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球货币政策“跷跷板”的影响

2015-01-30 07:58汪燕
浙江经济 2015年4期
关键词:跷跷板欧洲央行货币政策

汪燕

·首席论衡·

关注全球货币政策“跷跷板”的影响

汪燕

近期,欧洲央行超万亿购债计划的“靴子”终于落地,此举被视为欧洲央行为振兴经济进行的最后一搏,也标志着欧洲版的量化宽松(QE)政策全面上演。尽管市场早有预期,但远超市场预期的QE规模,仍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又一次动荡。

与金融危机初期各国同步宽松的政策局面不同,当前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正在呈现出一种“跷跷板”式的分化格局。以欧日为代表的阵营不断加码宽松,而以美英为代表的阵营选择结束宽松,一松一紧两大货币政策“阵营”的形成,反映的是各国经济复苏进程的“冰火两重天”。

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实施了规模史无前例的三轮QE计划后,国内经济提振效应明显,经济总体上已走出危机的阴影,从缓慢的复苏走上强劲复苏的轨道:经济增速从2008年的-2.8%回升到2014年的2.4%;失业率连续5年下降,目前维持在5.6%,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美元走高爬升、美股则经历了2009年至今的大牛市。美国持续向好的经济,为美联储退出QE政策,并开始朝着加息的货币正常化进程迈进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反观欧洲,欧元区在金融危机后采取的是紧缩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直至2012年底欧洲央行才开始不断下调各关键利率,致使欧元区经济复苏迟缓。2014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GDP环比分别仅增长0.2%和0.3%;通胀率在2014年12月出现了0.2%的负增长,远低于央行提出的2%的政策目标,通货紧缩风险不断加大;失业率持续处于两位数的高位,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欧洲央行此前已经打出了包括“负利率”政策、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结束证券市场方案购债(SMP)等一系列货币政策“组合拳”,加上此次规模庞大的QE,希望以此将欧洲带出经济长期疲软的困局。但由于各成员国各自有不同的财政政策,内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难有改观,缺少配套措施的欧洲版量宽政策能否取得美国版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除欧美两大经济体外,其他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在不断分化,俄罗斯、巴西、新西兰等国为抵御通胀而多次加息,瑞士、加拿大、土耳其、印度、埃及等国则纷纷下调利率。

有人把当前各国货币政策的分化,喻为一场以邻为壑的“货币战争”,给全球范围内资本流动、资产价格、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变数,也对我国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带来一定冲击。一是增加了出口的变数。各国货币竞相贬值,致使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有效汇率被动升值,对出口行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二是增加了政策平衡的难度。在全球货币政策背离的格局下,如何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既保持产品出口竞争力,又不导致资本大量外流,考验着管理层对货币政策“松紧度”的拿捏智慧。

面对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严峻,我国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应该更注重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更加注重政策工具的创新。此轮全球量宽政策,各国央行采取了各种常规和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旨在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外部环境的改变,我国基础货币供给渠道也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总基调下,传统降息降准等政策工具由于可能带来过度“放水”,限制了其使用的频率、幅度,应该注重增加对各种创新政策工具的运用,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是更加注重政策传导的效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体现为实体经济是否有效复苏。当前我国房地产调控和去过剩产能正处于关键期,增加的市场流动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引导,势必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关键是要提高传导效率,打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精准地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使实体经济受益。

三是更加注重政策之间的配合。金融危机后欧美不同的宏观策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表明提振经济仅有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够的,必须配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有效的产业政策。美国在采取非常规宽松措施的同时,推出“再工业化”、“出口倍增计划”、“能源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成功应对危机的同时顺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当前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环境下,尤其需要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跷跷板欧洲央行货币政策
11年来首次,欧洲央行将加息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德拉吉:卸任欧洲央行行长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蜡烛跷跷板
轻重比较
智力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