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引领美丽乡村治理模式

2015-01-26 07:16姚瑞平
唯实 2015年1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美丽生态

姚瑞平

生态绿色、美丽环保是一种包容式的乡村治理模式,是当代乡村发展的新理念、新范式、新追求。绿色生态美丽乡村的内涵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核心是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关键是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展现天蓝、水清、气爽,绿树青山,田园风光,殷实宜居,和美乡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率先建成现代化标志性美丽乡村,建成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必须走绿色生态包容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程。

一、基于绿色生态的美丽乡村治理理念

以绿色生态引领美丽乡村治理,不仅超越了保护环境的层次,还融入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元素,是体现全面、整体、高效、和谐、持续的生态发展观,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自然之间互利互惠的共生治理结构。不仅能满足人的自身进化和乡村发展的自身需求,而且能保护自然、供养自然,并推进农村社会的生态进化。

美丽乡村治理生态系统观。乡村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同样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特征,具有闭路循环的规律、反馈调控的规律、系统和谐的规律。理论上,乡村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乡村依据本身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物质、人力、信息的交换;乡村生态系统的动态性,则体现在乡村是个开放的系统,乡村建设治理发展,是一个适应变化的过程,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乡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各个要素是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集合,而不是要素的简单机械加和;乡村生态系统的层次性,体现在一方面单个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又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另一方面单个系统自身又组成更大系统,如乡村村落组成新农村建设体系。乡村治理的功能定位要充分考虑到乡村自然条件、经济区位,考虑到其开放系统均衡特性。同时,要周全考量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使乡村辖域及周边具有多样而合理的生态结构、丰富的能量积聚和持续增殖潜力,以及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美好的生态远景。

美丽乡村治理生态自然观。乡村治理实践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愿特别是行政命令为手段的,而是尊重客观存在,坚持以行政伦理为指引、民意为导向,顺其自然的治理观。自然观旨在对自然存在方式、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给出唯物又辩证的解释。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可见,用自然观指导乡村治理实践,恰当地反映了人们对基于绿色生态规划的乡村治理模式的新认识、新判断、新范式。乡村治理自然生态观体现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自然观,将自然进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实践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用自然唯物主义原则考察乡村治理实践,不仅强调治理中的自然与人、社会统一的,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之中,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注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行政伦理思想。

美丽乡村治理科学发展观。乡村治理绿色生态理念当然体现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治理,和谐处理乡村眼前发展与持续发展的齿唇相依关系,以发展促持续带稳定,进而反哺乡村更加有效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在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注重民主政治、精神满足的需要,形成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生态的各个层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的发展观,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科学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美丽乡村治理坚持科学观,就是要把乡村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扣让百姓得利的核心,有效整合资源、释放乡村现实生产力,进而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创新乡村发展理念、转变乡村发展方式、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提高乡村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乡村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始终维护发展好人的根本利益,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首创精神,保障人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实现发展为民、发展靠民、发展民享。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统筹兼顾村民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美丽乡村治理生态循环理念。我国“三农”问题的困境在人口多、底子薄,乡村资源非常有限,快速发展对乡村资源的破坏速度已远远高于其恢复的能力,遵循生态治理循环发展的理念刻不容缓。生态循环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表现为低消耗、低污染和高利用、高循环率。强调物质和能源通过不断循环,得到合理持久利用,进而节约资源。生态循环是以生态理论、系统理论和协调理论为基础,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及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把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经济活动的循环生态化。乡村治理生态循环就是要以生态价值优先理念为导向,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运行循环经济和生态学理论,通过乡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系统化循环利用,实现乡村治理可持续,打造具有高效资源循环过程、完整系统结构网络、可进化复合式乡村生态经济。

美丽乡村治理绿色低碳理念。我国仍处于乡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使得乡村生态环境破坏达到自然生态所能承受的极限,给能源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使得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还带来了沉重甚至不可逆的环境污染,乡村治理绿色低碳模式势在必行,即倡导在乡村治理中优先考虑环境保护,提高环境保护与乡村发展的融合度。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推动乡村发展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经济实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走乡村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模式,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大力倡导乡村清洁经济、绿色无烟乡村经济理念,将对环境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应用于乡村治理过程中,最终得以保护美丽的乡村环境。

