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生丸治疗慢性脾虚泄泻42例

2015-01-24 22:37李文胜王泽民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1期
关键词:茯苓脾虚脾胃

李文胜 王泽民

(1 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3;2 北京市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泄指大便稀薄,时作时止,其势缓者;泻指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其势泄泻之本,无急者。二者合称为泄泻。多由于脾胃虚弱,临床上以脾虚泄泻最为见。脾虚泄泻是指因脾阳气虚而致运化失常,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尿少或黄赤,面色萎黄,身重胸满,神疲倦怠,消瘦,舌淡苔白,脉细弱。此病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慢性泄泻是指长期反复发作的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此病可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肠道肿瘤等多种疾病。近年来,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其难治性、反复性而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我于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运用资生丸加减治疗慢性脾虚泄泻4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2患者例均为本中心门诊患者,男性27例,女性15例;病程最短9月,最长达11年。年龄最大62岁,最小8岁。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6次,便质稀薄,时溏时泻,迁延反复为主。部分患者有完谷不化或水样便,伴食少,神疲,面色不华等,或兼有轻度肠鸣腹痛,但无里急后重之感。

1.2 诊断标准:脾虚泄泻诊断标准[1]: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大便检查均未见红细胞、白细胞。

1.3 排除标准:全部病例经检验排除痢疾。

1.4 治疗方法:资生丸加减。基本方:白术10 g,炒扁豆10 g,陈皮12 g,山药30 g,白豆蔻10 g,藿香10 g,炒苡仁10 g,党参10 g,生山楂10 g,泽泻10 g,炙甘草6 g,茯苓10 g,炒麦芽10 g,桔梗10 g,芡实10 g,莲子肉10 g,黄连6 g。泄泻次数增多有滑脱趋势者加赤石脂、诃子肉(煨);虚寒重者附子、干姜;脾肾两虚者加四神丸;兼肝气乘脾者加痛泻要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周为1个疗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忌生冷、油腻、辛辣之物。

1.5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大便次数恢复至每天1~2次。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大便次数每天≤2次,近似成形,或便溏每天1次者。无效:用药治疗1个疗程后,大便次数、形状等均无改善者。

2 治疗结果

服药1~3个疗程后,42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5例,好转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29岁,2013年3月19日初诊。主诉:反复腹泻4年余,加重1个月。现病史:4年来反复出现大便稀溏,或夹完谷不化,轻则1日行2~3次,食油腻或饮食不注意则加重,重时5~8次,平素纳差食少,身体消瘦,面色萎黄,易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弱。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慢性泄泻,证属脾虚及肾。治宜:健脾益肾,化湿止泻。给予资生丸加减,药物组成:白术10 g,炒扁豆10 g,陈皮12 g,山药30 g,白豆蔻10 g,藿香10 g,炒苡仁10 g,党参10 g,生山楂10 g,泽泻10 g,炙甘草6 g,茯苓10 g,炒麦芽10 g,桔梗10 g,芡实10 g,莲子肉10 g,赤石脂10 g,诃子肉水10 g,水煎,1日1剂,分2次口服。服药14剂后,大便次数减少,渐次成形,食欲增进,继以前方稍作加减,调理2月,诸症皆失。半年电话追访得知,至今未复发,体质量明显增加。

4 讨 论

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脾胃病之一。泄泻病因复杂,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脏腑虚弱均可引起泄泻,但其基本病机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2]。《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慎,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泻痢作矣”。可见泄泻的主要病因是“脾虚”。长期饮食不洁、劳倦内伤或久病缠绵,损伤脾胃,可致脾胃虚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内经》载“湿多成。故形成“脾虚湿胜”的局面。如果脾的功能正常,湿就不会产生,泄泻就不会发作。

慢性泄泻可根据发病机制分为三型:脾虚(脾泻)、肾虚(肾泻)、木邪克土(肝泻或气泻)。三型又以脾虚型最为常见,在临床上不一定分得很清楚,因为几种原因互为因果,有时则交叉或同时出现。由于脾虚(脾泻)会加重脾弱,如此互为因果,转辗相循,使泄泻日趋发作,同时脾胃运化水谷还需命门之火温煦脾胃,才能腐熟水谷,久泻则往往形成肾阳不足,脾的运化功能失去推动力。这样脾病及肾,肾病及脾,形成循环,使泄泻缠绵不愈,临床上见到的慢性泄泻往往如此,表现为脾肾阳衰的症状。同时泄泻的发生,有时也由情志失调所引起,临床上表现为肝木克脾土的症状。但是临床上所见慢性脾泻症必先有“脾虚”的因素存在,否则即使有肝邪,也不会发生泄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虚,或大病之后,过服寒凉,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泻之证。”脾虚泄泻病因虽较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故治疗应健脾益气,化湿止泻。资生丸一方出自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是缪氏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取自《易经.坤卦》“大哉坤元,万物资生”[3]。取资生坤土之意,故从名来看它是一个全方位调理后天脾土之方。此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薏苡仁、扁豆、莲子,皆补脾胃之药,其中茯苓、山药、薏苡仁,兼能渗湿;砂仁、陈皮,调气行滞,合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暖胃而又能补中;桔梗入肺,载药上浮,可通天气于地道,使气机升降调和。所加之药,山楂、麦芽、白豆蔻消食化滞;藿香醒脾;黄连清理脾胃之热,少用厚肠;芡实滋脾阴而护脾元;泽泻利湿祛浊。全方重在补而辅以调,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可谓调补脾胃的良药。罗谦甫谓此方“既无参苓白术散之补涩,又无香砂枳朮丸之燥消,能补能运,臻于至和”。著名中医岳美中谓此方治疗脾虚证,效果良好,尤宜于老年人。古人用治妊娠3~5个月习惯性坠胎者,亦治妊娠呕吐,都是从固脾元着眼[4]。治疗过程中,注重守方以积量变至质变,不守方则难获全效。还应定期肠镜检查以早期发现肠道肿瘤。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49.

[2]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 岳沛芬.岳沛芬临床经验集[M].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396.

[4] 陈可冀.岳美中全集(上编)[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27.

猜你喜欢
茯苓脾虚脾胃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云茯苓
云茯苓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