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的问题和对策刍议

2015-01-27 11:36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大庙街道办事处刘艳
中国商论 2015年23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

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大庙街道办事处 刘艳

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的问题和对策刍议

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大庙街道办事处 刘艳

摘 要:将徐州打造成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城市是徐州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徐州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状况和物流品市场发育等因素的探讨,分析徐州在建设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上存在的优势及不足。借鉴其他城市在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过程中的思路和办法,并结合徐州自身特点和情况,对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 区域经济 物流中心

作为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徐州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城市空间大幅拓展,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正在成为强力辐射周边1亿多人口的中心城市群。

当前,徐州正在举全市之力高水平建设淮海经济区产业、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八大中心。“十二五”末,一个充满活力、洋溢魅力、极具竞争力的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在淮海大地上崛起,并继续昂首领跑。因此,徐州具有建设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的独特优势。只要政府结合实际,积极推动物流中心建设,将对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明显推动。

1 建设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的设想

1.1 区域物流中心

所谓区域性物流中心,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某个发生物流集聚的经济中心,其特点是物流规模大,对周边辐射强,市场体系全,物流环境优,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明显。

1.2 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3月成立,由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十四个地、市组成,东起连云港、西到开封、南至蚌埠、北达泰安。已发展到20个城市四个省区域图,包括江苏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山东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安徽淮北、苏州、阜阳、亳州蚌埠市;河南开封、商丘、周口,共有97个县(市),51区。徐州是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域的总面积为178000公里,2010年总人口为119000000人,约占总数的1.8%的人口和9.3%的总人口。

1.3 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

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是指淮海经济区中在商贸方面具有主导地位,在商业建设方面具有一定领先,能够吸引淮海经济区内其他城市和地方物流者前来物流,带动淮海经济区内部的人才、物资、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促进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区域中心。

2 徐州发展物流业的有效因素

徐州物流的发展有一个独特的条件和客观条件来支持。具体表现有:徐州交通的基础设施,通讯信息发达;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区域经济圈的中心地位突出;物流园区和专业配送中心已具雏形,各大物流园的大力建设正逐渐体现。

2.1 快速增长的区域经济中心

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标准。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经济实力雄厚。2013年徐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增速达13.9%,在淮海经济区的主要成员中总量最大,增速也最快。高速发展的经济为区域物流的构建提供物质前提。另外,徐州社会物流品零售总额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平均年增长率为15.5%,2013年增长14%,增速连续两年在江苏省第一,占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市总量的26%,已成为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城市。

2.2 四通八达的区域交通中心

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徐州城市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道,“五路公共汽车”的现代立体交通系统。城市铁路客运量20.83亿人(不含旅客周转量),9700万的年航空客运交通量公路客运量23亿人,社会物流总额500亿元,1000亿元的联合分布数量是淮海经济区最重要的客运和货运配送中心。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为淮海经济区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来往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2.3 繁荣活跃的物流市场

徐州总人口9905300人,占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域的八市的19.5%,苏北五市的28.9%。2013年,徐州市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70元,增加120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增长了12%;城市居民人均物流费用15705元,农民人均生活费用6742元人民币。自2010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了9.3%和13.7%。该地区居民收入的稳定性,使物流能力扩张和物流发展继续加强,为地区的发展添加更多的内生力量。

3 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物流中心所面临的困境

3.1 城市经济规模有限,对于市场空间和服务范围的辐射力小

徐州市应起到龙头作用,但现有的城市规模和市场规模还相差一大截,经济总产量小;全国前100名城市中徐州GDP排名仅在第53名,仅达到广州的1/5,连深圳的1/3都未达到;与省内城市相比排名也在南京、苏州之后。由于所处苏鲁皖区域又背靠腹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的经济发展相比,区域经济合作很小区域经济合作水平低,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其他因素,进一步客观反映徐州发展现代物流业有一定的困难。

3.2 低水平的收敛物流设施、物流通道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十一五”时期,徐州城市是提高建设用地,海上和空中交通基础设施系统。但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东向西”物流通道时间和成本,不能实现今天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是目前开发海上和空中港口航运交通不实用和有效的结果。在公路运输通道上,由于江苏省物流费用高,很难吸引其他省市以徐州港为货物集散中心,与浙江山东两省相比徐州缺乏举全省之力吸引外省货源、减免省内公路通行费等有力的政策支持。

3.3 现代物流服务业创新应用少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不足

由于创新应用于现代物流服务业较少,发展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联动能力不足。从总体上分析,徐州市有较大数量规模较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资产总额不足100万元,服务集中在道路、水路运输和支持仓储批发、餐饮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绝大多数的这些公司坚持传统商业模式,商业物流、电子物流、供应链金融、第四方物流等新兴商业模式的投资,科技含量与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创新动力。

3.4 物流人才匮乏

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徐州物流企业很少有引进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现代物流理念的普及率较低,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还比较低,物流企业中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企业中物流专业人才非常少,物流业的发展严重受到人才缺乏的制约。

3.5 政策扶持欠缺

虽然市场上从事物流工作的企业很多,但是大多都是小型的私营企业,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企业并不多,徐州目前针对物流管理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因此,政府部门仍需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支持。

4 促进徐州物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徐州城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开放的原则,坚持开放和多元化的经济部门参与,严格遵守和合作领域合作的形式,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支持诸如台湾、香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投资和经营厦门的物流行业。为了进一步加强税收、融资、信息和技术改造、区域物流合作,加强交通控制,引进人才和主要投资合作项目以及其他政策指导。

4.1 建设一个大型作战基地

支持国内和国外知名企业进行区域物流业务在徐州,尤其是全球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家大型物流企业登记、设立、分配、销售、采购、从事区域、国家总部、配送中心、采购中心、物流设计程序和其他商业活动。

4.2 提高物流企业的质量和水平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为物流领域培养专业人才。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和私人教育机构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随着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物流企业应主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从客户的需求方面,不断拓展物流服务水平,不断创新产品,创新的服务理念。

4.3 引进外资体系与网络信息平台

支持外国资本的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和合资企业。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形式的合作,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支持政策的实施,将享受相同的国民待遇。

支持专业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和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软件设计,物流园区投资参与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操作。

4.4 加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组织领导

从水平管理体系的角度看,现代物流业涉及发改、交通、公路、经贸、公安交警、税务等多个管理部门的综合性产业,由于各部门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导致各部门之间协调部不够、职责不清等问题的出现。本文建议:一是结合徐州市实际情况制定鼓励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二是成立徐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发改委作为牵头部门,负责规划、政策的研究制定、组织协调和工作落实;三是加大中介组织建设力度,加快建立物流协会,扶持培育和规范运作,使其在行业管理、人才培训、企业认定、数据统计等方面发挥作用,使物流协会真正成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徐州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组成也包括徐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所以,要想徐州地区经济不断加速发展就要不断改善徐州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形态。

参考文献

[1] 郭茜,周丽,韩嵩.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景气分析统计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康东亮.论我国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市场,2007(28).

[3] 杜培枫.转型与整合:跨国物流集团业务升级战略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4] 岳鹏飞.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12).

[5] 王刚.内陆无水港建设与发展模式探索[J].港口建设,2009(2).

[6] 张国生.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09(7).

[7] 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8(b)-077-03

作者简介:刘艳(1974-),女,汉族,江苏徐州人,中级经济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湖南省高职教育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