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多措并举推进地名工作

2015-01-30 04:48民政部区划地名司
中国民政 2015年8期
关键词:濮阳濮阳市管护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

河南省濮阳市多措并举推进地名工作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

濮阳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北面而得名,辖区内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和范县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近年来,濮阳市强化地名管理,积极弘扬地名文化,在地名工作上成效明显。

一、尊重龙乡历史,弘扬地名文化。濮阳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在辖区西水坡发掘出距今6400年左右的蚌壳龙(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固有“中华龙乡”之称。近年来,濮阳市用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名称命名道路,在实际使用中传承了地名文化,比如命名了昆吾路(《后汉书·郡国志》称:“濮阳,古昆吾国也”)、开州路(金代以澶州为开州,即今河南濮阳,民国时期改开州为濮阳县)、濮上路(濮上为春秋战国时期卫国领地)、开德路(宋元时期濮阳改称开德府)、帝丘路(帝丘在今濮阳高城,相传为颛顼古都)等道路名称,对历史地名的保护充分展示了濮阳地名文化的新视野、新内涵、新发展。在地名文化研究方面,地名专家参阅历代正史、州府县志和舆地专著,对濮阳地名进行了详尽考证,撰写了《濮阳地名漫谈》《濮阳地名图册》《濮阳地名》《濮阳古今谈》《濮阳春秋》《濮阳五千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中华龙乡——濮阳地名志》等书籍,为濮阳地方史志编纂提供了新史料,拓宽了地名文化研究领域。下一步,濮阳市将围绕澶渊之盟纪念碑和御井进行适度规模开发,形成一些历史地名街道;整修老城四牌楼古建筑群,并在古建筑上挂牌编号,标识牌上注明历史沿革、建筑特点、地名来历等,在古建筑保护中传承历史文脉、弘扬悠久地名文化。

二、前置地名规划,推进城市建设。长期以来,濮阳市高度重视地名规划工作。有关部门在编制地名规划时,注重将保护好老地名、起好新地名纳入规划中,把地名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落到了实处,而不紧紧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在进行地名规划时,濮阳市由地名工作人员认真开展县(区)、乡(镇)、村落地名调查,做好地名资料的搜集整理,通过普查登记、查阅文献和走访调查等方式,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各类地名资料。濮阳市民政与规划部门相互配合、密切沟通,着重做好道路、社区名称的前置规划,挖掘和保护了澶州、孟轲、张仪、历山、秋山、濮水、大贤、戚邑、里商、干城、重华、宣房、卫国、德胜、帝丘、澶水、鹿城等一批历史地名,提升了地名的文化品位,为促进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三、规范地名工作,强化地名管理。为使地名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自1983年建市之初,濮阳市就成立了由副市长任主任的地名委员会。该委员会在地名命名更名、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地名普查等工作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法规建设上,经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多次修改完善,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出台了《濮阳市地名管理办法》,为地名管理提供了法规保障,推进了地名工作法治化进程。在地名管理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濮阳市形成了征集社会意见和建议、专家集体研讨、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定的地名命名运行机制。濮阳市还以《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的发布为契机,加大地名管理宣传工作,通过在报纸上解读政策、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刊登全文、向各县(区)地名主管部门下发通知等方式,使社会各界及时准确地了解了《办法》的内容,促进了地名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四、抓好地名标志管护,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开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濮阳市将地名标志设置和管护作为“民心工程”和“亮点工程”来抓。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该市创新工作方法,借鉴其他省、市发动社会力量设置地名标志的做法,规范城区内道路地名标志管理维护和运转程序。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濮阳市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使运营公司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财政没有投入任何经费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了由民政部门负责监管、广告公司负责日常维护的地名标志管护机制,有力推进了该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近几年来,濮阳市社会力量自筹800余万元资金,借助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加大对城区路名牌的设置和改造,明确路名牌管理团队工作分工,保证路名牌及时维修和日常保洁等工作正常运转,并对维修管护情况逐项检查、适时通报,实现了地名标志设置和管护工作健康运转,推动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有序开展。

猜你喜欢
濮阳濮阳市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濮阳市
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濮阳实践”
为打赢濮阳蓝天保卫战贡献人大力量
银河人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濮阳: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落地有声
浅谈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