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复辅具文化的价值导向

2015-01-30 02:39杨德慧
中国民政 2015年13期
关键词:辅具爱心价值观

杨德慧

论康复辅具文化的价值导向

杨德慧

文化是社会之魂,价值观是文化之核。文化价值观是呈现于主体价值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康复辅具表面上是残疾或老年等特定人群恢复健康或正常人行为的一种辅助器具,实则隐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导向。构建康复辅具文化的社会价值体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并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康复辅具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康复辅具文化的内涵

康复辅具文化是指凝结在残疾人、老年人和伤病人员等特定人群中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文化内容的总和。具体来说,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特定人群根据自身的功能和生存条件,借助康复辅具功能达到接近正常人生活状态的意义和评价,从而形成珍惜生命、注重康复、增强自信、心理健康和乐观生活的一种信念。二是指全社会对特定人群的社会评价、行为帮助等意识和行为,从而形成慈善捐助、爱心奉献、社会平等、感恩戴德等社会风尚。树立和培养这样的价值观念需要通过核心价值塑造、行为习惯强化。

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这一特定人群,很早就提出了“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社会目标。怎么做好这一群体的康复辅具服务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社会压力繁重,政府责任沉重,由康复辅具文化引发的社会难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1.社会性。由于这一群体数量庞大,社会地位不高,处境相对艰难,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使他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人类的文明,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公益性。由于这一群体社会性和弱势性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公益,需要齐聚大家的力量。除了政府责任,还要从公益的角度,为他们无偿或低偿配发辅助器具,这就需要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捐助或开展其他公益慈善活动。

3.科技性。多年来,科学技术在康复辅具研制和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适配人员需求的提高,如何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为绝大多数残疾人或失能人员提供更多方便、快捷和智能化的产品,对人体的残障或失能进行缺失补偿或功能替代等,是康复辅具科技化的首要任务。

4.服务性。随着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局面日益显现,康复辅具产品的服务性和市场化提升很快。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好、更多的无障碍服务设施设备、人性化的装置、个性化的服务等,需要全社会都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二)康复辅具文化的特征

康复辅具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和设施,它潜藏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这种文化是人们在康复辅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系列潜在意识和价值观念,具有凝聚性、引领性、支撑性和竞争性的特征,对社会文明起着支撑和示范作用。

1.凝聚性:通过康复辅具适配,倡导社会关爱,服务老、残、障、疾等弱势群体,帮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使之有效融入社会的团结力和向心力。

2.引领性:这是一种扩大康复辅具文化的传播力,引导教育人们奉献社会、富于同情,营造浓厚的乐于助人风尚。增强这一特殊人群生命力的文化氛围,推动康复辅具事业发展的执行力和渗透力。

3.支撑性:依靠科技进步,利用新材料、改进新工艺,不断拓宽研发辅助器具产品的种类、提升辅助器具的智能化水平,起到补偿或替代身体障碍功能的科技创新力,支撑康复辅具文化事业的发展,支撑社会文明的程度。

4.竞争性: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康复辅具企事业单位,在将辅具产品配置于服务对象过程中,由于产品实用性、适配性、创新性、便捷性、智能型、美感性等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诸多因素方面发生的优胜劣汰。

二、康复辅具文化的价值要素

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中,康复辅具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要素,深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中的康复辅具文化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珍惜生命、乐观生活。康复辅具文化价值观是特定人群应该和正常人一样具有同等的自身功能和生存条件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康复辅具文化的价值要义就是珍惜生命,乐观生活。进而呼吁社会平等,激励人们奋进,激发社会博爱,呼唤人文关怀。同时让每一位康复辅具使用者都能和健康人一样,人生焕发精彩,生活溢满幸福,让他们表现出来的执著追求、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也给健全人以极大的激励作用,共同珍惜生命,乐观生活。

2.爱心奉献、扶危济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扶弱、济困、助残的传统,守望相助是我们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之一。这一美德传承至今,其内涵有了新的寓意,并得以发扬光大,日渐成为现代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康复辅具相关人群历经磨难,顽强地生活,展现了百折不挠的精神,体现了我们五千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心奉献、扶危助困。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是国家乘胜向前的巨大财富。

3.社会平等,保障权利。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社会平等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明。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传统,人们对平等的渴望和呼唤是非常迫切的。随着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平等互助、自强自立、和谐友爱的社会关系已经形成,残、障、老等弱势群体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联合国关于残疾人公约明确规定了残疾人应享的各项权利,如平等、不受歧视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利等。今天我们倡导的平等,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享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内的平等,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康复辅具文化的社会价值导向

康复辅具文化的社会价值导向是指社会或老、残、障等弱势群体及个人在自身的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将自强自立、爱心互助、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确定为主导的追求方向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勾绘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内核,实现了三者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康复辅具文化的价值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倡导文明、平等、向善、向上和友善的新风尚,它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弱势群体中的具体体现。首先,在社会层面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再现,倡导爱心奉献,关爱弱势群体,树立民本思想和文明、和谐、平等观念。其次,在个人层面,要克服自卑心理,弘扬身残志坚、积极向上的精神,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勇于面对生活,友善待人。再次,在企业方面,要为老、残、障等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应坚持科技创新,质优价廉,诚实守信和方便快捷的敬业服务理念。这就是康复辅具文化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导向。

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挥这一导向作用呢?康复辅具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需要打造康复辅具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注重行风建设。

第一,在社会上要大力宣传康复辅具文化价值观,教育要入脑入心,宣传要讲究实效。康复辅具文化价值观要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积极营造人人平等、爱心公益、互帮互助,关注弱势群体、重视民生的良好氛围。打造文明健康、诚信平等、爱心奉献、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

第二,要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的康复辅具文化价值体系。在扶危济困和关爱弱势群体方面,政府的责任不可或缺。要建立政府救济和社会帮扶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文化价值引导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助的良好格局。只有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长效机制,民间组织的参与才能深入人心,社会的风气才能形成。只有构建好康复辅具文化价值体系,才能从制度、机制、文化和人们的行为习惯入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符合实情,做出实效。

第三,服务于康复辅具适配群体的人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每一个职工都要学会尊重老、残、障人士,培养爱心和奉献意识,注重言行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职业素养,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形成高尚的职业情操;生产、服务企业要加强行风建设,遵纪守法,提高服务技能,提升服务水平。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全面规范行业行为。在行业内组织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倡导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切实改进行风,用康复辅具文化的价值观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总之,康复辅具文化的价值导向是通过解决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问题,在全社会培养人们顽强拼搏、乐观生活的意志、树立珍惜生命、注重健康的理念,弘扬自强自立、上善若水的精神,构建充满爱心、互帮互助、无私奉献和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做好让整个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团结互助、平等尊重、和谐文明的大家庭。

(作者系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辅具爱心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试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实物方便挑选密云成立残疾人辅具展示中心
爱心树(下)
安徽省5市残疾人残疾类型及辅具适配现状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安徽省辅助器具工作人员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