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柞蚕产业状况及发展对策

2015-01-25 05:31田国华霍锡敏
中国蚕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茧丝柞蚕蚕业

田国华 霍锡敏 彭 凯

(1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扎兰屯 162650; 2阿荣旗河西柞蚕实验种场,内蒙古那吉屯 162750)



内蒙古自治区柞蚕产业状况及发展对策

田国华1霍锡敏1彭 凯2

(1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扎兰屯 162650;2阿荣旗河西柞蚕实验种场,内蒙古那吉屯 162750)

叙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柞蚕业规模、经济效益、机械化程度及对社会的贡献,并针对内蒙古柞蚕生产存在管理及法规缺失、资源优势没能得到发挥、科技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内蒙古应采取建立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加强生态柞园建设、广纳人才等对策,以促进内蒙古柞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柞蚕产业;综合利用;茧丝加工;退耕还林

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柞蚕生产分布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养蚕从业人员约11 000人,年生产柞蚕茧8 750 t,蚕业产值为2.36亿元。据农业部调查,内蒙古柞蚕放养数量居全国第5位[1],但目前还没有开工运营的茧丝加工企业。为促进内蒙古柞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分析柞蚕产业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供同仁商榷。

1 内蒙古柞蚕业的基本状况

1.1 柞蚕起源及行业规模

内蒙古有记载的蚕业生产始于清代的乾隆至嘉庆年间[2]。1958年,内蒙古人民政府在扎兰屯建立内蒙古蚕业学校,同时成立了内蒙古扎兰屯蚕业实验站(现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呼伦贝尔市蚕业管理站),由内蒙古商业厅组织、管理蚕业生产;并在内蒙古东部的原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有柞林资源的盟相继建立了蚕业管理机构及茧丝加工企业,开展蚕业生产和茧丝加工。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末,原有的5个茧丝加工企业(扎兰屯丝绸厂、赤峰市平庄丝绸厂、乌兰浩特民族丝绸厂、阿荣旗缫丝厂和哲里木盟胜利丝绸厂)全部破产倒闭,蚕茧收购是以商户设点为主,将蚕茧割开后,蚕蛹在市场上出售,茧壳销往外省的茧丝加工企业。截止到2013年底,内蒙古自然柞林面积207.02万 hm2,从事养蚕的农民约5 000户,10 700人;从事蚕业管理和科研的人员71人,其中呼伦贝尔市蚕业科学研究所40人,各级蚕业管理站31人;3个蚕种生产企业——阿荣旗河西柞蚕实验种场、阿荣旗珍珠蚕种场、科右翼前旗归流河蚕种场共183人。管理和科技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8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8人,中级技术职称19人。

1.2 柞蚕生产方式及经济效益

内蒙古属柞蚕二化性地区,由于无霜期短,不能满足柞蚕二化性的需求,所以采用“二化一放”的生产方式。柞蚕生产的计量单位为“把”(约4 kg蚕卵),一把蚕需要柞园面积6.67~8.00 hm2,每把柞蚕平均可生产蚕茧1 750 kg。按近3年蚕茧平均26元/kg的价格计算,每把柞蚕产值在45 500元左右,扣除养蚕成本(蚕种2 800元、蚕需物资1 000元、柞园承包费1 000元)4 800元,每把柞蚕纯收入约40 700元。2013年全区年放养工业用原料茧柞蚕5 000把,蚕茧产值约为2.04亿元;放养各级柞蚕蚕种数量225把,生产柞蚕种茧14.30万,各级种茧平均价格80元/kg,产值为1 144万元;制种后蛾口茧、蚕蛾,清理柞园后的枝柴等产值为2 092万元。2013年全区蚕业总产值约为2.36亿元。

1.3 柞蚕业现代化程度

柞蚕是传统产业,柞蚕幼虫放养在山区柞园中主要靠人工劳作,养蚕劳动强度大;柞蚕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很低,目前仅在柞蚕园轮伐更新、除草及在地势平坦的柞园移蚕时采用部分机械。

1.4 柞蚕业对社会的贡献

1.4.1 增加农民收入 在内蒙古,放养柞蚕的经济收益远高于种植业和其它养殖业,而且养蚕时节正是农闲季节,不与农事争时间和劳动力,农民利用农闲季节饲养1把柞蚕,经过60 d左右即可完成柞蚕生产,可获得4.07万元的纯收入。因此,有“种地带养蚕,一年顶两年”的说法。

1.4.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及促进生态建设 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正在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在减少,利用退耕还林政策,人工种植柞树建设柞园,发展柞蚕生产,既可促进生态建设,还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利国富民。

1.4.3 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农民放养柞蚕不仅为茧丝加工企业提供原料茧,还可繁荣城乡经济,促进城乡间的交流。而且,不仅柞蚕蛹、蛾、幼虫作为食品、保健品,丰富了人们的食品结构;柞蚕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又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对增加税收、促进城乡人员就业以及社会发展作用重大。

