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海南黎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

2015-01-30 00:10王晓晓卿志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6期
关键词:黎族海南民族

王晓晓 卿志军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新媒体时代海南黎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

王晓晓卿志军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黎族人民创造了悠久丰富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文化。新媒体时代深入探究黎族文化,对黎族文化传承研究进行述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媒体既为黎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和调查中的便捷,也拓宽了研究领域和视角。当前黎族文化传承研究呈现出对黎族的文化现象描述较多,但对宏观的理论探讨较少;对黎族文化的开发和运用研究多,但对黎族文化表现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分析少的特点。

【关键词】传播学;黎族;文化传承;研究述评 关于黎族文化的研究,一直也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在中国知网,输入“黎族”进行搜索,可检索到近1400余篇论期刊文。2009-2014年,每年中国知网关于黎族研究的期刊文献更新达上百篇。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黎族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从这些论著和成果来看,黎族研究继续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研究海南黎族文化传承的特殊意义

新媒体对于黎族文化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新媒体时代深入探究黎族文化,对黎族文化传承研究进行述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有利于拓展黎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提升了研究的时代性。把黎族文化研究至于当前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媒体既为黎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和调查中的便捷,也拓宽了研究领域和视角。对黎族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既是一次总结,更是一次拓展。对新媒体这个宏观背景的引入,必将获得更多传播学的理论指导,而传承作为民族文化存在的重要途径与传播息息相关。把传播学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黎族文化研究和黎族文化传承,深入挖掘黎族文化研究和黎族文化传承的新生长点,为提高黎族文化研究的深度、广度和黎族文化的传承水平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从实践上来讲,有利于增强黎族文化传承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全球化、信息化、社会文化大融合、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新媒体铺天盖地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使得不同民族文化不断发生交融,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甚至濒临危机。这就需要对黎族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使得民族文化的生命得以延续。传播学本身的理论架构体系化有着较强的实用价值。关注新媒体在黎族地区的发展和运用,并将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有效运用于黎族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对黎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传承。

二、海南黎族文化传承研究的现状

谢东莉在其《海南黎族国内研究综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一文针对国内学者关于黎族的研究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20世纪40年代前对黎族志和族源问题的探讨,到改革开放前的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为主,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黎族文化进行的多领域、广视角的综合性研究。向丽在《百年来国内外黎族研究述评》(2013)指出黎族研究经历的描述、整理、变异、提炼、分析等历程,研究内容主要是合亩制、纹身、织锦、文学艺术、民俗旅游等方面,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现实研究缺乏、研究层次滞后、研究方法局限等问题。大体来看,当前黎族文化传承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研究视角更加广阔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凝结的精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在他的行动体系理论中,强调了文化的维模功能。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可以使得本民族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选择和自我保护的作用。过去,对于黎族文化的研究一直局限于黎族志、族源、民族识别和一些基本的黎族文化调查。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更多的学者关注到黎族特有的文化,研究视域开始拓宽到宗教、服饰、建筑、纹面、音乐艺术、文学、传统体育、黎锦等方面。在文化传承中,深层次的心理传承是核心,也是最有效、最稳定的传承方式。通过对黎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增强黎族同胞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无疑会增强黎族文化传承的力量。

(二)研究目的更加具有实效性

研究者开始把研究对象置于社会宏观背景下。例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研究者们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国际旅游岛背景下黎族文化出路问题的研究。

关于黎族文化的传承,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大体上有四种提法:

一是以传承人为载体。传承人是最传统、最权威的传承方式。保护传承人的利益,是保证民族文化实现有效传承的重要前提。关注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为传承人营造浓厚的传承氛围,使得传承人能专注地发挥传承效力,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民间传承中“传承人”的传承生境与保护对策研究》(2014)一文,作者以海南黎族传统工艺“传承人”为例进行探究,指出了传承人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制度缺陷,现代化尤其是新媒体的传承方式正在不断取代着传统的传承方式。作者还提出了从传承人的推选与认定、保护与培养及责任与退出几方面来完善传承人的保护制度,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后申报时期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忧与思》(2012)一文以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艺为例,分析了海南黎族传统工艺在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保护“传承人群体”、“机器化回归手艺化路径选择”、联姻数字技术的建议。

