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生成的依据及其路径

2015-01-31 05:31赵小段李志雄
职业技术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困局校企资本

赵小段,李志雄

(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510405;2.广东省肇庆市教育局,广东肇庆,526000)

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生成的依据及其路径

赵小段1,李志雄2

(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510405;2.广东省肇庆市教育局,广东肇庆,526000)

文章通过解析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内涵及核心价值,认为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就业难题以及教育改革是构建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现实依据,提出了社会资本是高职院校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背后的困局是其生成社会资本的现实依据。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核心价值在于校企合作,共赢发展。而以市场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是突破困局的关键,或者说市场机制下的校企合作是高职社会资本的活水之源。

高职社会资本;制度化;网络;困局;校企合作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界关于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的探寻成为热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探讨往往忽略高职院校发展背后特定的困局,容易陷入就社会资本谈论社会资本的窠臼,难免有隔靴捎痒之感,更遑论对高职院校社会资本核心价值的认同。笔者试图就高职院校社会生成的依据入手,探讨其生成的路径,以求有助于突破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局。

1 社会资本的界定及核心价值

“社会资本”传播推广的过程恐怕也是一个屡遭误读的过程。从先行者们首倡社会资本的原初意涵来看,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正式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在布迪厄看来,社会世界是一部积累的历史,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和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或活的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1]。布迪厄将资本的类型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后又增加符号资本)。其中,社会资本是指某个个人和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识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2]如果说经济资本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是以教育证书的形式制度化的,那么,社会资本就是以联系网络的形式制度化或持久性的。三种类型的资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社会资本也能为行动者创造经济资本。

之后,众多学者如詹姆斯·科尔曼、罗纳德·伯特、格林·洛利、罗伯特·D`·普特南、亚历山德罗·波茨等,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不是一个单一体的,而是有许多种,彼此之间有两个共同之处:其一,他们都包括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而且有利于处于同一结构中的个人的某些行动;其二,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它的存在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与之相应,在缺少它的时候,这些目的就不会或很难实现[3]。

可见,社会资本至少包涵如下要义:其实质是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相互支持的“关系”;其形式是基于信任、规范进而可持续甚至制度化了的社会关系网络;其核心价值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成员的互惠,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其特征是具有生产性和公共性。相应地,从侧面和反面也可大体界定社会资本的界限:社会资本不单指人际关系,更指社会结构中的群体或组织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是良性行为规范约束下形成的网络关系,而裙带关系、犯罪团伙等关系网络不属于社会资本范畴。

高职院校同其他社会组织特别普通高校一样,是社会网络之结,社会资本是其寻求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和资源。高职院校就其使命而言,尤此为甚,从其诞生伊始,就深深嵌入社会脉络,特别与行业企业唇齿相连。即使当前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窘境,也不损或不改其使命,相反,更需要寻求途径深化合作,那就是要在社会资本上不断生成和积累。而高职社会资本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校企合作,共赢发展。

2 构建高职社会资本的现实依据

当前,学界对高校社会资本的探索日渐高涨,而对高职社会资本的讨论似不多见。在为数不多的涉猎者中,往往容易脱离高职发展背后特定的困局泛泛而谈。进言之,构建高职社会资本的现实依据就是要破解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局。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困局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 高职发展尚不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发展方式也正从过去靠投资、出口拉动向内需、投资协同拉动转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及落后产能面临淘汰或升级,新兴战略产业研发领域快速发展,而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工人特别技能技术人才却数量缺乏,质量不高,无法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可见,经济的深度调整对技能技术型人才提出了现实要求,换言之,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短板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

2.2 高职发展尚不能破解社会就业的怪圈

当前,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怪象,引人深思。一方面,技术构成低的岗位无人去,或者去了不愿留;另一方面,高端技术岗位无人来,或者来了干不了。这种结构性矛盾在较长一个时期里未能明显扭转。如据湖北省就业促进会一次抽样调查统计,超过一半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仍需“回炉”。以光纤通信为例,高职高专毕业生几乎全部需进行岗前再培训。可见,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需要高职院校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直接回应和调整。

2.3 高职发展尚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期待

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创新模式,以及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教学方式的深入探索,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长足发展。但不容乐观的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阻力依然不少。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远低于本科生,办学经费难以为继;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历史欠账”很多,特别实习实训条件严重滞后;工学结合停留在低层次,顶岗实习变成廉价流水作业;有的院校由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分散,教育资源难以实质性融合,更无法做到共享共通;高职院校在招生中,生源多是高考中的失败者或者次等公民,就读职业院校还是不得已的选择。可见,教育改革的呼声要求把职业教育作为突破口,期待教育决策者们大刀阔斧的改革行动。

3 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生成的路径

围绕和突破上述高职发展背后的困局,是当前探寻高职社会资本的现实依据,也是现实意义所在。而生成社会资本的关键在于构建制度化或持久性的社会联系网络。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如何构建一个制度化或持久性的社会联系网络以有助于突破高职发展背后的困局。

对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解决策略。有论者认为,要鼓励跨学科和跨院系交流;加强官学和产学合作;重视校友关系的增进和开发;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5]。也有人提出,要建立以政府外力推动为主的社会资本生成机制;立足高校实际,优化社会资本积聚结构;建立强化根植机制,形成高校核心能力[6]。另有学者指出,政策法规是高校社会资本积累的制度保障;团体机构是高校社会资本积累的组织保障;高校领导是主导力量;社会责任是内在诉求[7]。至于高职院校社会资本,已有研究者注意到开展社区教育是一个有效途径[8]。

