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俄为师”到“以俄为镜”

2015-01-27 13:58尹虹
时代人物 2014年3期
关键词:友好关系中俄关系两国人民

尹虹

2月上旬,在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集体回避”的情况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坚持赴俄罗斯索契出席第22届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紧接着,习主席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又明确指出:“当前中俄关系发展是基础最牢、互信最高、地区和国际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并宣布,他和普京总统“一致决定,要确保中俄关系继续在高水平发展,加大相互政治支持,深入推进务实合作,拓展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协作”。

三个“最”的概括,还有“高”、“大”、“深”的期许,表达了中俄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和美好愿望,不禁使我们想起半个世纪前中俄(苏)关系的那个众所周知的“蜜月期”。

那时,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国流传着两句口号:一句叫“一边倒”,另一句叫“背靠沙发”。据父辈讲,在这一方针影响下,上世纪50年代,苏联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人类文化交流史上旷古未见的热度,俄语成了中国人的“世界语”,俄苏文学、话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犹如决堤之水,涌进图书馆的书架、剧院的舞台、电影院的银幕、博物馆的展室、大中小学生的课桌甚至家庭妇女的提袋。对中国老百姓来说,苏联就是革命,就是文学,就是青春,就是未来。

然而,“蜜月期”一过,“冰河期”接踵而至,一夜之间立誓世代修好、永结良缘的两兄弟翻了脸,指责对方为“异教徒”,将对方妖魔化,甚至变玉帛为干戈,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年间,世界潮流的迅猛发展和两国自身的深刻蜕变终于迎来了“回暖期”,并以2009年中苏建交60周年为契机,打开了两国友好关系大幅度升温的闸门。

可以预料的是,中俄关系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历史考验之后,出于共同的需要,今后必将日趋紧密、深化。因为两国都面临西方世界的现实挑战,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地区问题和核心价值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和立场;在国内,又面临着二十世纪所走过的相近的历史道路所带来的类似的遗留问题需要解决;两国无论经济还是文化均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同时还可以看出,上世纪50年代两国人民的友好传统扎根很深,目前民间交流的进展还比较缓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俄苏文化哺育了好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上世纪初开始,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一直都在倡导和践行一个口号,叫做“以俄为师”。我们常说“以史为鉴”,我们看到,今天的中俄关系,已从“以俄为师”走向“以俄为镜”。从两国关系走过的曲折道路中吸取应有的历史教训,不再让意识形态影响甚至破坏国与国之间的正常关系,在切实保障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国家的友好关系,对中俄两国来说,不仅能造福两国近十六亿国民,也是造福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endprint

猜你喜欢
友好关系中俄关系两国人民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实践
中老两国人民的大喜事:中老铁路友谊隧道贯通——中老铁路唯一跨境隧道13日贯通
观课,怎样“坐在学生身边”?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成功路上不拥堵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