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2015-01-31 07:45
中学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模仿者优秀教师管理者

杨 勇

教书已有三年,关于教育改革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切忌模仿

全国已经涌现出了一批课改先锋学校,自然也产生了无数的学习者。那么这些学习先进教育模式的学校,肯定都想通过认真的学习,使自己的学校得到发展,最终也变成课改名校。

没有哪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愿意承认自己是模仿者,然而事与愿违,许多所谓的学习者,最后都变成了模仿者。别人精华的东西我们学,糟粕的东西也全部接受。殊不知,课改本身就没有一个止境,属于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动态过程,那些课改名校也在不断的完善着自身的课改经验。

许多学习者不明就里,以为派个学习小组,去那些课改名校学习一两周,然后就能取得真经,返校之后就轰轰烈的搞课改。其实,只是把在别的学校学到的那些“死的”东西生搬硬套到自身上来而已。最终,学习者就变成了模仿者。过几年,再到曾经去过的学校学习时,才发现,人家的一些措施早都变了,这提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不用发展的眼光看课程改革。

二、切莫急功近利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其中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看到别的学校本来默默无闻,课改之后一下变成了名校,好不眼红。自己也想一夜成名,然后就扔掉自己曾经坚持过的所有的东西,把学来的模式全部套用,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

可结果如何呢?改着改着找不到方向了,最后又回到原来的路子上去了,从此也失去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不仅说明育人的长期性,同时也提示我们教育的艰巨性,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事,所以教育管理者要有长远的眼光。

三、学习要专一

可能是课改迫在眉睫的原因,使得一些学校管理者焦躁不安。然后就想向不同的课改名校学习,以为学得越多,进步的越快!于是,就派出多个学习小组,奔向不同的方向,自然也就取回了不同版本的“经”。

不同的“经”,有各自内在的理论系统,有属于自己的体系。如果将这些“经”任意进行整合,必定变成一个四不像的东西;如果各自实践各自学来的那一套“经”,整个学校教学也必定混乱不堪。

这两种改法只有同样的结果,那就是让一线老师无所适从,使得课改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选择一所课改名校进行跟踪学习,当成主要的学习对象,用其他名校的一些好的措施来辅助、完善主要学习对象的不足方面。这样的话,结果可能会好点。

四、课改不只是少数人的事

一般学校课改的流程是,管理者觉得哪个课改名校的模式好,于是就派一些老师到所选择的学校去学习,这些老师学成归来之后就进行经验交流,接着在自己的班上进行实践,最后推广到全校。

出去学习的老师不一定都学到了精髓,即使学到了,可能也参入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在实践时效果不一。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老师基本上都是被动改革,效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同时,在我们的老师中,也有不少教书多年,很有见地的老师。关于课改,这些老师也有自己很好的建议,只可惜无人倾听。而管理者要求实施的措施,老师们自然也不会积极响应。最终,教改就变成了少数人的事情,因为大多数老师在最初就已被“排斥”在课改之外。因此,听取优秀教师的建议,以及处理好与大多数老师的关系至关重要,毕竟课改不是几个人就能办成功的事。

五、课改不是万灵药

显然,有些学校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学校的管理者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课改上。于是,不顾本校学生的实际,更不考虑绝大多数老师们的想法,一意孤行,结果可想而知!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在什么时候都改变不了,一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对优秀教师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课程改革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说课改成功了,你的教育就是科学的。可以肯定的的说,许多学校课改的目的很单一,其实完全还是围绕着升学率转。

正如一把钥匙不能开不同的锁一样,课改并不能解决教育改革中碰到的所有问题,所以应该正确认识课改,理性而冷静地看待课改!

猜你喜欢
模仿者优秀教师管理者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
——记全国优秀教师朱阿娜
基于Bass模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扩散实证分析
依附理论下对《模仿者》的新殖民主义解读
优秀教师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优秀教师
“盗”亦有道成为高明的模仿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