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分析

2015-01-26 20:34白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胆酸泼尼松免疫性

【摘要】目的 对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以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30例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为对象,通过肘静脉血对患者抗体指标、肝穿病理学检查以及血清免疫学结果等进行分析。然后对熊去氧胆酸和泼尼松联合使用对患者实施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女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在临床中除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腹胀外,还伴有食欲不振、肝脾肿大等症状。三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准确率最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准确率最高。经过治疗后,患者各方面的生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比较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临床中具有明显症状,将熊去氧胆酸与泼尼松联合起来的治疗方法对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2.126

工作单位:133600吉林省安图县人民医院感染症科

Elderly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nalysis

BAI Yu Ant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in Jilin,Antu 1336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in elderly were discussed. Methods A hospital in March2013 -2014 in March received 3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 targeted by the venous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ntibody targets, liver biopsy and pathology results of serological analysis. Then the joint use of ursodeoxycholic acid and prednisone for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iochem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elderly women with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patients in clinical except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jaundice, abdominal distension, but also accompanied by loss of appetite, liver and spleen enlargement and other symptoms.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utoimmune hepatitis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lowest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highest diagnostic accuracy.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in all aspects of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m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lderly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has obvious clinical symptoms, ursodeoxycholic acid treatment method together with prednisone for elderly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have a good effect,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Elderly,Autoimmune liver disease,Features,Treatment

从病理来看,自身免疫性肝病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引起的肝胆系统所发生的系统炎症性疾病,肝脏功能异常或肝脏病理性损害是自身免疫性肝病常见表现。该病在治疗方面难度还较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严重影响 [1]。本文主要对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为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诊疗手段提供更加丰富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医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30例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以自愿性质加入本院该次研究。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不存在精神病史、沟通障碍等;其中男性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在50~70岁,平均年龄(54.1±2.9)岁;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9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18例。

1.2 方法

患者清晨时空腹抽静脉血,抗凝处理及离心机分离后保存待测。对免疫荧光法加以采用,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步骤对血液中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进行检测。在B超引导下对患者肝组织实施穿刺并通过10%中性甲醛对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待石蜡包埋和染色后交由病理室加以检测 [2]。随访4个月后,统计分析患者抗体、生化指标等结果

在治疗方面由本院对化浊解毒中药统一煎制,以300 ml为每剂分量标准,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服用150 ml。泼尼松最初可每天服用30 mg,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对剂量进行减少,每天10 mg为最终稳定剂量。除此之外,还需对去氧胆酸加以服用,以10 mg为每次用量标准,每天两次。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等生活指标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对统计软件SPSS 15.0加以采用,各项数据具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准。

2 .结果

30例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25例,老年女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在临床中除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腹胀外,还伴有食欲不振、肝脾肿大、尿色加深等症状。

三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准确率最低(1/9),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准确率最高(7/18),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准确率为33.3%(1/3)。相对治疗前,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下降到接近健康人群,前后差异明显(P< 0.05)。

3 讨论

作为一种慢性肝胆系统疾病,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分类上除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还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不同类型的免疫性疾病发病率也存在一定差异。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相较来说欧美国家发病率更高,我国发病率和患病率目前还没有确切统计数据 [3]。但随着近年来医学研究的进步,关于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文献报道正在以明显的趋势上升。

本次对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与国外报道一致。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黄疸,自身免疫性肝炎属于肝实质病变,胆管往往会出现异常,因此在黄疸发生率上较高 [4]。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临床特征上主要表现为乏力,此外还较多的表现出腹胀、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这些都说明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所伴随的各种并发症较多,其临床治疗面临的困难较多。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上,血清生化、免疫检查是常用方式。

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临床治疗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熊去氧胆酸和泼尼松联合治疗方法。熊去氧胆酸是一种亲水胆酸,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可对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促进患者胆汁酸排泄的增加,与泼尼松的联合治疗对患者肝脏生化学指标有明显改善。患者接受治疗后,肝脏的受损与病变情况均得到有效缓解,各项生化指标与健康人群生化指标值趋向接近,说明了其对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的有效性。另外,研究表明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三种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准确率高低排名依次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

由本次研究可知,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临床中具有明显症状,将熊去氧胆酸与泼尼松联合起来的治疗方法对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胆酸泼尼松免疫性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胰酶片中胆酸和牛磺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胆南星中胆酸类成分含量测定及发酵前后含量比较△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4型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HPLC-ELSD法同时测定感愈胶囊中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血清甘胆酸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
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的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