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5-01-28 08:21曾巧芬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363705
学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想象

曾巧芬(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363705)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曾巧芬(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363705)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课堂是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引导学生朗读与品味文本,体验与展开丰富的想象,达到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中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山水美景,凝练简洁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情景描绘……让学生去体验、感受、评价,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美的想象、理解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引导品味,培养学生发现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画家罗丹也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词句入手,在品味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学《题李凝幽居》时,教师抓住“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毛草掩蔽的小路通向一块荒芜的无人家居住的小园,清淡两笔,给人一种“幽静”之感;又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句千古名句体会到在如此“幽静”的小园那种“动”之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敲”字的巧妙用法起到画龙点睛艺术效果。这两句诗,刚刚一看让人觉得有些费解:诗人有特异功能?就连夜晚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得到吗?其实,并非如此,可见诗人用心良苦,构思巧妙。由于月光皎洁,四周静寂,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作者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现象,刻画了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景象,具有出人意料之功效。

二、引导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

席勒说过:“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感受美是人们进行审美能力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是其他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通往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小学语文教材不但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如《桂林山水》这一课,课文中写“山和水”这两段,作者善于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的语感,把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学此类句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语感,读出抑扬顿挫,让学生充分回味其中的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桂林山水、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

美学理论家姚全兴说过:“任何一个从事儿童美育和从事儿童艺术人才培养的人,都应该为了儿童想方设法利用周围的各种环境条件,即使是一座摇摇欲坠的桥、一个荒草萋萋的废墟、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也能渗透这种美学思想,创设条件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体验大自然,感受它们之美,就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使他们的学习更为轻松,充满无限乐趣。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在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时,都为诗人的神来之笔叹为观止,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然而很少有人去体会诗人为何会写出“相对出”的感受。我们如果是站在岸边任何一个固定的支点“望天门山”,那只能有种“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渐渐扑进眼帘之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动态之感才会突显。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去过那的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然后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进而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体验当时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依教师的引导,体会这首诗的画中之意:两岸的青山忽现忽隐,一只小船在江面上乘风破浪,从日边徐徐驶来。这美妙的意境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把自己对本文理解到的美表达出来,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四、引导想象,培养学生创造美

钱钟书说:“理之如诗,如水中盐,花中蜜,体匿性存,无痕无味。现象无象,立说无说。”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发现、感受和欣赏,更主要的是要学生能理解并不失时机地激发创造的愿望,能为美的对象所感动,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去创造美。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小学语文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那种让人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展翅想象的风帆,去创造最美的意境。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给人留下的是朋友离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不舍场面。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演示了作者当时送客场面的课件,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

(1)三月的长江景色是怎样的?

(2)作者是如何目送朋友远去?朋友所乘坐的船是如何渐渐远去?

(3)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画面,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意境:一只孤帆渐渐地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了,这时只有一江汹涌澎湃的海浪,奔向碧空尽处。整个场景给人苍茫空阔的感觉,使人不由得发出: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有种相见亦难别亦难的人生感受。人们读了此诗以后,都会产生无穷的余韵。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无处不在,它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成为创造美的乐园。

(责编张亚欣)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想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好美的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