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关帝庙壁画技法分析——以崇礼县上窝铺村为例

2015-01-28 07:25王文丽河北博物院0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3期
关键词:画工关帝庙关羽

王文丽 (河北博物院 050000)

关羽(160—219),河东解(hài)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境内),蜀国名将。史传刘备曾在玉泉山修建“显烈祠”来纪念关羽。

隋唐时期关羽被神圣化,民间开始建庙祭祀。宋代,民俗文学的发展带来《三国故事》的流传,关帝庙从民间建筑发展为国家祭祀场所。

明清时期,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关羽崇拜愈演愈烈。在我国的山西、山东、江西、四川、北京等地官方和民间修建的关帝庙众多,对忠义勇猛的顶礼膜拜使得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随着朝廷对外活动的增加,关帝信仰甚至影响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达到了“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的地步。

清代,关帝信仰盛行于西藏、新疆、台湾等地区。由于文化的交融,关羽传入藏区的红脸壮汉的战神形象与藏民信仰的民族保护神“萨格尔”的形象近似,很容易被不识字的藏民认为是“萨格尔”神,关羽以“格萨尔王”的形象广泛流传,深入藏族信众的心灵。清军平定准格尔叛乱之后,新疆地区纷纷兴建关帝庙。由于自然灾害给民众带来的痛苦,加之清廷倡导台湾人民像关羽一样对清廷“赤胆忠心”,因此关帝庙如雨后春笋般在台湾地区涌起 。

在文化生活匮乏的清代末年,很多地区的关帝庙都成为人们劳作之余的公共文化场所。在庙内彩绘《三国故事》壁画来宣传关帝的英雄故事已蔚然成风,崇礼县上窝铺村关帝庙也不例外。

此座关帝庙大殿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于大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为硬山式屋顶,面阔三间8.76米,进深6.85米,内高约4.42米。殿内东、西两壁绘有壁画,北壁残存少量彩绘痕迹。

根据大殿的建筑形制,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三角形,高近2米,底边宽4.5米,绘有10幅以水纹、花卉、人物为题材的水墨画,简练清爽。两壁内容互补对称,比如:东壁绘古琴、棋盘,西壁相对的是书卷、画卷,代表琴棋书画;东壁绘松、竹,西壁绘梅、兰。下半部分为长方形,绘有42幅色彩鲜艳的关羽故事图,上下幅之间用彩云分层,左右幅以榜题隔开。故事呈之字形展开:起于东壁右下角的《刘关张桃园结义》,到右上角的《曹公奉送十美女》告一段落;转接西壁下方最右侧的《曹公进送赤兔马》,到右上角的《三顾诸葛出茅庐》结束。

大殿的墙体是用土坯砌成,从破损处观察,土坯上抹了一层厚约2cm的秸秆泥,最外面有一层掺有棉花薄如蛋壳的白灰。壁画使用的干壁画法,也就是墙壁干透之后再画,从线条的力度上判断,笔应是使用的羊毫软笔,描金的线条应是使用笔锋稍硬的勾线笔。

关帝庙壁画所用颜料主要有朱砂、石绿、群青、鹅黄、花青,画面中还有大量白色。另外,还有一种比胭脂色要红的颜色,可能是从西方传来的西洋红。清末,绘制壁画的颜料已经非常丰富,除传统矿物色、植物色外,一些外国颜料也传入中国。

壁画构图饱满,线条率性而写意,色彩鲜艳亮丽,清晰展现了清末民间画工熟练的壁画绘制技法。现以类别分析如下:

一、人物、鞍马

刘、关、张三位主角的刻画非常精细,体型相对较高大,服饰华丽,其余配角稍显简略。在绘画技法上,受文人画影响,用笔随物象的造型而变化。由手部、脸部的部分墨线痕迹可知应是先用墨线定稿,再用赭色勾勒;上眼皮以重墨写成,双眼皮和眼睑用赭色勾勒;眉毛用几条重墨横线勾成,淡墨稍染。人物面部晕染用传统工笔画中“染低”的方法,眼睛周围、鼻翼、颧骨后侧使用重色晕染。衣纹的凹处辅以淡墨烘染。人物身材略显矮小,手型略大,并不符合当时民间画工“行七坐五”“一个巴掌半张脸”的口诀,反而有民间版画的味道。

