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致敬中国传统公益的精诚之作
——评毛晓阳著《清代科举宾兴史》

2015-01-30 17:00□金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8期
关键词:科举公益教育

□金

(闽江学院学报编辑部,福建福州350121)

一部致敬中国传统公益的精诚之作
——评毛晓阳著《清代科举宾兴史》

(闽江学院学报编辑部,福建福州350121)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晓阳《清代科举宾兴史》(以下简称《宾兴史》),是一部向中国传统社会的教育公益行为——科举宾兴致敬的精诚之作。

材料翔实信史可征

科举宾兴是清代科举社会专门为科举考生提供考费资助的教育公益基金。自20世纪60年代杨联撰文《科举时代的赴考旅费问题》为梅贻琦先生祝寿以来,宾兴研究已经被颇多学者关注,然均多属一县、一省宾兴之个案研究。《宾兴史》则以清代全国各地宾兴为研究对象,既注意单个地方的宾兴,更考察各地宾兴之发展异同,揭示不同地区宾兴的共有特征和不同特性。

为了全面展示清代各地宾兴的总体情况,作者可谓煞费苦心。从该书所列的参考文献来看,仅《中国方志丛书》和《中国地方志集成》两种文献就足以令人为之嘘唏,因为《中国方志丛书》包括5359册自宋代至民国的府州县志,而《中国地方志集成》则含有1124册2466种地方志。正是通过逐一翻阅这两种地方志丛书,作者才能在《宾兴史》第二章《清代科举宾兴的时空分布》制成26个清代科举宾兴时空分布的表格,用功之勤可以想见。

除了这两套方志丛书,作者起码还全面翻阅了《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宋元方志丛刊》《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清末民初史料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三编》《台湾文献丛刊》《明清档案》《丛书集成初编》《续编》《三编》等丛书资料,以及多种单行本古籍版本地方志、宾兴专志等。如此广泛范围的资料查阅,若非作者对科举宾兴的长期关注,恐非如此容易就能完成。

沉稳扎实的文献功夫为该书相关论点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在考察清代宾兴广泛出现的原因时,作者不仅揭示了清代中后期基层社会日益依赖地方士绅以完成各类社会公共事物的事实,更从清代初年赋税改革的背景出发,指出由于清初地方政府科举预算经费多被裁减,导致地方政府无法继续遵循明代已经行之二百余年举行宾兴礼赠别科举考生的惯例,只能由官员或乡绅捐资举办,从而直接促生了清代科举宾兴公益基金。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视角进行深入探究,提出《周礼》《礼记》等儒家典籍以及历代学者对周代宾兴制的讨论是清代科举宾兴出现的典籍文化之源;自汉代实行察举、征召制下偕计公车、唐宋实行乡饮酒“宾兴贤能”之礼资助举子赴考,明清政府举行宾兴礼提供举人会试旅费,这种中国传统封建国家长期形成的国家为人才培养与选拔无偿提供经费支持的传统,是清代科举宾兴出现的国家制度之源;自宋代贡士庄至明代宾兴资产,地方官员与地方士绅多为科举考生置买产业提供旅费支持,这种基层地方社会的公益行为是清代科举宾兴出现的社会公益传统之源。这一结论不仅因其翔实的史料、层层推进的考证逻辑而令人信服,也令读者为中华民族拥有这样悠久的公益文化传统而感动与自豪。

学科结合多维观照

多学科角度的综合考察,是当前很多学科研究领域都在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宾兴史》一书也贯彻了多学科多维观照的研究思路。

首先,史学研究视角。《宾兴史》既然以“史”为名,建构清代科举宾兴的发展史自然是其第一要义。从章节安排来看,该书第一章探讨了清代科举宾兴的历史文化渊源与社会历史背景,第二章列表分析了科举宾兴的时空分布情形,第三章具体分析科举宾兴的级别类型,第四章探讨了科举宾兴对清代教育与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第五章分析叙述了清代晚期太平天国时期与废科举以后科举宾兴的历史命运,并特设“清代科举宾兴与民国教育公益基金”一节,概括了清代科举宾兴的最后归宿,从而展现了清代科举宾兴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全过程。

其次,教育学研究视角。清代科举宾兴以资助科举考生为基本职能,本质上是一种科举现象,评价其历史功过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科举的烙印。《宾兴史》没有过多纠缠于这个问题,而是独辟蹊径,从公益是教育的根本属性出发,将科举宾兴定性为一种为教育服务的社会公益基金,从而将宾兴评价的问题置于一个更为宽阔的背景。作者还探讨了清代科举宾兴对清代教育经费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民国教育公益发展的贡献以及对拓展当代教育公益的借鉴意义。