2 柞蚕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管理及法规缺失

内蒙古柞蚕生产,1958年由内蒙古商务厅组织、管理,1963年交由内蒙古轻工化工厅管理,1983内蒙古轻工化工厅撤消后,自治区级则没有蚕业行业的管理机构。而且,到目前为止内蒙古始终没有制定过蚕业方面的管理法规,向自治区申请蚕业建设、科研等项目,则没有受理部门;导致蚕业生产出现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困惑局面。

2.2 资源优势没能得到发挥

内蒙古有自然柞林面积207.02万 hm2,其中可利用养蚕的面积为61.66万 hm2,实际可利用养蚕的面积约为50.00 万hm2。但现在利用养蚕的柞林面积仅为4.00 万hm2,占总柞林面积的1.78%,占可利用面积的7.36%,开发养蚕的利用率很低。

50多年来,内蒙古的柞蚕生产呈波浪式发展,历经20世纪50年代的创业期,60年代的大跃进期,70年代的调整期,80年代的市场波动期,90年代的衰败期,以及之后的政策与生态保护观念导致的冲击期。特别是20世纪80至90年代期间,内蒙古个别地区不切实际地盲目开发柞蚕生产,在缺乏养蚕技术、养蚕用柞树树龄过大的条件下,指令性地大面积批准建立柞园,更有甚者借养蚕之名批建柞园,砍伐树木,买卖资源,结果是山林遭到破坏[3];而有些人却误以为这都是柞蚕生产发展的结果,致使部分地区政府禁止发展柞蚕生产,使柞蚕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2.3 科技人才匮乏

内蒙古开创蚕业之初,从辽宁、江苏、四川等省调入大批蚕桑专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首批老一代专业技术人员已陆续退休。20世纪70年代至今,全区仅招录了正规蚕学专业毕业生4人,并且都在蚕业研究所工作,各蚕业管理与生产单位没有正规蚕桑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而且都存在蚕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的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内蒙古柞蚕业的发展。

此外,20世纪50年代后,内蒙古建立的5个茧丝加工企业,因养蚕数量不稳定、原料茧短缺、出口不畅等原因,相继倒闭,导致蚕丝行业产业链当中最为重要的加工链条断裂,也是内蒙古柞蚕产业发展出现困境的原因之一。

3 内蒙古柞蚕业发展对策

3.1 建立管理机构健全法规

内蒙古发展壮大柞蚕生产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要统一认识,建立蚕业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使行业生产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建议依据《畜牧法》、《森林法》、《种子法》等法规,尽快制定颁布《内蒙古自治区柞蚕种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茧丝绸管理办法》等,依法规划管理。 建立健全法规、标准,完善各项制度,对柞园(柞林)使用,蚕种生产、经营,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许可证制度,设立蚕种质量检测机构。

3.2 加强生态柞园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柞蚕生产,柞园是关键,只要了解掌握柞树的生理特性,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柞树资源就可在发挥生态功效的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内蒙古柞蚕业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且不能一哄而上,过度开发。建设柞园时,对柞树修剪要选用培育中刈树型的技术方式,以减少轮伐次数,提高柞树产叶量,扩大树冠,减轻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还要采取在林间空地补植柞树,种植低矮植物或绿肥植物,这一措施可防风固沙、截持降雨、减少径流、分散流量、滤水淤泥、保持水土和涵养水份的作用[4];同时,还要全面禁止在蚕园内放牧。要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做到科学合理开发柞林,建设高产高效能柞蚕园,打造生态蚕业,保证柞林资源永续利用。

3.3 广纳人才实施蚕、丝深加工

以促进蚕、丝全面发展,提高蚕、丝业整体效益为目标,不拘一格地招纳人才,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柞蚕生产不仅为丝绸加工提供原料,也为人们提供柞蚕蛹等食品,应积极开展柞蚕综合利用与茧丝深加工的研究与开发。蚕、丝生产有农、工、商等环节,发展壮大柞蚕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是必由之路,应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模式的产业化生产模式,以提高蚕、丝行业的整体效益。

[1] 农业部全国柞蚕资源状况调查组.全国柞蚕主产省资源状况调查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0.

[2] 浙江大学.中国蚕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26-237.

[3] 田国华.内蒙古柞蚕业发展与回顾[J].内蒙古林业,2002,(11):14.

[4] 秦利.中国柞蚕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24-36.

收稿日期:2014-09-25;接受日期:2015-01-03

2014-10-26;接受日期:2015-01-12

田国华(1963—),男,山东寿光,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13754036366,E-mail:317412791@qq.com

[S88-9]

C

1007-0982(2015)01-0055-03

猜你喜欢
茧丝柞蚕蚕业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四川蚕业》稿约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