二是以教育为载体。“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对人的教育和再教育。”校园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有着一定的优势,同时也是义务。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和融合民族文化,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过程。《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路径——以黎族为例》(2013)、《黎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在海南高校中的推广》(2013)两篇文章中提出了在中小学、海南高校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推广黎族文化,实现教育发展和黎族文化传承的双赢。

三是以仪式为载体。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博物馆的设立,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展演与再造:海南黎族口头传统传承现状及思考》(2012)一文,在对五指山市“三月三”的实地考察基础上,分析了黎族口头传统文化呈现的“展演化、复制化、再造化”的特点。作者提出了“政府、学者、民众、企业等多元力量的有机整合”是传承黎族口头传统的决定性因素。

四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数字技术在对民族文化的记载上有着独特的功用和能力。“对于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需要视听影视新媒体的原真记录,保存其记忆与历史;借助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可以降低传媒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精神性的影视传媒产品真正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面对面交易。”依托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既是时代和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发展和文化交融过程中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引起了专家和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保护。但是在申报成功后,后期的挖掘开发和持续保护却并未得到重视。从传播学的意义,对黎族文化的传承进行研究,是对民族文化可持续保护的丰富和完善。同时,数字技术也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快速广泛地传播,可以使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与记忆储藏功能更广泛地被利用,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再生。

三、海南黎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不足

从对黎族文化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对黎族的文化现象描述较多,但对宏观的理论探讨较少;对黎族文化的开发和运用研究多,但对黎族文化表现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分析少。

(一)研究对象的区位、范围、专题方面的失衡

当前的黎族文化研究主要局限于黎族文化的本体研究。研究对象的层次和范围相对有限。在专题研究上,也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对策性的研究,重视开发,但也缺乏长远性。对于黎族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经验,没有深入地进行总结和提炼。

另外,民族文化研究对象中很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非遗的研究,仅仅是侧重在非遗申报取得的成果,以及非遗的成功申报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的意义,却忽视了最重要的环节,即申报成功后如何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可持续保护。

此外,新媒体作为传播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黎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这个文化生存环境背景是值得关注的,也是必须关注的。无论是其工具性,还是其作为改革因子,都是研究者要正视和深入探究的。

(二)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当前,针对海南黎族民族文化进行的具体研究较多,但是理论性的总结和经验总结非常缺乏。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采用了描述性的方法,理论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比较薄弱,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深度,使得研究成果成为了单薄的文献史料。很多关于黎族文化的著作,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可靠、客观的资料,但整体来看,仅仅是民族志资料的收集整理,停留在介绍性的浅层次现象建构阶段,没有结合理论知识对其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黎族文化发展中的规律和特点。

(三)本土化研究缺乏

“文化的本土化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只有保持住自己的本土化,才有可能长期与世界其他民族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以守护家园的文化立场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土化问题,必须弄清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在全球化视域中生成本土化,扬弃地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增强并培育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自信。”黎族文化一样需要实现本体化。有些黎族文化的研究成果置于国际旅游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社会经济发展这些背景之下,但是从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被戴上了时代背景的帽子,却没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地域性明显的黎族民族文化,没有结合本土特点,也没有用动态的眼光来看黎族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些使得成果的实效性大大削弱。

总体来说,关于黎族文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与时俱进的研究更加迫切。海南处于边疆地区,尤其是在国际旅游岛

建设的大背景,海南经济发展遇到了好时机,但是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也给民族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深入研究民族文化,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促进地域的政治稳定性和国家文化的安全,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罗尔著.董洪川译.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商务印书馆,2012.

[2]王献军.黎族的历史与文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8).

[3]卿志军.电视与黎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9).

[4]陈力丹.传播学纲要(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

[5]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11).

作者简介:王晓晓(1986.6- ),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海南师范大学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卿志军(1971- ),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海南师范大学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黎族海南民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我们的民族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