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民族思想论析

2015-01-30 05:40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

刘 挺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的民族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若干精辟的见解和科学论断。当前,民族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民族关系是否和谐、民族地区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伟大复兴中国梦事业的成败。因此,探析毛泽东民族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把握伟大马克思理论家的深刻思想精髓,同时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制定科学的民族政策提供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一)民族问题的客观历史性

自遥远古代起,中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共同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大家庭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汗水和智慧。但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民族问题长期存在,并在某些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时候,由于民族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演变为激烈的民族战争,结果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甚至国家被分裂。

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有自己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不论何时,民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差别,其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民族社会中这些差别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各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就会成为民族问题最直接、最基本的诱因。在私有制社会,由人为因素导致的民族问题不乏存在,少数人口的民族往往会受到人口占多数民族的压迫和剥削,使民族矛盾加深,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民族压迫和剥削制度随即被废除,中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平等、团结、包容、互助的和谐民族关系。但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依旧存在,民族问题的深刻历史性和复杂性要求党和国家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民族方针政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高度关注我国民族事业的发展,在科学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了慎重稳进的民族工作方针,使我国处理民族事务,开展民族工作显得从容不批、得心应手。

(二)毛泽东民族观

毛泽东从我国民族关系的现实出发,在对中华民族整体和我国各构成民族社会历史的分析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各民族社会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各民族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得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构建互相尊重、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毛泽东指出:“在民族研究中,科学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去区分哪个是民族,哪个是部族或部落。”这表现出毛泽东对民族事务的周全考虑,避免了科学研究在政治领域里产生负面效应。毛泽东认为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由于民族差异仍然存在,加之历史上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反动统治者曾在各民族之间制造各种隔阂,剥削和压迫少数民族。这种情况在劳动人民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未消失,长期存在。因此,在很长时期里我国的民族问题将仍然存在。毛泽东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差异的消失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首先消亡的是阶级,其次是国家,最后才会是民族。

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民族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总结了有关民族消亡的历史规律,即只有阶级和国家都消亡了,才是民族消亡。这个论断既是对马克思民族理论的再丰富,又为我国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关于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中国民族国情,得出了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论断,指导制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科学合理的民族原则与政策,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反对大汉族主义

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汉族统治阶级长期以大汉族而自居,这种大汉族主义造成了严重的民族隔阂,大汉族主义是形成民族问题的主要因素,深刻的批判、坚决的反对大汉族主义是扼杀民族问题于胎胞的基础。毛泽东指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大汉族主义对民族团结所构成的威胁,他科学地剖析了大汉族主义的种种表现形式,强调了克服大汉族主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毛泽东总结发现,在社会主义中国,大汉族主义在许多地方的党内和人民中广泛存在,这不仅是大汉族主义的历史残余问题,而是真正的、严重的大汉族主义的现实存在问题,如果不及时克服党内和人民中的大汉族主义,将会造成严重的民族问题。

(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反映。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属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直接诱因。毛泽东认为,在不同民族文化体系下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发展民族关系的基本前提。他多次强调,充分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是民族平等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汉族应该积极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学习借鉴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既是民族平等的体现,同时对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历史经验表明,各民族之间如不坚持平等原则,而是相互蔑视和仇视,或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等,就会产生严重的民族问题,威胁社会稳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民族平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真理和原则。在毛泽东看来,中国的各个民族虽然存在大小和强弱的区别,但并无贵贱、优劣之分。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书写了精彩的历史篇章。因此,各民族在政治都因享有广泛而平等的权利。他主张:“对国内各民族,给予平等权利。”毛泽东提议将民族平等的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诉求。我国1954 年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民族团结的行为”。将民族平等原则上升到法律层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事业的关心、关注,同时是对各少数民族权益的尊重和维护。毛泽东认为,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不应只体现在政治层面,同时应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毛泽东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这就要求坚持民族平等要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不能只停留在文字层面。

(四)坚持民族团结原则

毛泽东站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攸关的高度来看待民族团结,并多次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毛泽东于1957 年2 月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毛泽东看来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就是民族团结,这是我国民族工作开展的基本依据。毛泽东一再强调各民族之间不论大小,只要是中国人,只要主张爱国和团结,都要和他们搞好团结。毛泽东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诸多影响民族团结的障碍和羁绊,有效地提出了许多疏通民族关系、消除民族隔阂的对策。毛泽东强调应该对各民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政策教育。他说:“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处理,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纠正错误的思想和作风。