二、绿色生态美丽乡村治理面临问题及对策

乡村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思想认识上,有的还存在偏差,或片面强调速度数量不求品位质量,或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没根本列为重大民生工程,群众参与治理主体意识模糊;在长远规划上,乡村治理缺乏规划引领,或无编制治理规划,或规划缺乏科学论证,与资源禀赋、地缘条件、产业发展对接不紧,没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在基础建设上,大多资金投入不足,公共产品特别是基础设施供给短缺,基层乡镇政府财政赤字和负债普遍,不发达地区尤为严重;在发展动力上,缺乏持续动力,乡村治理产业支撑能力较弱问题普遍,尚缺乏长久生命力;在发展水平上,普遍处于低发展水平,城乡差距扩大,村民收入增缓,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滞后;在制度保障上,乡村治理结构存在制度性缺陷,乡村基层组织薄弱,基层执行政策不力或偏差,基层越权、违法执法常见,行政干预市场普遍,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

建设绿色生态基调的美丽乡村,既要乡村快速持续发展,又要保护乡村自然生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先进的规划来引领,人才和资金投入来支撑,高效的组织机构来推进,而且需要法律制度来保障,群众关注参与,特别是发挥好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的作用。纵观国内乡村治理成功范例,一般有以下共性特点:一是个性治理。不同地域的乡村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乡村自然和人文特征,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才能真正显现出多样性和错位个性。二是系统治理。乡村生态系统的能量和信息等因子相互循环、相互交换、相互匹配,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各领域各空间形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整体,乡村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呈梯度有序协调发展。三是精细治理。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有别于粗放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快速发展老路,处处体现精准精细,精雕细刻,用心耐心。四是和谐治理。和谐体现以人为本的治理落点,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终极建成人类宜居美丽乡村。五是可持续治理。冰冻三尺非一日寒,生态发展是一渐进过程,需要计从长远和预留空间,明确代际责任和功成不必在己任成为绿色发展的共识,决不能以一时繁荣、眼前利益而透支了后代发展潜能。

当前,美丽乡村治理面临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业创新等诸多机遇,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压力、资源能源约束、资金人才缺乏等各路挑战,创建乡村绿色生态系统必须突出以下重要方面:一是突出联动机制。美丽乡村建设全领域广覆盖,需要联手联动,在运作上需要由政府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化运作,即政府引导推进、市场化运作配置、社会有序参与,需要各方面协作协调推进,建立决策、执行、反馈、修正、追溯机制,确保组织运作良性循环。二是突出顶层设计。跳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城市化思维,依托乡村生态包容式发展等先进理念高点规划,借鉴美丽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零碳生态、绿色宜居、智能生活、去机动化、天人合一等概念规划和设计理念,既有高质的生态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人文布局等战略规划,又有科学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三是突出人才支撑。把一大批将才相才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势能吸引、转化和释放出来,依托人才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建设智慧乡村、智能生活,打造乡村生态岛链、低碳清洁乡村,提升乡村治理的科技含量。四是突出多元投入。绿色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大资金多领域分层次多阶段持续投入。强化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实行财政分级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和运行平台,确定合理的年度投入增幅,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放大市场化运作配置资源效应,支持和灵活利用民间资本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资源参与投入。五是突出公众参与。加大宣传和普教力度,强化农民村民绿色生态理念和治理主体意识,引导从自己做起节约资源,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建设清洁家园。强化社团组织和企业的社会担当意识,加大对企业训化力度。完善环境决策、民意汇聚和信息公开制度,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六是突出标准建设。提高生态准入门槛,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碳排交易试点和环境资源税费改革,提高资源使用和污染成本。提高乡村建设标准,加大示范创建力度,建立严格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目标化管理,项目化运作,常态化问责,守住乡村绿色底线。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责任编辑:黄 杰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美丽生态
融合绿色生态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设计研究
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构建绿色生态德育课堂的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