壁画中马的体态有奔跑、跪卧、行走等姿势,画工用简约的笔法,形象生动表现了多种马的造型。马的外形符合“画马三块瓦” (画马身体的三条曲线)的民间口诀,马鬃略长,呈下垂状,鞍饰上有描金花纹,马眼睛很大,眼睛周围、耳内等处有晕染。在马的颜色上,除了日常所见的白马、黑马、棕马,还出现了一匹柠檬黄色的马,非常亮丽可爱。

二、山石、树木

近山使用长披麻皴勾勒而成,笔锋随山势而变化,辅以苔点,再用浅降色罩染;远山用没骨画法,直接用群青色点染而成。

树的画法灵活随意,有的直接用两条竖线表示树干,几条横线表示枝叶,“远树无枝”;有的直接用交叉的网状线表现树冠。桃树画法极具现代感,树干用重墨勾画,赭色罩染,桃叶使用花青和藤黄调和而成,桃子用淡粉色晕染。草地的画法颇有象征性,在地面上分散勾出一组组鱼鳞状的墨线,再罩染绿色。

三、果蔬、花卉、翎毛

果蔬花卉翎毛绘制在榜题隔带中,起装饰作用。隔带高约15cm,宽约10cm。每个隔带内容不同,绘有南瓜、葡萄、狗、鸡、鸭、喜鹊等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和动物形象。

果蔬花卉一类,先用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法随意绘制,部分花卉使用渲染法。造型简洁,用笔不拘一格,线条洒脱,但部分形象略显图案化。比如一幅葡萄,对生两片叶子,一个个雷同的葡萄粒装饰在倒三角形里。

翎毛类多以墨线勾勒,部分再以颜色罩染。鸭子、燕子、兔子等日常所见的动物形象,描绘的比较生动,有的造型非常新颖,比如燕子形象取俯视的角度。部分动物像猴子、老虎,可能这类动物形象民间画工未必见过,因此略显单薄,造型相对概念化。

四、亭台楼阁

壁画中出现的城楼、庭院、门厅等建筑,使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主要以墨线勾勒为主,线条粗细不匀,笔者推测应是画工徒手绘成,有的地方使用淡墨烘染来表现立体感。

一方面,壁画在色彩运用上,深受民间流行的壁画口诀的影响。上下幅间的彩云,依次为绿、红、黄的连续,画工应是深谙民间用色口诀:“黑靠紫,真狗屎;红靠黄,亮晃晃,粉青绿,人品细……文相软,武相硬……红忌紫,紫怕黄,黄喜绿,绿爱红……”使用青色地方很多,“要想精,加点青”。这种鲜明而充实的视觉效果,反映了底层民众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另一方面,壁画中的线条用笔简率,随意而自然的表现方法,显然是当时写意画的影响。隔带中装饰的小人儿、动物、瓜果蔬菜等生活常见之物,都颇有写意趣味。其中有一位头戴草帽、身披蓑衣的老人,蓑衣用短线点成,再罩以黄色。绿袖子、红裤管、蓝鞋、蓝烟袋,极具现代感,视觉冲击力很强。在空间布置上,屏风的设置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趣味性。在《曹公奉送十美女》中,人物背景中装饰有“梅兰竹菊”屏风,以“安(“春”误写为“安”)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题画诗,给艳丽的画面增添了一丝书卷气。

壁画这种古老的绘画形式,秦汉发轫,魏晋兴起,到唐达到顶峰,宋元时期聊以维持,明代则完全让位于绢帛纸画成为匠事,到清愈加衰败,沦落为纯粹的民间艺术。从这座距今一百多年前的关帝庙壁画中,我们尚可窥见我国民间壁画艺术最后的光辉。

[1]陈崇凯.《藏传佛教地区的关帝崇拜与关帝庙考述》.西北民族研究,1999(2).

[2]何绵山.《丰富多彩的台湾关帝庙文化》.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3]刘凌沧.《传统壁画的制作和技法》.美术研究,1984(1).

[4]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画工关帝庙关羽
“关羽”去世
华容道
关帝庙
城市化进程下的民间信仰与关帝庙文化
马皇后救人
关羽大意失荆州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
画鬼容易
金眼睛
论横滨中华街的多文化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