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落实群众路线的逻辑和路径——以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为视角

2015-01-30 05:40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利益马克思主义领导

张 健

(中共台州市黄岩区委党校 浙江 台州 318020)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两大主体是共产党员为主的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涉及到干部的领导活动和群众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必须理顺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之间的关系,深刻把握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实质。

一、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离不开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对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但将这种普遍真理同各国国情相结合却需要一个具体化、群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20 世纪的中国国情,不同于老牌西欧工业国家,他们有较长和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已经步入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对内,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领导者,自由的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模式,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对外,西欧国家由商品输出时代进入资本输出时代,不断进行武装和经济侵略,夺取资本输出市场和产品倾销地。20 世纪的中国革命道路也不同于列宁建立的苏俄,苏俄通过发动工人起义,在城市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政权。20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既不能走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独立发展道路再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直接模仿苏俄式的革命道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说明中国走独立的资本主义复兴之路是行不通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道路。即先走新民主主义,才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要等资本主义完全发展后才进入,也不是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和苏联的大量的工业援助输入国内,为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五六十年代逐步暴露出来。为此,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要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二)以人民利益为中心需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我们党从建立之初,就始终强调贯彻群众路线必须要以人民利益为轴心。毛泽东明确指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共产党的干部不管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党员干部领导群众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增进和改善人民的福祉。邓小平认为,工人阶级要最终解放自己只能依靠广大的劳动者,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完成最终的使命。邓小平主张,干部既要善于领导群众,又要学会联系和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发展进入新常态,在通过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善党的工作作风中,习近平多次引用毛泽东关于群众工作的经典论述,强调干部在新阶段仍然要继续做好群众的学生,要放下架子领导群众工作,要学会和群众沟通的技巧,要在实践中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

(三)方针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直接关系到群众路线的落实,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的统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习近平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在政策制定上,调查研究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环节。在调查态度上,要求广大干部抱着学生的态度,向群众学习和请教。调查方法上,要针对关键问题,选择核心和典型地区,做细致入微的调查。调查方式上,干部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调查途径,例如家访、开基层干部会议、参加群众代表大会、查阅相关原始文献等途径收集各种材料。在研究方法上,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力手段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可以采用分析和综合的办法;要对所有的调查材料进行去粗取精,把握调查主题和研究脉络,通过分析把握主要的问题,对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材料不足等仍然需要继续补充材料;研究过程最好在调查地区进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政策的制定并不是工作的完成,只有在实践中运用决策所制定的方案、措施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难题才算真正的落到实处。政策是一种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的抽象的理论,因为还没有付诸实施。因此,政策的执行过程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首先,政策需要由领导干部对方案进行组织和运作,统筹协调各个方面的资源和人力,集中力量完成任务。干部对于政策的组织实施需要精心准备,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情况。其次,政策的制定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材料,这需要对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僵硬照搬政策只能导致失败。

(四)新常态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需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仍然任务艰巨,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短缺,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低迷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区域经济之间和城乡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凸出。政治上,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更为根本的反腐败制度仍亟需建立。目前,已查处的省部级高官已多达百位,某些省份和地级市出现塌方式的腐败,“一查一大片”、“一查全部倒下”的政治现象仍然存在。同时,服务型政府建设任务艰巨,简政放权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国民共同的价值观建设亟待建构,西方各种文化浪潮冲击国家的文化精神体系,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仍然大量存在,同时道德滑坡问题不可忽视。在社会建设领域,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城乡社会分配收入差距和区域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近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境况,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空间不断压缩。因此,2014 年5 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新常态”的概念,此后在不同的会议和场合多次论及。2015 年12 月份,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将“三个全面”的提法进一步深化提出“四个全面”,即“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社会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立足新常态,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群众路线是重要保障。“四个全面”战略的落实需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的紧密结合。“四个全面”需要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制定大量的政策,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领导群众从实际出发扎实落实党的政策。从另一方面来说,“四个全面”战略的落实的基础是群众,群众是参与者和实践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

二、新常态下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路径

(一)要有充分的理论自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经济十分落后的条件下领导广大群众探索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经过九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家发展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不断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始终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谋求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被实践证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我们不应该也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更不能按西方的标准来发展经济和民生,否则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从纵向来看,目前我国工业化体系完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已经建立,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已经有非常大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从横向来看,我国经济总量庞大,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积极参与,西欧发达国家的加入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中国经济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一极。因此我们应有充分的理论自信,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得到全面执行的年代也是我们党领导群众取得伟大成就的时代,相反群众路线没有得到坚持的时候也是我们党受到挫折的时期。新常态下更深入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实践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应始终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作为领导干部的共产党员,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对于当前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要有切实了解,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分析解决面临的各种困境。党员干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这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中国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同时,民族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实践,才有可能使党和政府关于经济社会的最新战略和政策落到实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践的结合,是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奋斗中实现的。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动力之源;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智慧之源;人民群众的实践结果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

(二)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观,摆脱领导与群众“两层皮”现象

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其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忽视或者损害群众利益。因此,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1.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必须要认清领导脱离群众的“两层皮”现象。党对国家和整个社会的领导主要通过各级干部积极有效地工作加以落实。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邓小平在解放之后在西南工作使,明确指出“区别一个工作人员是否有错误,主要看他在工作时是否联系了群众,是否依靠群众。”作为执政党,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源调配权,容易对基层和群众发号施令;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地位,使一些领导干部滋生骄傲自满等功臣心态,乐于他人对自己的奉承,脱离群众;一些领导干部不是真正明白党的群众路线,不懂得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领导工作脱离群众,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进行调查研究,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群众不满意;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利用自身权利为自己和他人谋私利,导致贪污腐败等恶劣现象,严重影响党的威信和党群关系。

2.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必须要时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党员干部要明白自身使命和地位,认识到群众的历史作用,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干部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民利益为准线。在决策执行中,要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实际工作的落脚点。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群众工作中,要深入细致,要不厌其烦,不怕困难和麻烦,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要求学会统筹协调各方面的群众利益,分清轻重缓急,照顾各方面利益。只有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党的领导才能稳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也只有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群众才能够真正获得改革开放的利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才能够更加丰富多彩。

(三)要坚持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在新常态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主义。首先,政策的制定需要干部积极地深入群众中去,知群众冷暖、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急。干部需要掌握与群众沟通的语言和方法,放下架子。一些干部群众在基层调研的时候,存在与百姓无法沟通、不知道怎么沟通的情况,这使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干部与群众深入交往的过程,实际是取得决策需要的调查研究材料和研究思路的过程。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才能为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切实的素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和措施。政策的制定的过程也是深入群众的过程。

其次,政策的真正执行者和受益者是群众。政策的执行需要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获得群众支持的根本在于决策符合他们的利益,政策能够切合群众工作的实际情况。如果政策高于实际或者脱离群众,其执行必然是失败的。政策的执行必须要遵行规律、符合实际、切合群众利益,群众才能够充分发动起来参与政策的贯彻实施。

总之,在新常态下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以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我们要求充分的理论自信、始终坚持人民利益之上,同时掌握正确而群众工作方法。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利益马克思主义领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