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2015-01-28 06:53郭剑向万丽罗婷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年1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原则

郭剑 向万丽 罗婷

(清镇市水务局 贵州贵阳 551400)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郭剑 向万丽 罗婷

(清镇市水务局 贵州贵阳 551400)

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及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而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可为寻找及优化水土保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加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理论,提出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方法,以期为提高水土保持工作质量与效率提供参考。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直接关系着水土保持措施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及能否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其贯穿水土保持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以寻找出防治水土流失更为有效的方法。

1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理论

1.1 土地适宜性

《土壤调查与制图》与《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定义了土壤适宜性这一概念:土壤类型和规定用途间的和谐程度,其受社会经济、土壤自然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另《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和《土地资源学》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规定:在土地潜力区范围之中,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因此,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应具备土壤与土地适宜性两种特征。考虑到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多样性,内涵应广于土壤及土地适宜性。另外,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生态功能,因此,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在以生态效益为重心的同时,还具备社会与经济适应性特性。经过上述分析,可这样定义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在符合当地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与经济效益。

1.2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壤调查与制图》与《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将土壤适宜性评价归为土壤资源评价的范畴,即,对土壤用途与土壤质量关系的分析,涉及土壤适宜性及土壤自然适宜性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土壤适宜性评价倾向于土壤自然适宜性评价,是衡量土壤质量符合土地要求的程度。因此,土壤适宜性评价以土壤利用为目标,对其适应性评价的过程。《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和《土地资源学》认为土地评价指依据土地利用目标,统计和鉴定土地改善的数量与质量情况,由限制性与适宜性之分。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土地适宜性评价又可划分不同的内容。例如,依据评价目标可细分为单目的与多目的评价;依据评价成果又被分为经济评价、定量自然评价、定性评价。

2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

2.1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目的与原则

在探讨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之前,应明确实施评价的目的及应遵守的原则,以确保适宜性评价的科学、合理性。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确保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生态修复战略实施等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在评价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时应遵守具体与一般性原则,具体原则包括比较原则、差异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等。

2.2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方法

2.2.1 构建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体系

首先,在充分考虑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目标的前提下,严格遵守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具体与一般性原则,构建多层次续分评价体系;其次,确保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可参考性,即,涉及的评价指标应满足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尽最大限度的与国家相关标准相吻合;最后,构建的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评价体系应避免盲目与随意,应能将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充分体现出来且具有区域适宜性和重要的参考性。

2.2.2 注重适宜性纲与类的评价

首先,考虑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实现以调水保土效益为基础,因此确定适宜性纲的评价指标时,应将调水保土效益包括在内,具体包括减水减沙效益、侵蚀模数等指标。利用上述指标评价调水保土效益,以确定水土保持适应性纲;其次,评价适宜性类时,应紧紧围绕土壤质量展开,尤其应将土壤健康、环境、肥力质量当作重点,对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最后,考虑到土壤质量受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时应确保确定的空间尺度及时间的合理性。如需展开大尺度的评价还应将水文、地质地貌、气候等要素包括在内。另外,依据时空要求可将土壤指标划分为“长期的,静态的”、“短期的,动态的”,并从分区尺度、流域区域及坡面尺寸等方面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最终完成不同措施生态效益。

2.2.3 加强适宜性等的评价

对适宜性等进行评价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以人类需求为目标,从土地经济属性出发,借助一系列的经济度量及指标,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由间接与直接经济效益之分,所谓直接经济效益指采用相关水土保持措施后,新增的未经中间环节加工、转化的产值与产量,而间接经济效益指以直接经济效益为基础,需经过中间环节转化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为实现上述目标应监测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地块、小流域等。如需监测较大尺度的效益,应以优、中、差小流域为目标,并在不同流域中选择农户与地块,以确保所选样本的合理性。另外,除需进行必要的监测外,还应借助政府统计部门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验证。对社会及经济效益计算时可参考GB/T 15774-2008[4]相关内容,采用经济计量模型、回归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进行评价。

3 结语

水土保持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在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确定水土保持措施之前,应对不同措施的适宜性进行合理的评价,尤其应注重适宜性纲、类、等的评价,确保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

[1]代富强,刘刚才.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适宜性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04:23-30.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原则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休闲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