三、关于民族的地区发展理论

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列宁也强调只有积极地关心各个民族的利益,才能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获取各民族之间的信任,各民族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在这基础上才能保证现代文明中的一切珍贵事物比较顺利地发展。毛泽东也坚持马克思、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这一观点,针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毛泽东把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当作开展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改善各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以及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

(一)实施社会改革,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

建国初期,由于各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现状存在差异,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社会制度相对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民族地区实施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行,并且对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而言,能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人民一起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他们的心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这一愿望被毛泽东深切的体察到了,并指出“民族地区的社会制度的改革必须实行”。针对在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情况的相对复杂性而言,泽东指出,民族工作的开展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一定要稳步而慎重的进行。毛泽东长期关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并提出了若干正确的工作原则和方针。毛泽东指出,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民族情况有步骤的、耐心的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事业,同时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承担,其他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在毛泽东正确工作方针和原则的指导下,各少数民族通过和平的方式对旧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有效改革,彻底废除了民族内部的阶级压迫,避免了社会改革中的动荡因素,使几个少数民族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不同社会阶段,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创造了条件。

(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是实现民族和谐的物质基础。毛泽东从全局的高度认为帮助各少数民族,使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发展、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毛泽东强调,那种认为只有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或者只为少数民族做了一点事情就感觉了不起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实质上汉族和少数民之间的帮助是相互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个领域都对整个国家有巨大帮助,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言,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会导致民族危机,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因此,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初步改善了民族地区的落后现状。

毛泽东深刻的意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对于全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了,全国的经济才能发展起来。建国初期,70%的全国重、轻工业分布在沿海地区,只有30%在内地,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现状。毛泽东认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党和国家为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民族地区进行了积极的工业化布局。“一五”期间,国家在中西部的民族地区安排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60 年代,国家“三线建设”期间,又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科技基地安排在民族地区建设,仅西部八省区就有1400 多家。在毛泽东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关注和关心之下,我国在民族地区初步建立了资源导向形的生产体系,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量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大批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既是提升少数民族自身发展潜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的体现。毛泽东深知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并表现出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和迫切的心情。提出了关于民族干部培训具体的数量、结构以及培养途径。

1.在数量方面。新中国刚成立,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各级政权机关的名额分配应按照各民族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要大量地吸收少数民族合作参加的政府工作,在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团结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并强调“在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

2.在结构方面。毛泽东指出,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党组织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同时要培训出少数民族自己的党书记。毛泽东认为少数民族人才培训工作要从党政干部、专业人才和上层人士三个方面开展。1957 年,他在一个会议中指出,在民族地区,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尽量减少汉族代替少数民族办事的现象,各民族地区的工作尽量让少数民族的党员干部自己开展、自己解决。之后毛泽东又提出在各民族自治区培养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己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以及自己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要有自己出色的报纸和刊物的编辑和记者。毛泽东关于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上层人士提出了,对这部分人注意区别对待,在思想上要帮助其进步,政治上给予合适地安排,政策上做出必要让步,生活上一定要切实保障。

3.在培训途径方面。在民族干部人才的培训途径方面,毛泽东指出要让少数民族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实践、总结经验。同时要多组织少数民族的干部在内地发达地区访问、学习,不断开阔其眼界,增长其知识。1954 年4 月,他在给班禅额尔德尼的一封信中说:“西藏每年有些人来内地参观是很好的。此外,每年还可以选送一些青年来内地学习,长期学习和短期学习都好。因为这样可以更多地培养一些建设西藏的民族干部。”在毛泽东认为创办民族培训学校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有效途径,民族教育事业是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知识水平的重要环节。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国家批准在北京设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并分别在西北、西南、中南等地都设立了民族学院。

综上所述,毛泽东关于我国民族问题平等、团结、互助、发展等思想具有伟大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其思想基础上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地区治理路径。毛泽东的民族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的民族思想理论,同时为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地团结、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发挥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2]国家民族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史选集(1936-1938)第11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9]刘先照.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1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