归补气养血;三棱、莪术、炮穿山甲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合用清上温下、攻补兼施,清肝热、补胃虚、扶土抑木,佐以活血通络之品祛其瘀滞,获得良效。

2.2 口腔溃疡

王某,男,40岁,2011年3月就诊。患者反复口腔溃疡2年余,加重1周,每次发作自行服用黄连上清片,外敷口腔溃疡散,效果不佳,且服药后胃内不适。此次发病口腔黏膜上散见数个绿豆粒大小的溃疡,周边淡红,口内灼痛,进食疼痛加剧,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且大便稀溏、小便频多、四肢不温,流质饮食,舌质红苔燥少津,脉滑无力。证属上热下寒,治宜乌梅丸加减:乌梅15 g,制附片10 g(先煎),肉桂5 g,黄连5 g,黄柏6 g,椒目6 g,党参12 g,当归9 g,细辛3 g,干姜9 g,牛膝10 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口内疼痛大减,仍疲乏无力,大便稀溏,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 g、五味子10 g以健脾补肾、涩肠止泻。继续服用5剂,乏力减轻,便溏减轻,溃疡创面愈合。再加入白术9 g,将干姜用量加至12 g进一步温脾阳,继续服用7剂,诸证皆愈,随访未复发。

分析: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心脾有热上冲、熏发口舌。然本患者过服寒凉药物热邪非但未除,反损及脾阳,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症状表现,治疗宜清上温下、寒热同调,选用乌梅丸加减。

2.3 黑睛生翳

陆某,男,35岁,2012年5月就诊。患者眼睛视物模糊,视力减退2年余,伴目中刺痛、心烦失眠、口苦咽干、饮食不佳、大便稀溏等,因西药治疗无效前来我科就诊。患者黑睛混浊且有云翳,如星点状,中间低陷且色白,兼有微黄色,舌尖色红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细而数,尺部弱,诊断为“黑睛生翳”,病在黑睛,黑睛为风轮,病在风轮,相应于厥阴肝经,且症状表现为寒热错杂,给以乌梅丸治之:乌梅12 g,黄连6 g,黄柏6 g,当归9 g,党参12 g,干姜6 g,桂枝6 g,炒椒目6 g,细辛3 g,制附片12 g(先煎)。水煎服7剂,心烦失眠、饮食不佳、口苦咽干等症缓解,舌有瘀斑,说明有瘀滞需活血祛瘀散结。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炮穿山甲、三棱、莪术,服用5剂视力稍增,视物稍清,目痛减轻,查其黑睛,见云翳有散开趋势。又服用7剂云翳消散,视物清楚,其他症状也好转。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10余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分析:病在黑睛,按五轮分属,黑睛属风轮,内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五行属火,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则目中刺痛,视物模糊,口苦咽干;肝木克土则饮食不佳,大便稀溏;肝火旺则肾水相对不足,水不涵木,阴虚火旺则舌尖色红,脉弦细而数,尺部弱;疾病发生时间长,舌有瘀斑,说明久病伤肝,肝血瘀阻,症状表现为寒热错杂,因而使用乌梅丸加活血散结之品治疗,效果显著。

3 体会

运用乌梅丸一方治疗多种疾病,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的治疗特色。《伤寒论》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后世医家遵崇张仲景把乌梅丸作为治疗蛔厥证的主方。柯韵伯云[2]:“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相符,岂止吐蛔一证耶?”乌梅丸一方重用乌梅,至酸至柔,收敛肝气,养阴生津,细辛、桂枝、干姜、蜀椒、附子辛热之品温脏祛寒,配伍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之品,人参补气培土御木侮,当归养血滋肝体,诸药合用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攻补兼施,刚柔并济。笔者体会只要抓住疾病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就可以把本方作为基础方,对临床中出现的具体症状再进行具体的辨证加减。本文案例虽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因而使用本方取得良好效果。所以在临床中细辨寒热虚实、谨守病机、灵活加减,对本方的应用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异病同治。

[1]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19.

[2] 宋力伟.乌梅丸治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2,1(31):69-70.

R289.5

A

1006-3250(2015)03-0356-02

2014-12-11

马金玲(1979-),女,山东寿光人,主治医师,从事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厥阴干姜乌梅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厥阴病篇再论
《新方八阵·热阵》中干姜应用特色探析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