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意义与联系分析

2015-01-28 11:19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王睿智
中国商论 2015年18期
关键词:自贸区联系背景

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 刘 迪 陈 亮 王睿智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

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意义与联系分析

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刘迪陈亮王睿智

摘 要: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已经进入了重新洗牌的重要阶段,中国已经从利用经济全球化参与分工转换为主动为其他国家和自身创造机会共同发展的角色。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具有战略性的重大意义,不仅提高了开放的水平,也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做出了部署。两者更是相辅相成,从概念和模式上共同铺就全新的开放性格局,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规划。

关键词:自贸区 “一带一路” 背景 意义 联系

陈亮(1995-),男,汉族,安徽宣城人,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在读;

王睿智(1994-),男,汉族,山东青岛人,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在读。

1 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背景

1.1 国际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尤其是在最近十年,已有的有关经济体签订区域贸易协议和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显著特征,而且,多边化已经成为区域主义发展呈现的主要趋势,主要体现在美国等国家的战略动向之中。在北美先后于1989年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CUSFTA)和1994年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之后,美国目前在亚太地区积极推动实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即TPP及其扩容[1]。与此同时,2013年2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发表联合声明称,双方将在2013年6月正式开展“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即TTIP的谈判,以最终建立美欧自由贸易区。NAFTA、TPP和TTIP,形成一个由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庞大自由贸易区集团,这将是一个崭新的、更加开放自由的准多边体系。如果这一格局最终成型的话,那么目前的WTO体制必然被这些国家抛弃或被作为最低限度的开放平台。因此,美国等国的区域主义多边化战略动向意味深长。与此同时,美国还推动着“国际服务协定”(International Services Agreement,ISA)的达成,以替代目前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深度开放、全方位自由化将成为世界经济开放发展的新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通过单边、双边、区域以及多边途径,追求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经济开放与自由化,从而抓住和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选择。2013年9月,习近平书记首次提出“一带一路”计划,这将推动中国与亚洲的经济一体化,并推动世界的经济发展。

1.2 国内背景

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断突破发展,在经济的发展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在劳动力要素禀赋上的传统优势日趋微弱,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劣势。全面可持续地谋求发展,加速经济转型和变革已经迫在眉睫。建设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战略是谋求新的突破,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在为我们新时代的发展积累经验。

2 自贸区的建设意义

2.1 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

自贸区的建设不仅推动过了金融制度创新,而且增强了金融服务。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2]。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我国放松资本管制的一次尝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策略,可以吸引大量的外资流入国内,获取资金支持。金融市场利率化对证券市场迂回地实行高度开放,营造公平合理的金融市场环境,由金融市场的供需决定利率的大小,给金融市场以充足的发展空间,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愈来愈高,人民币跨境使用是对其最有效的支持,不仅从结算方面简化了对外贸易,也为人民币国际化使用提供了途径和方法。政策上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并支持股权托管交易机构在试验区内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全新的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平台是对金融服务的充分优化,在创新的基础上优化服务,是对金融市场的鼓励和支持,为资金和证券的流动性提供创新优化的工具。

2.2 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贸易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当今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创新和技术的应用,手工加工业注定会被自动化淘汰。先进的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贸易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发展竞争新优势是顺应时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上风,而且在打破贸易壁垒的反击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近年来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壁垒案件呈飞速上升趋势,打破困境加速贸易方式转型是重中之重,建立自贸区是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和创新力量的有效途径,也是营造创新氛围的有效途径。鼓励设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按照国际标准采信其检测结果,充分地鼓励贸易自由化,减少政府干预和管制。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信息化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人。电商在贸易中占的比重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扩张,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加快了我国电商的发展速度,可以在国际竞争中以先入者的优势击败对手,更好地推进贸易发展。

2.3 推动监管体制改革

自贸区的开放环境要求监管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加速转变和全新的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建立起与国际惯例和国际贸易交流规则相符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加强对试验区内企业在区外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和监督[3]。对食品、医药用品等加强监测力度,建设全新的一体化的监测体系,优化检测流程。对高新技术产品加强管理,预防科技技术核心外泄。同时提高行政透明度,做到信息公开,行政管理公平公正。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加强监管不正当、不公平的竞争。推进监管体制改革,营造干净、舒适的竞争贸易环境。

