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气象节目的各色语言组成

2015-01-26 17:24胡映君金丝燕王玲燕
浙江气象 2015年1期
关键词:背景音乐文稿气象

胡映君 金丝燕 王玲燕 黄 程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

谈电视气象节目的各色语言组成

胡映君 金丝燕 王玲燕 黄 程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

电视气象节目遍地开花,如何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使受众在获得气象信息之余还能感受到气象节目的电视魅力,需要对节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编排和包装。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便是各色语言组成,本文将从文稿语言、画面语言、肢体语言和背景音乐这4个方面来诠释各色语言在电视气象节目中的重要作用。

文稿语言;画面语言;肢体语言;背景音乐

0 引 言

电视气象节目不同于一般的电视节目,它更偏重于自然科学方面,借助于电视媒介,把天气信息传播给电视机前的受众,是专业性很强的一种服务手段,为百姓的工作出行等生产生活方面带来权威的天气预报,深受百姓喜爱。然而,随着传媒手段的日趋丰富,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还可以通过上网浏览、手机短信、气象官方微博微信等各种方式随时随地了解天气变化,方便而快捷。那么作为电视气象节目,如何利用自身的电视优势,通过声画资讯把节目做得丰富饱满,从而吸引受众眼球,真正体现电视气象节目的传播优势,笔者认为,对各色语言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

1 精彩、有特色的文稿语言

电视气象节目中的语言,大部分是体现在主持人的口播部分,这是对气象编导的文字考验,也是对主持人演播室临场发挥的考验。要把严谨刻板的预报语言转化为朴素简洁的生活语言,从而起到预报天气服务大众的作用;要形成节目自身的特色,牢牢吸引受众注意力,这些都离不开文稿语言的功能。

1.1 为节目设定独特的开场语。一般节目开始都由主持人进行开场问候,如“你好,晚上好”之类的,基本上都大同小异。但是如果为节目专门定制独特的开场语,在每次节目开始前讲述的话,这样既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节目风格,也让受众有种家人般被关爱和体贴的感觉。例如凤凰卫视的《凤凰气象站》在很长一段时间有自己固定的开场语,它是这么说的:“如果不能陪在你身边,那么就请让我为你守望风雨,欢迎来到和全球华人朋友共担风雨的《凤凰气象站》,各位午安!”一句浅浅淡淡带着微笑的问候语,道出了节目的宗旨,也拉近了节目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使整档节目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来,使受众感觉舒适而温馨。

1.2 精彩的收尾,给全文带来画龙点睛的效果。天气预报节目因为在时长上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很多节目都会优先对短期天气进行预报,如果天气情况比较复杂的话,几乎整档节目都在讲述实况和预报,而忽略了对文稿收尾的把控,使得文稿看起来头重脚轻。只有把握好节目内容的编排,使文稿念起来开场流利收尾精彩,才能算是一篇完整而又成功的好稿子。仍然以《凤凰气象站》其中一期节目收尾为例,它是这么说的:“我想,这就是7月的天气,它总是少了些含情脉脉的气质,多了一些盛夏的猛烈和直接,那么在这猛烈的雨水面前,是需要我们平平安安的”。这样提亮式的结尾,使整档节目看起来是多么和谐,多么完美。而且它的语言很有特色,把中国的文字美展现地淋漓尽致,哪怕是一档专业性很强的气象节目,在它的语言模式中,天气预报也显得很文艺很唯美很温暖人心。

1.3 客观全面评价天气,传递正能量,不要一味发泄对恶劣天气的负面情绪。恶劣天气是气象学上所指的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台风、局部强降雨、暴雪等。在天气预报节目中,我们常常播报这些恶劣天气带给我们在生产、出行、通讯方面的不利影响,还进一步提醒大家要注意防范由此诱发的洪涝、旱灾、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在以往的很多节目当中,我们总是对这些恶劣天气进行负面播报,在受众的印象中,以为这些天气只有不好的一面,只会带给我们不堪和灾难。然而事实上却不然,天气是种自然现象,全面来看一般都会有正能量的回馈。拿雷暴天气来说,它的确会给我们的生产出行带来很多不便,天气恶劣的时候,还会对农业造成绝产绝收的后果。然而,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在打雷闪电发生期间,会产生大量臭氧(臭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使地表生物免遭紫外线的危害;雷电还可以使空气中细菌和紫外线丧生,使得空气清新、洁净,病菌含量减少;此外,雷电还可以合成易被植物吸收的氮肥,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偿的恩赐。因此,在节目当中切忌一边倒地阐述对天气的负面情绪,尽可能向受众传达全面的气象信息。

