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表演美学原理在演奏中的体现
——古尔德《哥德堡变奏曲》演奏片段

2015-01-28 12:30曾达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助教33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6期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二度

曾达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助教 330000)

浅析表演美学原理在演奏中的体现
——古尔德《哥德堡变奏曲》演奏片段

曾达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助教 330000)

在钢琴演奏的道路上,我们有时会碰到许多的问题。如何演绎好作品,并且取得一个良好的舞台效果?如何把握作品风格,实现与作曲家思维的对接?如何背谱,以便达到良好的弹奏效果?如何让情感更好的投入到作品中,使得作品极富灵魂?纵观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归为一类而言,就是音乐表演美学原理。我们不光需要很好的技巧,更需要美学原理的支撑。如果音乐失去了本质的审美取向,丧失了基本的美学原理的话。它就违背了一种人类正常审美的自然规律,必将被人们所不能接受,就谈不上该如何演绎与传递了。

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1932-1982),他是一位富有久负盛名的加拿大钢琴家。1955年美国公演,以一首《哥德堡变奏曲》,一举成名。《哥德堡变奏曲》的变奏的基础不是主题的旋律,而是主题的低音线条。巴赫在这样一个及其逼窄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巍峨的音响大厦,期间包容了巴罗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风格样式,卡农、赋格、舞曲、咏叹调、沉思曲、序曲等应有尽有。人类内心深处的各种复杂情感也都尽在其中。这首作品其织体的复杂程度绝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钢琴家可以对付的,古尔德想以这首作品作为自己事业的开端,无疑是拿自己的前途冒险而古尔德的演奏结构严谨、色彩丰富、生动传神、让人聆听到内心深处映射出来的巴赫。下面我就对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简要的谈谈表演美学在他演奏中的体现。

对于作品的演奏而言,二度创作是演奏者对作曲家作品的一种新的理解和升华,是作品的一个重生。然而,二度创作并不是一味的对作品进行自我理解下的改变,凭借主观意识,凌乱地进行拼接和表达。如何把握好二度创作的这个度呢?从古尔德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中,我们不难看出,古尔德对巴赫的这首传世之作进行了情感和音乐处理上的二度创作。首先,他的音色保持一种清晰、通透的色彩感,并且极力控制每一个音的音量比例。使得作品演奏的更贴合巴赫这首作品的创作时期。在踏板方面,巴赫的作品并没有踏板标示。古尔德在每个连接音上都运用的少量的踏板,使得音色更加的圆润。虽然加入了踏板,但是从音响并没有出现浑浊,每个音还是那样干净。就对比度上而言,他演奏的作品对比明显,强弱变化分明。而巴赫这一作品的时期,流行的羽管键琴,基本上没有大幅度的强弱变化,所以没有现代钢琴演奏出来的变化丰富。

作为巴赫诸多钢琴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哥德堡变奏曲》被许多的钢琴家所演绎。该作品编号是BWV988,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为《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当初巴赫对这首作品的定义是“一首为音乐爱好者消遣用的各种咏叹调以及变奏”。这首作品作于1741—1742年,属于巴赫《练习曲》的第四部分,是巴赫在莱比锡写作的。这首作品名字是源自巴赫一个名为哥德堡的学生,为了让凯瑟琳伯爵不再失眠,他让哥德堡每天演奏这段曲子给伯爵听,以便治疗他的失眠。作曲家便使用自己早先创作的一套小曲集中的萨拉班德德舞曲作为主题,并根据这一主题写了三十个变奏。

在古尔德演奏的作品当中,这一风格被牢牢的抓住,整首作品,并没有一点焦躁的感觉,让人听了,心如净水;没有丝毫的杂念,体现了宗教音乐的一种风格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教堂里,如同聆听天堂传来的美妙歌声一般。

从音响上,我们会听到有说话的声音。这是为何?难道是录音中出现的杂质?其实不然,这是古尔德发出来的声音。他运用的是旋律记忆法。是他在唱读旋律。

一般情况,记谱有三种方式:(1)手指机能的惯性记忆;(2)乐谱的画面记忆;(3)音响记忆。古尔德综合了这三种记忆法。从画面和音响上可以看出,古尔德的手指机能呈现出一种惯性跑动,基本上没有视线的快速移动。而音响中出现的“怪声”,应该是古尔德的一种声音记谱法,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被人们称之为“钢琴怪杰”。

通过上面的一些简要的分析,可知古尔德在演奏上遵循了一系列的表演美学原理。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经历了两次录音。一次是他刚成名的时候,另外一次则是他死前最后几天。《哥德堡变奏曲》的两次录音不仅是这位钢琴怪杰生前的第一张唱片,还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尽管古尔德在1982年2月至8月间还录制了一些其他作品,但这些唱片均是古尔德去世后才发行的。这同一部作品代表着古尔德职业生涯的起点和终点。古尔德从这里出发,临死似又重回故里。然而,风景依旧,人事全非。这时的古尔德与27年前的自己相比,无论从什么方面说,都已经完全不同。青年古尔德踌躇满志,演奏中尽显才华横溢的天才本色,整部作品只用38分27秒,可谓快马迅捷;暮年古尔德则深邃内省,少年天才变为沉思稳健的智者,持重坚忍的速度居然将演奏时间拖至5l分15秒。他这两个同样精妙绝伦但风格完全不同的录音版本成了一个象征。由此可以发现,虽然是同一个钢琴家演奏一首同样的作品,但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作品认识和审美经验的变化,演绎出来的作品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景象。这正是表演美学的魅力所在。

[1]约·霍夫曼著.《论钢琴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涅高兹著.《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3]王大立著.《钢琴艺术之路》.花城出版社,2009.

[4]张前著.《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哥德堡变奏曲二度
民歌主题变奏曲
图说·“梅”开二度
心情变奏曲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跑过哥德堡半程马拉松 更懂Volvo说的北欧幸福观
Way Out West音乐节10周年狂欢
课后二度设计的两个“关注点”
春日条纹变奏曲
老棉裤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