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桑践行“文化自觉”的新成果——中央民族歌舞团舞剧音乐会“天蝉地傩”赏析

2015-01-28 07:25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100081
大众文艺 2015年13期
关键词:大歌傩戏文化自觉

陈 晖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100081)

说起李沧桑老师,我对她的了解基本上都是通过她的作品,从《蚂拐》《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到《赞哈》,我深深地被其细腻的感情、饱满的情绪和深邃的思想吸引着。《天蝉地傩》这部作品大量运用了贵州侗族大歌的素材、贵州德江地区傩戏音乐素材,以及土家族音乐素材等,把原来交响乐队演奏的作品改为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在配器上、音乐的织体上,以及民族乐器的重组上都做了颇为有益的尝试,使得这部作品更加独特和动听。

一、李沧桑“文化自觉”的创造性转化:传统素材的现代性编创

在舞剧《天婵地傩》的音乐中,有许多音乐主题的创作,或者说元素都与中国传统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旋律与节奏的移植、配器、曲式、和声与织体的民族化上,还体现在音乐中感情的把握和少数民族音乐内涵的提炼上。同时,还注意把傩戏、原生态民歌与现代等元素适当衔接,展现了民族文化所能具备的国际性。

1.取材于传统原生态民歌音乐的现代性创编

原生态民歌作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不仅是农耕文明时期劳动人民娱乐精神的主要寄托形式,更是作曲家进行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因而无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的音乐创作中,民间歌曲素材向来都是作曲家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来源。

舞剧《天婵地傩》的第一段音乐《序》,就采用了贵州侗族大歌的素材。音乐会一开始展示了从贵州请来的几位原生态民歌歌手的演唱,虽然短短几句,但非常有特点。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作者把古老的大歌旋律进行了移植挖掘和整理,再与乐队相结合,呈现在整个音乐的第一段中。为了把传统的元素糅进现代乐队,作者必然会改动部分旋律结构,音程关系和旋律走向等,同样的,乐队为了适应大歌的旋律,也要从织体,和声及乐队乐器配置上进行精心的设计。这就使得第一段音乐《序》,创新有余,又不失传统与民族性。

2.取材于传统曲艺及戏曲的音乐元素的现代性创编

这类音乐在创作中有的直接采用某种传统戏曲、曲艺的音乐曲调或形式而创作,有的则是借鉴和采用部分音乐的素材而创作。无论是直接采用还是部分借鉴,再创作后都能体现出强烈的脱胎于该音乐原型的气质,体现出较浓郁的传统韵味与创新后的新鲜感。

舞剧《天婵地傩》的第十一段音乐《傩戏-关公斩蔡阳》,就取材了贵州德江地区傩戏的音乐元素。德江地区是“中国傩戏之乡”,傩戏又称为傩堂戏和“杠神”,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傩戏表演《关公斩蔡阳》和傩戏面具堪称中国一绝。本段音乐取材于傩戏《关公斩蔡阳》,曲作者把这段古老的傩戏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以求把戏音乐化。在音乐化的过程中,又把戏的精彩部分和特色保留了下来,使得音乐中有戏,戏中又有音乐相伴。三个傩戏演员在台上合着乐队,有节奏的“喊”出戏中内容,这种音乐与戏的结合使听众眼前一亮,不仅增加了观赏性,也增加了这段音乐的新鲜感。通过这种形式的再创作,展示出了傩戏的魅力和土家族的独特音乐文化。

3.取材于传统体育及娱乐音乐的现代性创编

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除为音乐而音乐外,大多数时间并不是特意地在生活中与音乐相联系,比如体育运动时敲击的节奏与呐喊的音响等。

舞剧《天婵地傩》的第二段音乐《板凳龙舞》,就取材于土家族的传统音乐元素。板凳龙舞是鄂西土家族、苗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板凳龙可一人独舞,两个配对、三人搭帮、数龙群舞,而以两人在前舞头,一人在后舞尾的三人搭帮最为精彩。板凳龙表演时合着鼓点,按形成的套路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动作。场面欢快热烈,首尾相应、宝珠逗引、节节相随、起落有序、穿来摆去,似遨游江海的蛟龙。在锣鼓声中,人、凳绞缠穿梭,浑然一体,灵龙飞舞,使人眼花缭乱。板凳龙舞所用打击乐有鼓、大锣、双钹、马锣等。采用的锣鼓经(曲牌)有双点头、四门进、上天梯、龙摆尾等。节奏热烈欢快,气氛热烈,轻重缓急,变化多样。这一段的音乐中,就移植变形了龙舞的节奏与节拍,并把这种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奏节拍运用到乐队的创作之中。配器时,又把若干传统打击乐器作为特性乐器加入到了乐队中,这样的配器不仅还原了原生态的音乐形式和特色,锣鼓喧闹也把音乐和情感推向了第一个小高潮。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只有将新的现代思维、观念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才能使其在中国文化环境的土壤中根深叶茂。在中国音乐艺术的创作发展中,注重将传统文化的精髓神、形、意兼备地全面体现出来,这不仅是对中国音乐艺术创作手段和表现内容的充实与丰富,更是民族音乐在中国文化环境中良好发展的需求。

舞剧《天婵地傩》的音乐,就是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思维结合的范本,作者不仅仅是提炼了传统音乐元素,她更是将这些传统音乐元素再加工再创造,使其符合现代的音乐审美,并与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让听众感受到了原生态的魅力与现代艺术的精彩。

二、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费先生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李老师的创作正是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践行”,她试着寻找一条适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路。她的音乐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风格多变、主题丰富多彩,不仅有藏族、苗族、土家族、傣族等各少数民族音乐,还有表现爱情、农耕生产等多样的题材,更有舞蹈诗、舞剧等体裁多变的作品。她的创作处处显示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五彩斑斓的色彩,让听众遨游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发展的氛围里。我认为,真正的“文化自觉”是践行者的“文化自觉”能带来大众的“文化自觉”,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文化只有在这样的继承和创新之下才更有活力和魅力。李沧桑在践行这一理念,希冀通过她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引起大众乃至整个社会对文化的“自觉”。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信息化发展迅速,电子科技取代传统文化现象日趋严重。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编创者的浮躁、传统艺术作品的低水平重复使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渐趋衰弱。李沧桑老师的“文化自觉”是一剂良药,可以带给音乐、舞蹈甚至艺术的发展以新的活力,唤起人们心中的那份纯真与真切。

[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大歌傩戏文化自觉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都傩戏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