台风“苏力”期间,福建卫视的《全省天气预报》是这么客观评价的:“在这个酷热、对清凉极度渴望的季节,‘苏力’就这样携风带雨地来了,有人说,台风就像卫星云图上的曲奇饼,在入伏的第一天,‘苏力’送来的清凉,就如同小cookie一样甜美,而水库里增加的雨水,则带来了更多的正能量,希望‘苏力’轻轻地走,不留下一点灾情。”说的真好,心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日常节目中缺少的就是这种对事物双面性感受的悟性。所以,在今后的节目当中,像这样正面的、乐观的语言,要学会使用和传达。

1.4 文稿中尽量使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语言。英国BBC资深气象主播Bill Giles曾在他的《气象学家还是记者》一文中这样写到:“各国的气象专家都是这样一个共同的习惯,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科学标准,而难以与那些并非出自这个专业的人们心息相通。因为人们生活在真实的天气之中,而不是天气预报过程的理论部分之中。” 的确,天气预报的绝大部分受众是普通老百姓,而非专家,因此对那些特殊的专业性词汇听不懂也不感兴趣。作为一档以服务大众为主要目的天气预报节目,受众所需要的不是预报过程,而是简单直白的预报结果。因此主持人应以“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为预报标准,向受众准确传达天气信息。

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在一次天气预报节目开始之前是这样说的:“不知人们现在活得太仔细,还是太大意,‘打的’的时候可以为从哪里到哪里仔细计算,但对马路边到来的春意却没有感觉,今天立春了……”这似乎随口说出的话,透着对生活的思考,也传达了节气的概念,而受众也最愿意听这些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既轻松又直白。

1.5 适当使用方言和民间谚语,使文稿更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为了顾全全体受众,主持人在语言方面还是以普通话为主,不过适当穿插一些地方语言,可以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使天气预报节目更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更富有当地生活气息。

除了方言以外,对一些气象方面民间谚语的恰当使用也可以使文稿增色不少。气象谚语是人民群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积聚下来的宝贵经验。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仔细观察风、云、雷电、雨、雾、冰、雪等,不停地思索它们活动的规律,用简明概括的语言描绘它们的千变万化,预测它们的动静走向。例如,人们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的现象。如果我们在气象文稿中多运用一些与天气现象相关的民间谚语,一定可以让文稿增色,使节目增加生活气息。但整体而言,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民间谚语的使用频率都比较低。这与从业人员的气象民间谚语知识积累不够有关,需要我们多涉猎我国的民间谚语宝库,增强文化底蕴,厚积薄发,从中寻找智慧的灵感。只有这样,才会让气象播报越来越充满生活气息,才会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

2 富有生命力、表现力的画面语言

从人的感官角度讲,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它感官,在电视节目中画面处于主导地位。这说明画面有着强大的表现力,如果我们在节目中运用得当,就可以获得很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2.1 采用实况画面语言,代替单调的平面数字语言。在电视气象节目中,具体的天气实况画面往往最具有震撼感和说服力。比如台风期间,记者用绳索把自己绑在大树边上做现场报道,大风吹得人根本站不住,雨水落到地上砸出一地的水花,身后的海浪一波又一波席卷而来,仿佛下一秒就能把人带走……这样的画面出现,受众已经很直观地明白这次台风的巨大威力,比我们用数字告诉大家,今天的降水量达到多少毫米,风力有几级,都要来得简洁而有说服力。当某地发生冰雹灾害时,记者的抢拍镜头因为时间紧张画面略微有些晃动,但当几乎要绝收的农田作物被镜头再现的时候,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被冰雹轰炸的场景,甚至可以感觉到农民朋友沉重的叹息声。这些画面和情感的传递,都是简单的数字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因此,实况画面的恰当运用,可以使电视受众直接感觉到天气的变化,突出所欲重点表现的气象信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运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动画等画面,凸显电视气象的画面优势和专业优势。电视气象节目,因为有固定的播出时间,所以在信息发布的速度上不及其它媒体有优势,但在专业技术画面使用方面,却是独一无二的。拿台风期间为例,运用抠像技术,使用主持人全景机位,在超大背景屏幕中用卫星云图动画把一个热带气旋的发展壮大兴盛过程展现地淋漓尽致,这样一幅画面仿佛是另外一种语言: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很渺小。我们需要善待地球,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只有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人类,善待我们延绵不绝的子孙后代!

2.3 滚动字幕对口播语言的分流作用。作为电视气象节目,还需要重视画面语言对于口播语言的分流作用。在重要天气过程即将产生时,传统的节目流程过于重视口播语言的传播,造成单位节目时间的信息超载,主持人往往以“机关枪”式的语速进行播报,严重降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画面对口播语言进行卸载,以滚动字幕或信息标注等方式进行辅助传播,充分体现电视传播与广播节目相比的媒介优势。

3 恰当适度的肢体语言,有助于受众对画面信息的理解

肢体语言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形式在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肢体语言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的好坏。有些主持人重视有声语言表达,却往往忽视肢体语言的运用,这是一种疏忽。心理学家有一个有趣的公式:“一条信息的表达=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这表明,人们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艾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

