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刍识

2015-01-30 01:57雷兆玉孔云峰谢学斌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民族地区重庆

雷兆玉 孔云峰 谢学斌

(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重庆巫山 404700)

重庆市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刍识

雷兆玉孔云峰谢学斌

(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重庆巫山404700)

[关键词]重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国家战略。重庆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应当充分体现城镇化之“新型”与重庆民族地区之“特色”,认真领会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新型城镇化中,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为,发挥特殊的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重庆市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探索发展模式,体现我国多元化、包容性、和谐型的城镇化发展布局。

一、重庆市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实现

第六次全国人普查数据显示,重庆市已有我国全部56个民族。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93710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土家族人口最多,其次是苗族,再次是回族、彝族、蒙古族、壮族、满族、布依族。最少的塔塔尔族仅1人。

同时,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区域的直辖市,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4个自治县(石柱、秀山、酉阳、彭水自治县)和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黔江区),习惯称之渝东南民族地区,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83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2.7%;幅员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20.5%。散居的少数民族约14.36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3%,主要居住在万州、忠县、云阳、奉节、巫山、武隆等区县所辖的14个民族乡,还有一些散居的少数民族群众。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型城镇化而言的,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仅以人口转移程度来反映似显肤浅简单,于是便有了新型城镇化之说。

新型城镇化之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新型指导思想。它是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理念,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重要转变的城镇化。二是新型产业支持,它必须坚持走以产业为支撑的发展道路。三是新型行动路径。习近平提出了六个坚持,即坚持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城乡互促共进的城市化道路;坚持把城市发展和优化人口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坚持把城市发展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结合起来,走资源节约的城市化道路;坚持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走环境友好的城市化道路;坚持把城市发展与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起来,走经济高效的城市化道路;坚持把城市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道路。四是新型发展秩序。它应当坚持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实施,为农村富余人口自然转移营造最佳场所。五是新型生态理念。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美丽中国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城镇化。

重庆市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和政策的实践,它是以习近平新型城镇化思想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产业、人口和功能集聚为重点,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核心,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宜居和谐为内容,以规建管用并举为原则,以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互进为布局,以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由“乡”到“城”为演进,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自然协调发展、城镇开发与保护、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与功能完善等各种关系,立足重庆市民族地区生态涵养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构建区域性城镇化体系,充分体现城镇化之“新型”与重庆市民族地区之“特色”。

二、重庆市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是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科学定位,把生态涵养作为核心目标的新型城镇化

重庆市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及有少数民族自治乡镇的渝东北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质灾害多,城市生活垃圾、农村面源、工业废水和流动船舶排泄等污染尚未根治,干旱、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不仅对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三峡工程构成了威胁,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环保与社会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重庆市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积蓄、森林覆盖率“四增长”,2014年年底,全市林地面积436.74万公顷,森林面积355.63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从直辖初的20.98%提高到了43.1%, 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45%,为严守林地和森林两条生态红线奠定了基础,但与国家规划的2020年达到50%目标、重庆规划的2020年达到65%,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十八大后,重庆市将重庆划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而渝东南是重庆民族地区聚居地,三峡库区也有不少的数民族及民族乡镇,可见,出生态涵养是重庆民族地区的主体功能。

2013年12月,国务院决定选择100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渝东北和渝东南两大区域是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储备库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肩负着水土保持、淡水储备、南水北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战略任务。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将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集体提案,国家发改委确定将渝东南武陵山区和渝东北三峡库区,作为我国第一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57个地区先行示范区,这意味着重庆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因此,重庆市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围绕重庆民族地区的科学定位,把生态涵养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让子孙后代永享绿水青山。

三、重庆市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城市融入的新型城镇化

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它并非以高楼、土地为核心,而是以人为核心,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注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城镇和谐发展。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经济尤其是服务业发展,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机会。二是要持续加强保障房建设,为农民工在城市安家提供基本条件。三是要大幅提高农民工社保水平和覆盖面,减少其在城市落户生活的后顾之忧。四是要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财政保障,与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五是要关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如何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四、重庆市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是坚持城乡一体化,不以牺牲“三农”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重庆市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当体现这个新阶段的特征。一是要把民族地区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二是要打破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全体居民自由迁徙,强化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文明共同进步。三是要重构城乡关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融合发展。四是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权利公平,拓展农民发展空间,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发展成果。土地问题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五是要传承民族文化,留住民族记忆,留住“乡愁”。

五、重庆市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是坚持全面协调,以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为基本布局的新型城镇化

诚然,民族地区的加速发展,特别是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促进了重庆市民族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据统计,2014年.重庆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5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第二,但比其他直辖市城镇化率低30个百分点左右,区域差距仍较大,且城镇化质量稳定性不够。农民工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城镇分布、规模、结构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的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不仅是涪陵、万州两座大城市,即使一些区县新城甚至乡镇,都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缺。乡镇聚居区60%无集中供水, 80%的乡镇无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农村人均市政公用设施投入不足城市的20%。

因此,重庆市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布局,一方面,要推进城市建设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突出“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强化主城区的核心引领作用,着力强化万州、涪陵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及黔江区的承接带动作用,着力强化区县城的重要支撑作用和小城镇衔接城乡的纽带作用,着力提升城镇品质,不断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使用水平,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体系。另一方面,重庆市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并非仅是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要根据重庆民族地区城市不配套的现实,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产业在不同规模城市、乡镇合理布局,避免形成畸大畸小、畸重畸轻的城镇格局。

六、重庆市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是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重庆市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应当贯彻这一战略要求。

第一,要坚持走集约城镇化之路,让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化下去。重庆市民族地区人多地少、山高坡陡、资源紧缺,财力、物力、人力有限,对环境的压力也日显突出。以土地资源为例,近十年来重庆民族地区城镇面积增幅大大超过人口增幅,而城镇人口密度不升反降,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长此以往,城镇化将难“化”下去。因此,重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方向是可持续发展。一是必须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承载能力,有步骤有节奏地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二是必须坚持集约、集中、集聚发展,注重集约用地,注重节约资源,降低物耗水平,集中有限力量,提高使用效率,避免粗放式发展。三是是要推进资源能源的价格改革,合理反映其稀缺程度;四是要鼓励引导形成循环利用资源、节约使用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产业体系;五是要加快节能建筑发展、推动新能源的普及应用。

第二,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城镇化之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好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维护长江健康生命,确保三峡工程正常运转。要强化库区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污染源防治,禁止民族地区主要河流特别是三峡库区水库网箱养鱼,加大水库清漂力度,解决支流“水华”问题。要实施重庆市民族地区绿化带建设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强化生物治理措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治理好三峡库区消落区,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落实民族地区防灾减灾保安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要坚持走信息化智能城镇化之路,让重庆市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更加便利。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重庆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是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重庆市民族地区要坚持城镇化与信息化协同推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引领、推动、支撑作用,积极运用信息化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镇信息化水平。智能化激发了人们对智慧城市的想象,要发展楼宇、家居、路网监控、医院和城市生命线、食品药品、票证、家庭护理、个人健康的数字智能管理,使库区人民生活、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城市运转更加高效、敏捷、低碳、美丽。

(责任编辑:周建瑜)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5)03-0080-03

[作者简介]雷兆玉,女,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副校长 高级讲师;孔云峰,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教授级高级讲师;谢学斌,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讲师。

[收稿日期]2015-08-05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民族地区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