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如何在媒体融合中布局

2015-01-30 17:00史家昌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8期
关键词:党报传统媒体话语

□ 史家昌

(吉林新闻网,吉林 长春 130033)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要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这为党报发展指明方向,党报应当从自身发展优势入手,立足内容建设,回归报纸讲思想、讲深度的本源,以此为轴心,谋求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认清现实、顺势而为,维护好党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党报面临的现实与挑战

全媒体时代,地市级党报面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而是新旧媒体、不同级别媒体之间的多重竞争。中央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中央主要媒体必然要走在前列,省级媒体也会不甘落后,从扩大影响力、传播力等角度出发,他们必然会把触角向地市级延伸,分享地市级媒体资源,可谓群雄逐鹿,硝烟四起。另一方面,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国内已有纸媒停刊的例子。单单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已经如此巨大,新型媒体集团给党报带来的冲击更是无法估量。党报需要从了解纸媒的发展状况开始,思考发展之路。拥有400多年发展历史的报纸,成功应对了广播和电视对其生存构成的威胁,但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却对报媒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一次,报业面临着最为严峻的挑战,在如此的大背景下,除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外,绝大多数缺乏市场竞争力、观念落后的党报生存发展一时间举步维艰。在危机和剧变面前,党报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调整发展战略,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呢?

党报的布局发展战略

话语战略。党报在传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带有一定宣传色彩的新闻话语。这种话语姿态,在市场化洗礼下虽多有调整,然而其并没有完全脱离单向的、居高临下的、说教式的传播话语模式。面对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我国传统党报话语体系陈旧的文本表达及官样文章愈发凸显出迟缓、僵化、麻木的一面,可以说这对于构建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极为不利的。目前我国党报正在进行的媒体融合,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面对官方与民间舆论场话语分化的矛盾,为主动管控好舆论阵地所做的积极应对。党报在媒体融合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正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利用媒体融合进程中所产生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改革创新自身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应该是符合基本常识,尊重传播规律,适应受众心理,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而不是“八股调”的,过于强调选择性、刻意性、精心性和主观性的所谓“主流报道”。否则,即使党报在媒体融合中对于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处理得再妥当,其最后的终端话语产品也会让普通受众感到可信不可亲,难以接受,这种话语预期显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有效融合。首先,绝不做网络媒体的新闻“义工”。地市级党报不能把新闻无偿地交给网络,而是应该利用网络扩大自身的影响。及时采访、更正网络的虚假新闻,发布权威消息,利用网络收集读者的关注点,策划热点新闻。利用网络发布的新闻线索,做深做透一些事件性新闻。其次,做移动互联网新闻要走联合之路。报纸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短板”就是先进技术,而发展需要扬长避短。对于经济实力不够强大的地市级党报,做移动互联网新闻要走联合之路,可以联合通讯公司,借助他们的资源、技术优势,可以少投入高产出,实现合作共赢。这样不但满足了报纸发展新兴媒体的需求,也满足了通讯公司向市民提供更丰富产品的意愿,初步实现了纸媒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达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

融入社会场景。媒体融合这一具有巨大集纳性质的概念所带来的问题,已远超出报纸等传统媒体及与之相生相伴的治理管理体系的能力范畴。一定程度上,它带来的影响可以被认为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是一种从传统新闻报业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其实就是如梅罗维茨所言的“新的社会场景”的出现,其中既有着媒介基本物质基础的变化,也含着媒介精神风尚的变革。目前的媒介社会场景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在新媒体孵化、催化的过程中,以微信、微博、APP等为代表的,具有即时性、碎片性、高频性、粉丝性、信任性、情感性特征的新媒体集群,它们为社会成员打破了以往遍布着前后台分野的各种场景区隔,为社会成员间实现多维度的沟通和理解,提供着各种可能性。而“当媒介改变场景的界限后,价值体系也常常受到影响”。因此,在我国意识形态、价值观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传统党报,要保卫好舆论阵地,发挥好主流引导力,深度介入媒体融合后所产生的新的社会场景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可以被视为是其更好生存的关键。

优势互补,打造品牌。地市党报全媒体融合的目标是: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成功地打造自己的新闻品牌,对于报社发展意义深远。要想将全媒体融合的合力长久地保持下来,就必须学会根据报道实际,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分合自如,优势互补,着力打造自己的新闻品牌,使之成为有效载体,实现新闻的最大价值。比如,2011年《济源日报》在积极探索报纸、网络、手机报全媒体融合报道方式的同时,开辟了名为“网报互动”专版,每两周一期,将济源网、《济源手机报》上的新闻等与报纸进行互动,同时在济源网和《济源手机报》上也分别开辟了“网报互动”专栏。

新形势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省级媒体已将发展触角逐步延伸到地市的形势下,地市党报只有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全媒体融合力量,才能破冰前行、一路奋进。总而言之,地市级党报的生存与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期待地市级党报有新的发展。

[1]赵美丽.地市党报如何推进全媒体融合?[J].新闻爱好者,2012,18:56-57.

[2]崔博.媒体融合开启地市党报发展之路[J].中国报业,2015,04:5-6.

[3]桂运东.媒体融合:地市报的新使命[J].新闻前哨,2014,09:42-43.

猜你喜欢
党报传统媒体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