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对中职学生实用操作的重要性

2015-01-28 08:15刘荣
科学中国人 2015年5期
关键词:操作技能科学性基础

刘荣

渭南技师学院

浅谈《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对中职学生实用操作的重要性

刘荣

渭南技师学院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实用操作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此本文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做了相关分析探讨,以此为依据找到课程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途径。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中职;实用操作

一、中职《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相比于其他课程他首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以计算机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涉及不同专业的边缘学科。例如信息技术与动漫设计的结合,信息技术与会计电算化技术的结合,信息技术与数控技术的结合等等。总之中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中职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操作基础。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还具有发展性的特点,这一特性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性所决定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而且这种技术的重要性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应当更加及时的关注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情况,注重课程教学的时效性[1]。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接受到的知识是最新、最具实用性的技术。最后是教学的实用性,所谓教学的实用性就是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应当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有所帮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所发挥的作用是辅助性的,中职学生应当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把握《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对于增强该课程地中职学生的实用操作的指导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充分挖掘该课程潜力的重大机遇。

二、《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原则

1.全程性原则。《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地中职不同阶段的教学都具有指导意义,这也就是课程指导的全程性原则。中职不同阶段的教学都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不同专业教学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计算机能力作为基础。因此《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教学应当在中职教学的全过程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且在这些方面我们还应当更加重视计算机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之间的深度整合。这样才能确保该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趣味性原则。信息技术应用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一门课程,其理论部分相对抽象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兴趣。这也是《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解决这个难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因此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趣味性的体现。理论部分应当与实践部分有机结合,在让学生看到奇妙的现象之后再进行相关的理论讲解。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以提升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不断加强和开发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3.学科性原则。《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当注重科学性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而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所谓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确保相关知识能够以正确的理论和知识特点对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所帮助。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这门课程的本身属性所决定的。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课程,他对整个教学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对于整个教学也发挥着特别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些课程对于整个教学阶段其他方面的科学性也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所在。

三、中职《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提升学生实用操作技能的路径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在提升中职学生实用操作技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工作的设计与安排,惟其如此才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具体而言应当通过以下路径提升学生的实用操作技能。

1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中职学生学习和锻炼的重要基础就在于实践动手能力。这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任务教学法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程中应当以这种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深入到信息技术当中,以自己平时做学知识完成相关的任务目标。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中职教学中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对于整个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为此教师应当在选择和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提升案例和任务的质量,注意选择与学生实际能力和所学知识相匹配的任务目标,难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任务执行阶段还要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学生应当独立的完成各项任务,确保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自由发挥。这样才能训练处属于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2.注重对操作过程的评价工作。《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涉及较多上机操作,对这些环节的评价工作是教师应当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这些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这要求教师在学生操作阶段应认真观察,对于操作不规范或者存在问题的地方应当及时的记录,并深入的总结造成这些现象的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提出对学生有益的评价意见。总体而言,评价应当注重三个层面,一是操作的规范性,二是知识的综合性,三是能力的基础性。操作不规范往往暴露的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这对以严谨著称的信息技术来说是一个巨大隐患,因此应当及时在操作评价中给予纠正[3]。

3.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操作能力不一而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的差异性。为此,教师应当首先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进行综合测评,按照测评结果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信息素质较强,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提升教学难度,同时还要按照教学基础差异的不同提升教学水平设计的关键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不同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不同,学生的具体差异也应当按照差别化的处理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1]李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05)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11(08)

[3]梁燕.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13)

刘荣(1981-),女,渭南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助讲,本科,研究方向:中职计算机教育。

猜你喜欢
操作技能科学性基础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岩土工程勘察土工试验数据科学性及准确性的提升
汽车驾驶操作技能的“教与学”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从陕县成功救援谈应急决策的科学性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