3.1 形体动作必不可少。在主持气象节目中,抬起手臂示意指点,热情而有趣;微微欠身,表示恭敬;微笑颔首,表示亲切谦诚等。这些都是礼仪礼节方面的,主持人给受众亲切礼貌优雅的印象。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作为气象节目,尤其当主持人在讲述实况信息的时候,需要指图给受众,哪些区域正在或即将经受高温的炙烤;哪些区域雨水泼辣酣畅淋漓;台风又是以怎样的路径朝我们一路狂奔,接下去又会如何转向或在某地登陆等等。这些都需要主持人运用手势,配合口播讲解,正确地将地理位置指给电视机前的受众,让受众从声音和画面的双重角度清楚明白地知道天气发生的区域范围。

3.2 尽可能不使用单一手势。手势的运用与语言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人们的思想感情会通过身势、手势、视线的接触,以及整体的仪态与行为举止等给人以直观印象。尽管气象类节目时间不长,但也不可过于机械化地出现单一动作,而需要通过适当的变化给人以优美感觉。手势与声音相互配合,音到手到,恰到好处。在全屏背景的时候,适当在镜前走动,不仅把讲述重点的最佳视觉位置展现给受众,同时也能多机位地展现演播室和主持人风采,丰富视觉镜头。

3.3 手势不宜过多,否则将分散受众注意力。肢体语言具体表达方式要准确,要符合社会习惯,根据节目特点和内容,适合观众的接受能力和习惯。“体态语”有多种多样,主持人应注意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体态语,但不能矫揉造作、牵强附会。其作用是作为有声语言的补充,起辅助作用。如果不分时间、地点、条件而滥用,一定会适得其反,因此要适度。

4 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让电视气象节目精致优雅

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其自身的“音乐叙述性”,这种性质是自足的、内在的、结构性的。音乐在抒发人类感情方面所发挥的威力,是任何最好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音乐赋予了画面以灵魂和生命。作为电视气象节目,在整档节目当中增加音乐作为其背景,会使节目增加自身的鲜明特色。

4.1 主持人解说词部分选用适合当日天气的背景音乐。一般来看,大部分的气象节目都比较中规中矩,在主持人预报天气的时候不会播放背景音乐,但如果我们不按套路出牌,打破常规,尝试在节目中选择使用合适的背景音乐的话,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选择音乐的时候,要相应配合当时当地的天气以及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比如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选择轻柔舒缓的音乐;在出现灾害天气画面的时候,选择较为紧凑快节奏的音乐。当然,背景音乐是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工具出现,不必非要生搬硬套,也不必通篇使用。在恰当的时间进入,在没必要的时候停止。如果用心去选择,必定会使节目更出彩,受众也必定会感受到我们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

4.2 城市预报部分大胆使用流行歌曲。绝大部分电视气象节目在以城市预报结束的时候,使用纯音乐当背景音乐,而且只要节目不改版,背景音乐就是固定不变的。就笔者接触过为数不多的使用流行歌曲为城市预报背景音乐的是黑龙江卫视和凤凰卫视,而凤凰卫视的《凤凰气象站》更厉害的还在于,它每天都在更换歌曲,并且好多时候都能在歌曲与天气或当日主题之间找出某种共鸣来。例如,在主讲“绿色让人心情愉悦”这个主题时,选用的歌曲是孙燕姿的《绿光》;在主讲雨水的时候,选用的歌曲是《时间煮雨》等等。不管是中文英文,还是韩文日文的,只要跟天气或主题相关,就大胆往上放,只要是很流行很潮,就大胆往上放。因此,为了把歌曲听完,很多受众会选择把整档节目都看完。甚至还有受众是专门为了听歌曲而去关注每天的《凤凰气象站》,听到好听的还会去搜索并下载来听。背景音乐也成就了《凤凰气象站》的一大特色,可以俘虏一部分受众。由此可见,背景音乐对于电视气象节目来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段。

5 结 语

我国的电视气象节目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从一开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仅此一家,到现在各地电视气象节目遍地开花,受众的可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因此,要想获得更多的收视群体,节目的服务性、贴近性和自身鲜明特色就显得很重要。作为一名电视气象工作人员,积极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用认真的态度和专业的服务理念,提升自己各方面工作能力。考虑从文稿语言、画面语言、肢体语言、背景音乐这几个方面出发,使节目更出彩,做更精确的天气预报,服务更多的受众,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实际的帮助。

[1] 宋英杰. 论电视气象节目语言特征[J].气象,2009(7):112-118.

[2] 王桂平,张剑侠. 气象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言风格[J].农技服务,2011,28(11):1634.

[3] 王玲,宋晓红,王丽. 气象节目主持人语言漫谈[J].河南气象,2000(2):1-2.

2014-10-10

猜你喜欢
背景音乐文稿气象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气象树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背景音乐在医院环境中的运用
背景音乐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背景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