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实践

2021-10-30 09:25胡凯旋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摘 要:具有一定文学性的文本在翻译时需要译者在尊重原文风格的基础上,注重作者情感的表达。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桥梁,并不是机械式的逐字逐句的僵硬对应,而是需要将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的价值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来,以此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情感共鸣。本文选自云南农业大学杨永红教授的一篇随笔,该文主要是在云南农业大学和日本鹿儿岛大学建立友好关系30年时,为表恭贺写下的一篇随笔。本论文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思想进行翻译实践,并选取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翻译实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有感随笔;友好关系;翻译目的论;

1.翻译任务描述

在本章,译者会着重介绍此次翻译任务,包括其背景的介绍以及翻译目标的设定。翻译文本的背景表明了作者选其作为目标文本的原因。翻译目标的设定表明译者在翻译前所预想达到的翻译目的和最终呈现出来的翻译效果。

1.1翻译背景介绍

本文本是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永红先生在云南农业大学和日本鹿儿岛大学建立友好关系30年之际写的一篇随笔,以此表达其对两所大学的热爱之情和在日本鹿儿岛大学学习期间的怀念之情。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近八十年来,学校一直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 的办学精神,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的云南农学学堂。鹿儿岛大学是一所校本部位于日本鹿儿岛县鹿儿岛市的国立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773年的藩学造士馆。两校的友好关系也已经持续多年,1987年11月,日本鹿儿岛大学农学院院长小仓弘司教授一行四人到云南农业大学访问,期间就建立两校间教学、科技交流方面进行了商谈,同年,两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之后,两校开展了师生之间的互访。经过30年的携手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学生交流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谱写出精彩的合作篇章。作者选取该文本作为其目标文本也是希望两校的友好关系可以不老如青山,不断如流水。

1.2翻译文本分析

本文本形式上是一篇有感随笔,内容上是信息的传达,所以笔者认为其既是表情型文本也是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强调语言的表达功能。这类文本在翻译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既要忠实于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风格;信息型文本强调语言的信息功能,语言信息功能的核心是外在的语境、话题的事实、语言之外的因素等文本强调的是“真实性”和语言外部的现实,在翻译这类文本时我们以恰当的语言客观的传达出信息即可。在本文本中,例如“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丹桂飘香,吾年居艾耆之中,适逢云南农业大学与日本鹿儿岛大学建立友好关系卅年。”这句话有极具汉语语言特的的四字格,也有中文古语言的风味在其中,这些字眼都给这篇随笔增添了不少的文学韵味,使其更具中文特色。

2.翻译过程描述

在这一章中,译者将介绍两个部分:翻译前的准备和翻译后的工作。这两个过程是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甚至直接决定着整个翻译研究的质量。

2.1 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是指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在整个翻译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翻译之前,译者充分了解原文本特点,阅读相关背景材料,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在这一部分中,译者将重点介绍译前相关工作。在着手翻译之前,译者先找了有关原文的各类知识点,不仅包括前面已经介绍的云南农业大学和日本鹿儿岛大学的概况和两校合作历史,还有关于两校之间人才培养和学生交流等背景知识。

2.2 译后工作

在译后,译者首先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照性的全文通读,找到用词和句法不当的错误之后,又将译文交给同学进行查阅,提出建议。最后,将译文进行最后的润色,然后交给老师审核。

3.翻译指导理论的总述

翻译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本章将介绍翻译理论和译者在翻译任务中根据翻译理论的指导进行翻译实践。

3.1理论的介绍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 Vermeer 和Reiss 创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包括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目的准则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活动,而且还是有目的性的。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决定了译文应该按照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翻译,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准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其目的也决定了翻译策略。连贯准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语义连贯,以便译文接受者能够理解。

3.2在翻译实践中对理论的应用

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译者着重对具有典型汉语語言特色的表达进行处理,要把汉语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要让外国人看得懂,要切实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作者写这篇随笔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感情,同时对学习期间所经历事件进行回忆,所以在翻译时我们主要遵循两大原则,即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在表达作者的情感方面我们要运用目的准则,在传达事件时,我们要运用忠实原则。

4.案例分析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完成了此次翻译实践任务。在第四章中,译者将介绍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本章中,译者将以目的论为指进行案例分析并介绍在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问题,以及具体的翻译方法等。

4.1在该理论指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

原文本既是表情型文本也是信息型文本,这就意味着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面对不同特征的语言时,采用不同的指导理论和具体的翻译方法。

例1:

原文: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丹桂飘香,吾年居艾耆之中,适逢云南农业大学与日本鹿儿岛大学建立友好关系卅年。

译文:In the golden month of October,when cinnamons are in bloom,I lived in Aqi,coincide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Kagoshima University in Japan for 30 years.

在这一句的翻译中,前面连用三个四字格,但是其含义是相似的,所以译时没有采取逐字逐词的对应式翻译,而采用了省译的翻译方法;这句译文就是在目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翻译,中文喜欢用各种四字格来加强句子的韵律,但是照实翻译会不符合读者思维方式,且会觉得句子冗长复杂,所以这里也运用了翻譯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

例2:

原文:在这大好的形式下,顺应历史洪流,1989年始,云南农业大学与日本鹿儿岛大学校际之间也拉开了友好合作交流、办学的序幕。

译文:Under this excellent form,conforming to the torrent of history,since 1989,friendly cooperation,exchange and running of schools have also started betwee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Kagoshima University in Japan.

这里采取了顺译法,考虑到原文逻辑和目标语逻辑一致,且其属于信息型文本,所以选用最客观的语言来传达信息。

4.2翻译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

在这次的翻译中,翻译的重点就是要考虑到其文本类型,在翻译时既要传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同时也要注意目标语言的组织,力争让目标语读者同源语读者有同样的阅读感受。在翻译时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无法准确的用目标语表达出来其韵味,例如“吾年居艾耆之中”其意为“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耆,老;艾,此处意为艾叶的颜色-苍白,引为老之意)《庄子·寓言》:“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百度百科)但是无法翻译出其古语的韵味,所以这里采用的翻译方法就是意译,将其具体含义译出即可。另外,文本中四字格的运用很频繁,比如:“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丹桂飘香;熠熠生辉;获益匪浅”还有古语的引用,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活到老,学到老”等等都具有汉语特色,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所以在翻译时都是根据翻译目的论中目的准则的指导,要将文化因素考虑其中进行翻译。

5.总结

在这次的翻译实践中,笔者学习到了在翻译之前应该将文本的背景知识等做一个充分的了解,这样有益于对原文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根据一定的翻译理论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最后,在翻译完成后要进行多方意见的汇总,对译文进行润色,提高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4.

[2]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3]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张晓颖.从翻译目的看翻译策略的选择[J].英语光场,2018.

作者简介:

胡凯旋(1997-)女 汉族 河南信阳市人 研究生 翻译硕士,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MTI,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
北京仙栖洞景点解说牌英译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译本对俚语的翻译对比
从目的论看戏剧《理想丈夫》的三个译本
翻译目的论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从翻译目的论浅谈《黄土大塬》字幕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