上述探讨,归结起来,均涉及到人类开展公共生活的政府、市场、社会这三种机制。只有在这三者中构建职业教育的社会资本,形成“有机团结”的关系网络,凝聚互相支持的发展力量,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前述困局。

3.1 政府“在场”与投入是突破困局的主导力量

学界对于政府角色在职业教育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等探讨已多,特别对政府顶层设计寄予期望,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普职融通立交桥、重修职业教育法、改革招生办法、扭转“次品”教育观念、构建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但学界对政府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的探讨似不多见,甚至讳莫如深。这首先是由职业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的,政府必须通过行使职能、税收等筹措资金。其次是由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决定的,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中,政府作用不可或缺,财政投入不容忽视,具有导向和战略意义,能够吸引和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带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积极投入资金或无偿捐赠。再者是由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决定的,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重要来源,财、税、费和产业、社会、个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制度体系——具体地说,政府可以利用税收、补贴和其它政策安排支持职业教育;行业企业除资金投入外,还可以提供就业订单、资格认证、合作培养、科研攻关等予以支持;公民个人则可在入股、捐赠、志愿服务等方面投入。

可见,政府“在场”,加大投入,发挥主导作用,能充分动员社会资金,进而明确各方权、责、利,统筹协调各方,汇聚各种支持动力,是突破高职发展困局的主导力量。

3.2 以市场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是突破困局的关键

高职发展的困局,无论是适应转型升级、破解就业怪圈,还是推行教育改革,问题核心可归结为人才培养质量。而质量的命门很大程度上囿于产学分离。这就涉及高职发展一个常谈不衰的话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此中症结的集中表现莫过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剃头挑子——一头重、一头轻”的尴尬。整体而言,当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仍处于浅层次徘徊,即缺乏一种有效机制将职业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这种有效机制,笔者以为其实质就是构建一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而其源动力来自市场,而非一纸政令。换言之,市场机制下的校企合作是突破困局的关键,是高职院校生成社会资本的活水之源。

对于高职院校,要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拓展外部相关方,即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为此,必须让市场机制全面覆盖职业教育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给出了让市场发力的突破性措施,摘其要者如下:一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二是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方面,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并享有相应权利;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三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四是在提升发展保障水平方面,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等。[9]

这些举措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让社会力量和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管理、办学和评价,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流程的全过程对接。同时,要建立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对话机制,特别保障合作企业的权利和利益。对企业实行有针对性的税收、政府购买、在职培训等优惠政策,使企业责权对等,得到货真价实的激励,达到互惠互济。

为此,还须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对政府实行正面清单管理,明确可为之事外其它不可为;对各办学主体和职业教育市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除了规定不可为之事其它均可为。以此制度性安排是达成“校企共同发展”长效市场机制的关键所在。

3.3 用声誉和责任赢得社会支持是突破困局的基础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好社会”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各类社会组织迅猛发展。这些具有各种社会功能的社会组织深入社会的细胞,嵌入社会根基,极接“地气”。而这与素有“落地”教育之称的职业教育使命旨趣相投,草根气质相携,都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品牌效应和社会责任,不断加强与各类社会组织的通联,不失为赢得社会支持、积累社会资本和增强职教吸引力的一种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将高职院校获得捐赠的情况作为衡量高职社会资本的因素之一,是高职院校筹措办学经费的一种渠道。这里往往出现的问题是,正如一些高校的做法,将学校的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去交换。这就容易滋生权力和利益的掮客,诱发潜规则的盛行。对此,院校要建立明确的制度规范,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声誉及履行社会责任以获得广泛社会认同和捐赠。

总之,职业教育是嵌入社会脉络中的。构建社会资本,或者说生成制度性的支持系统和联系网络,是高职不可或缺的发展条件。当前高职发展背后的困局是其生成社会资本的现实依据。高职社会资本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以市场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是突破困局的关键,或者说市场机制下的校企合作是高职社会资本的活水之源。

[1]布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89.

[2][4]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46-348,58.

[3]转引自王建华.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本引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21):94-97.

[5]罗安娜,李燕萍.高校社会资本对其核心竞争力影响研究 [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3-96.

[6]杨海波.高校社会资本积聚及实现路径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7):10-13.

[7]胡钦晓.大学社会资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3.

[8]赵小段.社区教育: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生成的重要载体[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8): 51-55.

[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http://www. scio.gov.cn,2014-06-24.

(编辑 马海超)

The Basis and Path of Social Capital Gene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OXiaoduan1,LI Zhixiong2
(1.Guangzhou CityPolytechnic,Guangdong510405,China;2.ZhaoqingCityBureau ofEducation,Zhaoqing526000,China)

This article view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ocial economy,employment problems and education reform as the real basis for constructing social capita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analyzing connotation and core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ut forward that the social capital is the indispensable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t present,the difficulty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realistic basis to generate social capital.The core value of social capita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and win-win development.Based on market mechanisms 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break predicament,or namely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enterprise under the market mechanisms is the source ofliving water ofsocial capital of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cial capita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stitutionalization;network;predicament;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G712

B

1672-0601(2015)10-0023-04

2015-08-25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生成研究”(2011TJK154);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社会资本生成研究”(11B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赵小段(1978—),女,山东济宁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社区教育。

猜你喜欢
困局校企资本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出嫁女与入赘婿的角色“困局”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中小银行外币清算困局与应对
资本策局变
Trouble I’m In
第一资本观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