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启示

2015-01-30 01:48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恩格斯生产力异化

何 娟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19 世纪中期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虽然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在资本主义的应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通过对科学技术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技术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技史背景

16 世纪中叶到18 世纪末,自然科学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 中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深刻地批判了长期以来在天文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飞跃。此外,在化学领域、生物学领域都有了重大发现。正是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促成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来临,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正是在西欧各国已基本完成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开始的。

18 世纪末到19 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康德的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的提出以及电磁感应现象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有被恩格斯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正是这一系列杰出成果,催生了以电能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最终形成就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基础之上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政治背景

科技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变革。以英、法为首的欧洲国家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科学和技术便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巨大的生产力,是因为资产阶级利用了科学技术。他说: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的运用,使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突显出来。无产阶级为了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便爆发了工人运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大工人运动”。随后爆发的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起义等运动,使得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便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斗争和解放的有力武器。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

1.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是以范畴、定理的形式反映现实世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技术“一般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可见,科学与技术是区别的,但它们也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整体。首先,科学指导和推动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明和创造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其次,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例如科学成果来自于科学实验,科学的实验离不开实验的设备和仪器,而仪器和设备的制造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因此,技术的需要会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如恩格斯指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末科学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最后,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技术发明,而技术所发明和创造的机器和设备等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总之,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技术的进步也离不开科学的指导,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看来,“应当把科学称为生产的另一个可变要素,而且不仅指科学不断变化、完善、发展等方面而言。科学的这种过程或科学的这种运动本身,可以看作积累过程的因素之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可分为直接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直接生产力是指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一般生产力是指尚未潜化为劳动者的技能和尚未物化为劳动工具的科学知识以及尚未被开发出来的劳动对象。根据马克思对生产力所作的两种形态的划分,科学既属于一般生产力,又属于直接生产力。当科学以一般的知识形态存在时便是一般生产力;而当科学理论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或物化为具体的劳动工具或扩展了劳动对象的领域时,它就转为直接生产力。因此,马克思通过科学地分析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内部结构以及内在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做出了“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的著名科学论断。

3.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科技革命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它不仅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还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各个构成要素产生了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生产力发生变革必然引起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发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使得社会制度发生改变。例如,“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是资产阶级摆脱封建的生产关系走向资本主义社会最强有力的武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因素之一就是机器的发展。据此,马克思指出,“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可见,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性力量。此外,科学技术还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一方面,科学技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引起人们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三、科技异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马克思对于“科技异化”思想来源于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他认为科技异化就是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应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异化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一)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

1.科技与人相异化。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写道:“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由此可知,工人由主动的、支配性地位变为被动的、被支配性地位,工人丧失了其主体性,成为了机器的奴隶。在工厂中,生产的速度、质量等都是由机器来决定的,工人必须使自己的动作符合机器的运转,于是工人便成了机器的一个器官。此外,科技的飞速发展还带来了分工的细化,细化的分工使得工人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某一项劳动,工人在这工作过程中失去了激情和创造力,失去了其自身自由发展的空间。

2.科技与自然相异化。科学技术的应用虽然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但是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更有效地改造自然界,使越来越多的天然产品通过技术加工成为人工产品。但人类对产品无限制的追求,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发、使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忽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类型的企业通过引进高精尖端技术加速自身发展,但同时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被排放到大自然中,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

3.科技与社会相异化。首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欲不断增强,执迷于对金钱的热爱和追求。如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 ‘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质关系,一些人为了获得物质财富而不择手段。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工人由于机器在工厂中的大量应用而失去了工作,还使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差距不断增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科学技术的滥用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例如航天、航海及核能技术等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军事的发展,但当战争爆发时,这些科学技术便会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成果被应用到军事中并引发了战争,是科技异化最极端的形式。

(二)科技异化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探讨了科技异化的根源。他们认为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马克思指出:“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把工人从生活资料中 ‘游离’ 出来是没有责任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了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了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增加了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本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盲目追求物质财富和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自私应用,使得科学技术被异化了,成为了资本的一部分,成为了资本家用来剥削工人的工具。

(三)科技异化的解决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和根源的分析,认为解决科技异化的途径首先在于: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才归全民所有,才能完全消除科技异化,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科技异化的解决还在于人类自身对科技的应用。由于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的发展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使用科技的人,作为主体的人的意志、愿望等决定着科技应用的方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最后,科技异化的解决要以科技发展为动力。科技异化是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而出现的,而当一种科学技术产生了异化,便会产生另一种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抵制这种异化,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技异化就会从技术层面上逐渐消失。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使当代人陷入困境。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为理论指导,既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又要重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积极克服科技异化,实现科技人性化和生态化。

(一)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21 世纪,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成为科技实力的竞争。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革命性力量,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即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继承与发展,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实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科技人性化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要克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机器奴役人的状况,就要建立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今,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在更加现代化、方便快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非人性化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例如,手机、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发明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要想改变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不协调的情况,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应该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为指导,纠正错误的科技价值观,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方针,做到科技发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和归宿,使科技成为为人类服务的科技。

(三)坚持科技生态化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资料;恩格斯也指出:不要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否则大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报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往往容易忽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针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我们首先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方针,对科技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其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类要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要坚持发展绿色科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科技发展的生态化。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金炳华.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3]爱因斯坦文集(第3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恩格斯生产力异化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