3 “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意义

3.1 过剩产能的输出

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生产总值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过剩的产能如何更好地利用是目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带一路”战略将繁荣的东亚经济圈与欧洲经济体联合起来作为源动力,从而带动沿途不发达的中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国家共同发展,从源头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带一路”战略注重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帮助亚洲欠发达国家建设发展经济基础。中国大部分过剩的产能也将通过这个途径输出给这些国家,同时刺激这些国家发展经济,共同繁荣。中国的道路建设和房地产建设等,都属于产能过剩企业。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企业发现,传统外贸对贸易渠道、价格的影响力微弱,对竞争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开始建立境外的贸易公司,海外建仓,或以投资合作的方式增强对渠道的影响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向国际市场延伸拓展。

3.2 人民币的国际化

开放性的贸易环境为中国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中国通过国际贸易所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无疑成为了一颗巨型定时炸弹。美国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与黄金挂钩,从而使美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各个国家都愿意以美元为结算货币进行交易。 国际贸易也因此变得方便,但如果美元的信用丧失,那么带来的将是恐怖的损失。而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美联储通过印刷货币将危机渐渐转移到世界各国。美国已经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而我们的巨额储备也将慢慢地贬值。因此,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势在必行“。一带一路”计划不仅帮助我们消化了巨额储备,也提倡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作出了战略部署。

4 二者之间的联系

4.1 相辅相成

建设自贸区与建设“一带一路”计划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注重的是贸易自由化,后者注重的是经济区域一体化。建立自贸区注重的是从政策上鼓励贸易。而“一带一路”战略注重的是对外净投资,有助于把劳动力要素优势转化为对外投资的资本优势,是长远的、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同时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自由贸易打下坚实的基础。自贸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与其他国际性的战略联盟东亚经济圈和欧盟共同发挥地域优势,在农业、渔业、金融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的、深度的合作,提升我们在全球的竞争力。“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建设是一体两面,相互配套的关系,将共同构成我国新对外开放格局,前者侧重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促进沿线经济体互联互通,而后者则以降低贸易门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及加快域内经济一体化为主要内容[4]。“一带一路”是我国的长期性战略,其时间周期长,空间跨度大。而自贸区是先行的战略,是一种尝试,在尝试中总结经验,为区域经济化作出贡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4.2 节点与线路

“一带一路”战略的建立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亚投行和丝绸基金作为资金支持。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支持是不足的。而自贸区就是沿着“一带一路”线路挖掘的油井,用来解决长远的资源支撑问题,形成有效的经济循环。自贸区的开放程度对周围的地区有着虹吸效应,在金融政策、贸易政策、人才政策上的优势会吸引周围城市大量的资金注入和人才流入。这种虹吸效应为“一带一路”战略解决了发展的需求,是整张大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在自贸区发展成熟后,其中汇聚的大量资源会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反哺于周边地区,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持。不同地区的自贸区拥有独有的地域优势,这有助与解决“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协调问题。“一带一路”是一种全面性的战略部署,其多样化的问题因地制宜,而自贸区可以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和发展前景。例如,作为广东、天津、福建三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新载体,三个自贸区将各有侧重点:广东自贸区功能主要是加强粤港澳合作,带动珠三角地区发展,其起点相对较高,在高端服务方面有较多投资机会;天津自贸区的功能主要是面对东北亚市场,航运与金融租赁有较强优势;福建则主要发展台海贸易,在与我国台湾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合作方面有天然优势[5]。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是一种协作关系,是节点与线路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国柱.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面临的挑战[J].美国研究,2014(3).

[2] 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4(8).

[3] 刘剑文.法治财税视野下的上海自贸区改革之展开[J].法学论坛,2014(3).

[4] 张茉楠.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水平[J].发展研究,2015(5).

[5] 张茉楠.“一带一路”重构全球经济增长格局[J].宏观经济管理,2015(2).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c)-116-03

作者简介:刘迪(1995-),男,汉族,河南南阳人,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自贸区联系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