再次,社会史研究视角。如在第四章分析清代科举宾兴的社会影响时,便提出清代科举宾兴作为一种地区共享的社会公益基金,实现了对宋代范氏义庄以来形成的家族公益传统的超越。作者又引入“公共领域”的概念,认为清代士绅获得科举宾兴组织自主管理权的过程,说明清代地方社会正在萌生出自己的公共领域。作者还引入了“第三部门史”的概念,对清代科举宾兴进行现实观照。这些基于社会学理论进行的学理分析,应该会引发人们对清代科举宾兴的广泛关注。

关注现实以史为鉴

《宾兴史》强烈的现实情怀令人感动。作者不仅在书中将清代科举宾兴定义为“公益基金”,还专门讨论了“清代科举宾兴与当代公益基金会的监管机制”和“清代科举宾兴与当代教育公益的拓展”两个主题。

近年来,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遭遇了发展瓶颈。随着2010年以来郭美美事件等负面新闻的相继披露,中国慈善公益事业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社会捐赠出现下滑,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也逐日降低。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宾兴史》提出了借鉴科举宾兴监管机制的建议。认为从国家和政府监管的角度,要为公益基金申报提供更为灵活的审批渠道;从社会监管的角度,认为当代公益基金应学习清代科举宾兴的入志、编纂宾兴专志或宾兴征信录以及定期公布财务收支状况等方式完善社会监管体系。作者指出,清代科举宾兴公益资本的筹集手段、宾兴组织管理人员的任免制度等都对当代公益基金的管理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

在清代科举宾兴对拓展当代教育公益的借鉴意义方面,《宾兴史》从希望工程、国家助学贷款和高等教育经费的多元化筹集渠道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清代科举宾兴与希望工程均属教育公益基金,且均产生于相同的民族公益文化心理,但在公益职能、级别类型、资产规模、公益形式、资产增值途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则存在差异。其次,和清代科举宾兴相比,当前中国的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与之“并不存在多少相同之处”,它甚至“很难说是属于教育公益的范畴”。再次,自1998年中国施行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筹集问题便日益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原因。作者建议,可以借鉴清代科举宾兴的经费筹集方式拓展当今高等教育经费的筹集渠道,如颁行教育法规鼓励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力量筹集资金扩充教育经费投入,制订奖惩措施鼓励民间公益力量捐资支持高等教育。作者的这些意见和建议体现了作者对清代科举宾兴的高度赞赏。因此,说《宾兴史》是一部向科举宾兴这一传统中国的公益事物致敬的学术论著,应该并不为过。

全面完善期待全璧

当然,作为目前国内外第一部以清代科举宾兴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宾兴史》并非白璧无瑕,它还有不少值得修订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应增加对典型科举宾兴的个案研究。也许是受制于全书的体例结构,《宾兴史》更多的是从总体上探讨清代科举宾兴的共性,或立足于区分不同省份、区域之间科举宾兴的差异,但对于个别典型性科举宾兴组织的个案研究则相对欠缺。其实,解剖一只麻雀虽然不能了解所有的鸟类,但解剖多只不同的鸟类则必能了解真实的鸟群。《宾兴史》应该既列举多个不同地区的科举宾兴以论证某一观点,也可详细叙述某一个地区的科举宾兴,以说明同类科举宾兴的发展演进历程,使读者既可以见微知著,又增加行文的可读性。

其次,现实观照方面,增加个案对比分析。《宾兴史》在分析清代科举宾兴的现实借鉴意义时,举希望工程、国家助学贷款和高等教育经费等例,固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不过,笔者认为还可以举中国高校大学基金会、奖学基金以及国外教育公益基金的某一个案为例,通过横向、纵向的多维对比来体现科举宾兴的现实意义。

再次,增加对清代科举宾兴运行管理制度的研究。作为一种专门服务于科举考生的教育公益基金,清代科举宾兴的日常内部管理运行情况如何?其外部监管机制是否健全?它们是如何创设的?对科举考生的资助数额及其效果如何?这些应该都是读者极感兴趣的话题。

当然,作为国内外首部以清代科举宾兴为选题的研究专著,《宾兴史》一书毕竟已经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儒家文教背景下清代教育公益社会化的基本状况,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在同样的文化传统下,自先秦、两汉、唐宋以迄明清时期中国教育公益活动的大致情形,从而对民族文化中悠久的崇学重教、穷达兼济、同情弱贫的传统公益精神而敬佩与自豪。■

(本栏编辑:尚志鹏)

猜你喜欢
科举公益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公益
公益
公益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